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分析及对策
——以山西省几所本科高校为例

2016-07-28 08:17:22瑶,郭
关键词:问卷调查对策

李 瑶,郭 亮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分析及对策
——以山西省几所本科高校为例

李瑶,郭亮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摘要:近年来国内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开展广泛,但并未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教育对策。对此,该研究旨在探究现今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整体情况,为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指导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以188名大学生为被试,问卷调查采用彭永新、龙立荣根据CDMSE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结果表明: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整体水平较高,但自我评价、自我解决分量表得分低,个体差异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职业指导方面差异显著,男性高于女性,接受过职业指导者高于未接受者;有兼职经历的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显著高于无兼职经历的学生;在城乡来源、学习成绩方面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效能感;问卷调查;对策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24

1981年Betz和Hackett将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拓展应用到了职业决策领域,提出了择业效能感: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能力的信念(Betz&Hackett,1997)[1]。具体来讲即CDMSES低分数个体会避免执行职业决策任务和行为,而CDMSES高分数者将会对职业决策行为投入较高。随后,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择业领域的研究广泛展开。国内关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为数不多。2001年,彭永新、龙立荣等参照CDMSES编制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2],后姜飞月修订了CDMSES。2002年,张彬彬、郑日昌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CDMES-C)[3]。近年,择业效能感研究有所充实,内容涉及到前因变量(如人口学变量、职业价值观、人格特征、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等)及其结果变量(如择业行为、择业决策等),但并未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教育对策。基于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并提高就业率的现实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索现今毕业生择业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山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发展性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帮助高校更多的大学生拥有适宜的择业效能感,成功就业择业。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山西省3所高校(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四年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94%(被试主要情况如表1)。

表1 被试总体情况

(二)研究工具

1.文献资料法:主要是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了解现阶段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采用彭永新、龙立荣根据CDMSE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共39题,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计划、问题解决5个子维度,采用利科特5 点评分法。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4。

3.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在SPSS13上进行录入及相关的处理与分析。

二、统计分析

由图1可知,被试的择业效能感基本上呈正态分布。

(一)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总体特点

图1择业效能感的频数分布情况

择业效能感量表的各个维度的均分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定计划”>“问题解决”>“自我评价”。

从被试择业效能感得分为127.45±24.34(表2),说明大学生的总体择业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但标准差较大,说明被试的择业效能感水平相差较大。各维度间比较,大学生的自我评价、问题解决分量表均分较低,说明自我评价、问题解决能力较差。

表2 大生择业效能感及各分量表的情况

(二)择业效能感与性别

由于被试择业效能感正态分布,为了检验自变量(男、女)的择业效能感及各分量表均数(mean)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表3)。

表3 不同性别被试择业效能感的差异

注:*表示P<0.05水平差异显著,**表示P<0.01水平差异显著(以下表同)。

男性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的平均分及各分量表的平均分均高于女性大学生,且除自我评价分量表性别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分量表及总量表分数差异检验显示差异显著(P<0.05)。

(三)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指导

由于被试择业效能感正态分布,为了检验自变量(受过职业指导、未接受职业指导)的择业效能感及各分量表均数(mean)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表4)。

表4 接受职业指导对被试择业效能感的差异

由平均数差异性检验可知,接受过职业指导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总分及各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未接受过职业指导的大学生,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了进行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四)择业效能感与城乡来源

为了研究不同城乡来源(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农村)是否对择业效能感产生了显著影响,所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表5)。

表5 城乡来源方差分析

不同城乡来源被试的择业效能感的变化趋势(见图2)。

图2不同城乡来源被试的择业效能感的变化趋势

由方差分析结果和变化趋势图可知,择业效能感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在不同城乡来源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到择业效能感上。农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均数之所以较高,可能与我国近年来实施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较快,农民地位提高有一定关系。

(五)择业效能感与学业成绩

为了研究不同学业成绩(上、中、下)是否对择业效能感产生了显著影响,所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表6)。

表6 不同学习成绩的方差分析

不同成绩被试择业效能感的变化趋势(见图3)。

图3不同成绩被试择业效能感的变化趋势

由方差分析结果和变化趋势图可知,择业效能感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虽然随着学习成绩的下降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六)兼职与否对择业效能感及各分量表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由于被试择业效能感正态分布,为了检验自变量(有兼职经历、无兼职经历)的择业效能感及各分量表均数(mean)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有兼职经历的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总分及各分量表的均数均高于无兼职经历的大学生,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

表7 兼职对择业效能感的差异性检验

三、研究结论

(一)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整体水平较高,但自我评价分量表得分偏低

从择业效能感得分情况来看,大学生的总体择业效能感处于中上水平,但标准差较大,说明个体的择业效能感水平相差较大。

从择业效能感各分量表得分情况来看,大学生的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和制定计划的能力较强,但相比较而言,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能力较差。该结果说明,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收集择业信息,确立目标,并针对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但他们的自我评价偏低和问题解决能力不高。

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不利于大学生择业,他们需要正确的自我评价。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许多学生并不清楚自我评价是否正确。因此,高校老师和相关的专业人员课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方面的辅导,推荐相关书籍课后阅读,课下与学生保持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求职过程中能正确地自我定位,顺利就业。

收集信息、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后更重要的是对计划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并不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个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学生个人方面应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和社会组织方面也应当给大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对学校而言,应制定可行度高的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计划,帮助该群体学生提高择业知识及技能。

