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吴 洁,刘静沙,郭云鹏
(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基于实验方法的“土地经济学”翻转课堂实践
王军,吴洁,刘静沙,郭云鹏
(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高等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翻转课堂能提升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构建主义理论,采用对比实验法,以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大学3年级两个班64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土地经济学部分内容实施翻转课程教学。将课堂内外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同堂交叉,通过对比实验方法比较实验组、对照组课前、课后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实施翻转课堂更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加快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表达和创新能力,开展局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可行的。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翻转课堂;土地经济学;实验方法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15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终端媒体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我国高校多数专业课程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隐没了大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抑制了其主动性、创新性的发挥。为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及其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1],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土地经济学”课程获得2006—2008年省级精品课并运行良好的基础上,以《土地经济学》(第六版)和当前土地新政策和热点案例为基础素材,对部分课程内容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诠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自主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经实践并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检验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发现翻转课堂有利于构建师生间交流互动,学生参与、表达和评价,激发合作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加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在线开放课程,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有利于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并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内涵及实践评述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新知识,而原来的家庭作业改为在课堂上完成,老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授,而是给学生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辅导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2]。2007年,美国开始在大学课堂中逐步尝试翻转课堂改革[3]。国外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而国内主要是对该模式进行的引介以及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教学设计研究,对实验式教学涉及很少[4]。作为国内翻传课堂模式较早的实践者之一,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充分运用云计算机技术为其翻转课堂提供技术支撑,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5]。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各学校根据自身资源、班级规模、可能获得的支持等不同因素,可以有不同的翻转课堂实施方式。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形式可以是案例教学、情景模拟、项目体验,并注意教师引导和教学内容的选择[6]。翻转学习有助于教师以直接指导为主要教学方式向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转型[7]。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地位高,学生地位低,教师主宰着知识、讲授方式和进程;而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调动。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最主要的区别见表1。
表1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
通过对比可知,翻转课堂具有全体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判、师生互动等特点,虽然翻转课堂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但是其充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具有民主式教学属性,有利于信息社会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1.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最先由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于1946年提出。他认为:不同的学习方式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越趋向于实际参与的学习,其效果越显著。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演示、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做中学、教别人/马上应用,2周后平均学习的保持率分别是5%、10%、20%、30%、50%、76%、90%(如图1)。
图1学习金字塔理论
资料来源:http://www.lwyzz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7