(二)大学男生择业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的平均分及各分量表的平均分均高于女性大学生,且除自我评价分量表外,其他分量表及总量表分数差异检验显示差异显著。这可能与男女性的生理、心理等方面有一定关系。大多数女性在体力、精力上常不如男性,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失去了选择为数甚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职位的机会。而在心理上,一般女性承受能力较差,她们在校多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较少动手实践。另外,部分用人单位对性别也存在一定歧视,男女同等能力情况下,更偏向选择男性。

大学生求职难,女大学生求职更难。就业难的现状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大,如果针对女大学生开设就业辅导课,应首先提升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女大学生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减少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其次针对女大学生求职可能遇到的话题进行指导。通过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掘她们的自身优势、强化成功的经验等来帮助她们在择业的内控因素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接受过职业指导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显著较高

对接受过职业指导与未接受过职业指导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各分量表得分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接受过职业指导的被试择业效能感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高于未接受过职业指导的被试,并且差异显著。该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开展就业指导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政策,有利 于大学生成才和顺利就业。

除进行职业指导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择业心理咨询。学校要针对择业中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地使大学生消除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做好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参与竞争。

(四)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城乡来源方面差异不显著

对不同城乡来源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各分量表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但从均值来看,来自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农村被试的择业效能感相差不多,而来自城镇的被试要低于其他3类。

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到择业效能感上。农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均数之所以较高,可能与我国近年来实施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较快,农民地位 提高有一定关系。

(五)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学习成绩方面差异不显著

对不同成绩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及各分量表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这与用人单位不仅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而更多的是看重职员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有关。可见,知识结构固然重要,发展操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也非常关键 。

(六)有兼职经历的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

有兼职经历的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总分及各分量表的均数均高于无兼职经历的大学生,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

大多数单位的招聘要求中都写明有工作经验者优先,也许这是有兼职经历的学生择业效能感较高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较少,这也使得没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在就业中面对有工作经验要求的职位时略显劣势。有兼职经历的学生则不然,兼职使他们在校期间既获得了经济收入,又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对策

择业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职业指导领域的扩展,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为提升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水平,提出如下对策。

(一)开展职业指导相关课程、进行择业心理辅导

高校可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必修课。开展就业指导时,内容可涉及多个方面,如: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和最擅长于做什么”以确定择业定位、谋职信息获取的渠道、应聘前的准备(个人简历、应聘职位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面试指导(规范仪容仪表、注意言行举止)等。

除要进行职业指导外,高校咨询中心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咨询。学校要针对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地帮助择业中的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做好经受就业失败的心理准备,以健康的择业心理迎接挑战,参与竞争。

(二)深化“院企合作”,继续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院企共建”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缩短毕业生工作前的适应期,和相关专业的对口公司、企业联合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一方面为增加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同时也对企业做了人才培养和储备。

(三)整合校企资源,开展富有成效的创业教育

为开展富有成效的创业教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理论方面,积极开展各类创业讲座,同时邀请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做创业报告,为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引导学生对创业的前期准备、资源积累和市场调研等有正确的、充分的认知。在实践方面,鼓励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交创业意向书,并组织相关专业和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和论证,对他们在创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客观、科学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四)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在教学改革中,专业设置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管是从事科研 还是直接就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始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学生们普遍缺乏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对工作拈轻怕重,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对工作单位缺乏一定的忠诚度。因此,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见习、实习的时机,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和行业,逐渐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精神。

(五)关注国家政策,帮助学生正向解读各项就业政策

近几年来,我国对毕业生的就业实施了多个专项政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如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大学生自主创业、“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预征入伍等,我们应认真领会、详细解读,并向学生进行正面宣传,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响应政策。其次,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平时的密切联系,搭建平台,促进优秀典型与在校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就业教育更加生动、实际。再次,在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理想和信念,同时也帮助他们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形成合理思路和计划,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六)完善就业体系,继续改进毕业生服务和指导体系

我们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科学建立一整套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要涵盖到学生就业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技能技巧的培训、就业观的形成、就业中特殊问题的处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辅导和疏通、就业市场的分析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尽量涉及到学生就业工作的方方面面,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同时,我们要把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贯穿到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阶段,从新生开始就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针对所有年级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各种类型的就业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树立“就业意识”。

参考文献:

[1]Betz N E, Hackett G H.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eer assessment of women[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997(5):383-402.

[2]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38-43.

[3]郑日昌,张彬彬.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776-777.

[4]丁芳,石轩.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及教育建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0-93.

[5]吕晶红.大学生运动员择业效能感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6-99.

[6]杨林,郭巍伟,梁执群,等.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价值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328-330.

[7]李力,贺香泓,刘艳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56-58.

[8]刘丽红,范红霞.大学生大五人格、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2):39-42.

[9]杨宏飞,严旻.研究生的择业完美主义与择业焦虑、择业效能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4):319-320.

[10]马亚静,段鑫星.就业困境与突围之道: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分析与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90-93.

[11]顾友斌.就业价值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5):56-58.

[12]张平,刘畅,倪士光.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与社会支持、幸福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0):778-781.

(编辑:刘伟霄)

收稿日期:2015-11-23

作者简介:李瑶(1986-),女,山西平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1-0105-06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基于问卷调查的防护头盔佩戴热舒适性研究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7:04:29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