学习金字塔理论揭示了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主动式学习的效果明显好于被动式学习;应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实践练习、立即应用和教授他人,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2.构建主义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等建构主义者主张:认知发展受3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R.J.sternberg,D.Katz)。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主动建构所学知识规律。“情境创设”“会话共享”“协作评价”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8]。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土地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土地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3年级专业课程,共40课时。本次翻转课堂教学实验面向2012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两个班共64名学生;讲授内容选取毕宝德主编的《土地经济学》(第六版)教材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和第十九章“土地税收”,这两章内容具有多维思考和创见答案等特点;翻转课堂实验分别安排在一个学期的第十周和第十八周,安排两次是为了简化对比效果,间隔较长是为了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招募学院导师制中的3名学生导师作为教辅小组,是为了优化翻转课堂流程,设计参与式评分表,搜集各种视频等资料,封闭性分发给实验组和对照组,操控课上流程节点,统计参与式评分,搜集汇总翻转课堂反馈意见,撰写翻转课堂实验报告。两次实验主要步骤和做法为:
(一)翻转课堂的准备——创建交流互动平台
在开课之初,教师及2012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两个班全体同学共同创建土地经济学QQ群。在群内除了师生自由交流学习及生活问题外,学生们还将对授课、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意愿和建议传达给教师,使师生互动交流取得教学改革共识。进入实验准备期时,各班建立自己的QQ群,在分开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教辅小组分别向两组发放完全不一样资料,包括:教师的微视频(部分来自精品课),专题视频案例、土地政策法规、学术论文和相关图片漫画等,用于自主学习并留下问题。通过师生线上线下个性化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和对课堂改革的需求程度。在翻转课堂前等距抽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以代替学生课前规范的自测。
(二)翻转课堂的设计——选取对照实验模块
实验结构方面:分别选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两个班为单位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尽量使人数、性别、宿舍安排等结构接近;讨论分组方面,实验组学生分成3个10人小组讨论,对照组学生独立思考,不分组也不讨论;实验素材方面:在都有教材及复印件基础上,实验组课前发放的资料较丰富,适合于自主学习,主要包括授课PPT(包括微视频)、精品课素材、视频案例、政策法规、学术论文和相关图片等;而对照组学生为模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只发放授课PPT(无微视频),自学素材仅有教材内容。流程方面:课堂上教师精简讲授PPT要点后,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实验组进行隔离性讨论交流,而对照组学生独立思考,不进行讨论。评分阶段:采用等距抽样法选取实验组以及对照组3~4名学生上台发言(可带发言提纲纸),全体学生给上台同学打分,由教辅小组分别统计,教师当堂宣布。课后安排:课下将对实验组、对照组结果综合对比分析,教辅小组撰写实验报告,并找出问题与对策以便下次调整。翻转课堂轮次:每学期安排两次,以便充分准备和优化调整,也为了体现公平,实验组、对照组角色互换。
(三)翻转课堂的执行——对照性实验流程
翻转课堂流程包括:翻转课堂介绍、本节课流程概览、熟悉课本知识、案例视频观看、问题分组讨论、讨论成果演讲、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讲解这几大环节。在课堂上,知识内化图示和意义构建,都通过实验流程环节来实现;讨论环节中,教师走入实验小组中去给予适当的思路引导。学生上台演讲环节中,为减少实验组学生观点对对照组同学的影响,由对照组同学代表先做陈述性表达,人员由教师按学号等距随机抽取,人数与实验组发言人数相等,然后再由实验组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四)翻转课堂的评分——两组学生共同打分
教辅小组设计了学生评价表,在发言的同时,其他同学根据评审标准(见表2)为发言人评分,作为考核的标准,由教辅小组统计后计入平时实践分。
表2 翻转课堂学生演讲评审标准
(五)翻转课堂的互动——教师讲评及学生提问
教师点评环节中,将本节教学内容及案例用机理框图进行图示讲解总结,并让学生用手机拍照片以固化知识结构。该阶段针对课上每位同学发言,老师指出其观点中的不足之处,分析正确答案,图解知识关联,完善知识规律。教师点评结束后,思考深入的学生会当堂提问,老师走下讲台与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学再次讨论交锋,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多种方案。
(六)翻转课堂的课后反馈——师生交流教改意见
由于翻转课堂课上时间有限,很难普遍让学生充分思考或进行全面的知识内化和延伸,因此,课下师生交流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有利于学生复习、预习和强化知识体系。翻转课堂结束后,学生可以在QQ群中将课堂上不理解又没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提出,在群内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找到答案,并通过QQ群平台交流学习心得,提出对翻转课堂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完善翻转课堂提供借鉴。QQ群的课后反馈交流功能,打破了课堂内外时空局限,拓宽了知识获取渠道,拉近了师生间距离。
三、基于实验方法的翻转课堂效果分析
(一)翻转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好
为了检测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采用对比实验方法比较实验组、对照组课前、课后学生活动,见表3。
表3 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区别
从学习环境看,由于翻转课堂课前将资料发放到QQ群,多数学生都能按照兴趣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分散式学习。从课堂讨论看,实验组学生组内讨论气氛热烈,讨论过程中各组均能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在观点表达环节,实验组学生由于经过思维的碰撞,在分析深度、广度和见解独到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4-5)。
表4 第一次翻转课堂学生互评结果
表5 第二次翻转课堂学生互评结果
表4和表5分别为两次翻转课堂的学生互评结果。第一次翻转课堂中,实验组3名发言学生的平均分数的平均值为7.93,高于对照组的7.39,分差仅为0.54,翻转课堂实施效果不很明显;而从第二次翻转课堂评分看,实验组学生的平均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数,分差为0.89,翻转课堂效果较第一次更为明显。可见,实施翻转课堂的实验组学生成绩要优于传统课堂教学下的对照组学生。第一次翻转课堂与第二次翻转课堂中对照组3位同学的平均分数较接近,仅相差0.1分,而实验组分数差距较大,第二次明显高于第一次,分差为0.45。由于现实中两个班级分配时学习基本情况相似,因此可以排除交叉互换实验中的干扰影响。
课后整理发言提纲纸发现:实验组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思路更为开阔,想到的答案较对照组更为丰富,涉及面更广,条理更清晰。主动学习的效果明显好于被动式学习,说明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打破自身思维及教材结构局限,主动投入到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答案的过程中去,构建更优知识体系,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更能加深知识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内化和掌握,符合学习金字塔原理中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做中学、教别人/马上应用的机理,以及“情境创设”“会话共享”“协作评价”和“意义建构”等学习建构规律。
(二)教师对翻转课堂有效实施起关键作用
实施翻转课堂并非否定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教师的核心作用依然十分关键。表面看,教师在课堂上像是以主持人身份推动教学流程,但实为教学逻辑的推演;虽然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好像蜻蜓点水,但却是画龙点睛,承前启后,发挥着节点枢纽的作用;虽然教师点评中有表扬和批评,但更显老师尊严和权威;虽然教师画知识结构图略显粗杂,但提炼的知识点至精至髓。此外,教师课前课后在与学生交流和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常教给学生一些思考方式,真正从传统课堂上的“授之以鱼”转变为翻转课堂上的“授之以渔”。此外,本学期2次翻转课堂实践和老师操作电脑、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也是对教师授课基本功的一种锻炼。因此,翻转课堂不是使教师失去讲课机会和主导作用,而是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师专业知识更深厚,教师基本功更扎实,掌控能力更强大。总之,教师在翻转课堂上起着指导、枢纽、联接、控制和提升作用。
(三)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初步探索翻转课堂实验,仍存在一些不足:(1)缺失课前规范的自测环节,使实验方法的前侧环节不健全。成熟的翻转课堂,学生必须进行规范的课前自测来检验已有知识掌握情况,为设计实验精准控制变量刺激提供参考,有助于将对照组成绩作为平时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教师在翻转课堂开始之前发现,两次无课前自测的翻转课堂教学时,出现学生对自身要求松懈现象。(2)教师没有录制更多教学微视频。尽管课前为实验组同学发放了供自学的课件、文件以及相关专题视频资料,但本质上与学生课前预习差别较小,翻转课堂先期精品课教学视频仅占全部授课的10%,若能更新后达到占比50%或全教程覆盖,则资源共享效果会更好。(3)学生互评标准不详细。在翻转课堂学生评分环节,打分表设计简单,没能根据评审标准中列出的各项次级项目逐条打分,评分人组别未作清晰标注,导致分数上主观成分过多,在后期分析时信息量较小,不能进行数据分析和定量化研究报告。(4)未加入教师评分环节。虽然有学生评分,并且教师对各学生发言做出了后评价,但未形成详细的分数体系和基准参照,不利于全面分析。(5)课上流程掌控不精准。教辅小组对学生演讲流程控制较差,实验组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流程不很熟悉,导致整堂课流程节点时间控制不精准。
四、实施翻转课堂的构想与对策建议
(一)构建“互联网+二元互动”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需要什么?首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这一变化的成效与否无疑取决于教师角色所经历的新的构建[9]。只有师生的理念都发生转变,改革才能齐步推进,即使技术条件受限制,也能够找到克服的方法。因此,师生都需要树立新的教与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线上线下学校,形成“互联网+二元互动”教学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实现师生间课上课下、网络内外、短信微信、QQ电话等多渠道沟通的互动网络体系。
(二)完善翻转课堂的流程细节
首先,利用网络技术设置课前自测环节。为了明晰对比实验基准水平,课前利用网络技术由教师预先准备难度适中的自测题并制成电子版问卷发给学生,自测后收回,制作个性化基准表,并将这部分成绩记入总成绩中。课前自测分析可以检验学生自学基础,还具有督促作用,有利于后期对比实验的差异化分析。其次,清晰展现课堂流程。为了减少衔接时间浪费,教师和教辅小组应在课前模拟测试课堂整个流程及各部分时间节点,将流程提前通过QQ群发给学生,让学生熟悉流程,同时将流程嵌入课上PPT显示时钟并倒计时演示各个环节。第三,逐条细化评分内容和形式。通过数据统计有利于分析学生得失分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翻转课堂各项配置。第四,加强对课上流程掌控能力。课前确保学生熟悉课上流程,教辅小组要课前模拟预演各环节,课上严格按流程掌控时间。第五,成绩计入学业平时分数。翻转课堂分数包括翻转课堂课前自测分数、课上发言学生表现分数、课后与师生讨论交流分数的总和,并作为平时分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三)拓展翻转课堂的适用条件
翻转课堂构成模块可以规范为:课前微课学习、课堂观点讨论、课下自测评估、信息交流反馈等部分。由于我国各地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差异,翻转课堂难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实施翻转课堂。翻转学习的本质不是教师学会使用微视频,其首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不是教会制作而是学会利用,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团队共建[10]。
创新“双态”课堂的形式[11]。课下进行翻转课堂实验中的静态课堂,即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给学生自由安排的权利。同时,将微课视频链接嵌入翻转课堂,使微课视频更多元易懂,也利于克服技术条件不足的局限[12]。
(四)选择翻转课堂的适合内容
开放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适宜翻转课堂学习。要精选教材中具有较强开放性和多选题思路的章节内容制作多选性标准答案,通过协作探究拓宽学生思路,寻找多选答案,培养发散思维;要选择难度较小,便于自学的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翻转课堂中要力求学生剖析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复杂联系,并能广泛灵活地应用到翻转课堂的情境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EB/OL].http://www.ict.edu.cn/laws/new/n20150428_24186.shtml,2015-04-28.
[2]李娟.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4):113-114.
[3]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2):148-161.
[4]章宗标.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0-14.
[5]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顾敏.“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管理课程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90-91.
[7]Aaron Sams and Jonathan Bergmann.Flip Your Students Learning[J].Educational Learnership,2013,70(6):16-20.
[8]E之家教育技术学习社区.关于翻转课堂理论基础的探讨[EB/OL].http://www.aieln.com/news/2015/11834.html,2015-02-09.
[9]侯立白,李新然.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第二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44.
[10]李玉民.翻转课堂:何以“翻”得“转”[J].当代教育科学,2014(22):35-49.
[11]李良侠.翻转课堂的误区与防止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63-64.
[12]彭才望,孙松林,周菊林.高校微课教学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4):28-30.
(编辑:王佳)
收稿日期:2015-11-30
基金资助:河北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王军(1963-),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学教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1-00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