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熟悉度对口译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6-07-25 07:20钟慧敏
外语与翻译 2016年2期
关键词:口译教学

钟慧敏

南昌大学



主题熟悉度对口译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钟慧敏

南昌大学

【提要】通过译前准备,熟悉口译主题及其背景,常被业界认为是口译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背景熟悉度的组成部分,探讨衡量主题熟悉度对口译质量影响的衡量标准。以术语翻译准确率和核心概念翻译准确率为参数,探究其对于口译质量的影响以及对口译教学及口译资格认证考试可能存在的启示。论文选取14名翻译硕士学生为实验对象,分两组进行6次口译任务并收集录音,进而以专业术语翻译、概念理解程度、表达正确性和专业度为参数,对录音语料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主题熟悉度对口译质量的积极影响并指出其影响方式。

【关键词】主题熟悉度,口译质量,口译教学

1.引言

许多认知模型(如Baddeley 2002,2000; Kintsch 1988)和职业口译员的经验显示,译前熟悉主题对完成口译任务有不可或缺的影响。译前准备“促进了工作记忆系统各个部分的良好运行,并由此为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服务” (李维 2009),而语言信息记忆能力是口译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之一(Gile 1995)。通过自发的研究获取口译主题相关信息是职业译员的一项重要能力,理应构成口译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目前的口译教学,特别是当今发展迅速的MTI课程对此重视不够,课堂口译因此常被简化为一种记忆与语言转化的过程,学生口译员的相关能力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行业要求。同时,过度依赖口译教材也成了一个问题。译前的准备被简化成了“预习背诵课文,(因此)课堂上更多地显示其记忆能力,忽视甚至忘记了口译职场的诸多因素”(刘和平2009)。最突出的一个现象为,在现今的口译课堂,译前准备往往是老师对主题和生词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口译的职业化发展。此外,国外的各种口译资格认证考试都会在考前提供主题范围,而国内则几乎不这样做(刘和平、许明 2012)。没有提供主题范围的资格认证考试忽略了对译者获取专业知识这一至关重要的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持证者在进入口译行业时还不熟悉口译行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有损资格认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由此看来,在口译教学阶段非常有必要对口译学生进行译前准备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对14名学生口译员的跟踪分组对比试验,对主题熟悉度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提出主题熟悉度的组成,观察学生译员掌握主题的习得方式,这些对口译教学及口译资格认证考试有启示作用。

2.文献回顾

2.1主题熟悉度对口译有重要影响

主题熟悉度对口译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这一观点最初由Seleskovitch(1978)明确提出,他认为“完整、准确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对主题背景知识和语境的把握”。在此之后,Gile(1995)提出的口译理解模式也认为对语言知识(词汇和语法知识)和言外知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或称百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理解越充分。可见,主题熟悉度越高,译者越能正确理解源语。在此基础上,国内许多学者将言外知识总结为“知识面”或“百科知识”,并认为“知识面是划分一个优秀口译员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吴冰1999)。有研究提出“一个合格的口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口译技巧,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百科知识,这就要求口译教材尽量满足这种需求,提供译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应用的百科知识”(方健壮2002)。事实上,我国众多学校的MTI入学考试将“百科知识”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译者这方面的要求。杨眉(2009)认为主题熟悉度是内在负荷的一部分,且“内在负荷取决于任务本身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等,也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该研究认为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与任务越相关,内在负荷就越少,任务难度就越低;反之亦然。这符合丹尼尔·吉尔提出的口译理解模式。杨眉(2009)的研究指出在口译课堂上要降低材料难度,控制内在负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类似,万宏瑜(2013)在其研究中认识到了背景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并“为了平滑掉背景知识对不同学生的影响,源语语料中特定词汇和概念都已事先解释并简化”。通过控制口译训练语料难度来降低译者的内在负荷在教学上确实可行,但是,口译语料的难度在口译实践中却是不可控的。译者只能通过增加与口译任务的知识经验,即增加对口译主题的熟悉度来降低负荷,达到更好的口译效果。这就要求在口译课堂上,不仅要对口译训练难度加以控制,更要加强对学生自主获取主题熟悉度能力的培养。

多项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主题熟悉度对于口译的积极影响。蔡小红(2001)的一次实证研究也显示,对话题有切身感受的学生口译员的表现甚至比职业译员的要好,部分原因是学生口译员对此话题有切身感受,“对语篇中的一些段落只要开头就能预知结尾”。这说明,对主题良好的把握有助于译员对语料进行预测。张威(2013)对一百多位会议口译员的实证研究,发现主题熟悉度对译员的中立程度、语言表达方式和翻译策略都有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主题越熟悉,译员越倾向于保持中立,更倾向于用直接引语且解释性和更正性翻译策略越突出。刘和平(2007)专门探究了译前准备对口译质量的影响,对实验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结论:“口译对译前准备的依赖性(比笔译)更强,但这种准备绝不是单纯的词汇,而是对主题的了解和把握”(刘和平 2007),并提出要“丰富他们(学生)的认知知识,解决语言知识不足问题,借助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职业翻译技能,并在学习翻译的同时提高外语和母语水平,这是中国目前形势下口译教学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同上: 73)。可见,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主题熟悉度对口译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目前的研究较少关注口译熟悉度的组成部分,对口译熟悉度之于口译质量的影响的描述也较为笼统,选取的参数较没有针对性。例如,张威(2013)的研究虽得出主题熟悉度对口译质量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却没能客观衡量译员的主题熟悉度,而是让译员自己评价对主题的熟悉度。再例如,刘和平(2007)的研究选取理解表达信息错误、语言错误和通畅度作为参数来研究主题熟悉度对于口译质量的影响,但语言错误并不完全与主题熟悉度相关,用其作为参数之一有待商榷。Díaz-Galaz,Padilla & Bajo(2015)的实验从输出角度研究了译前准备对同传的积极影响,指出在同传中主题熟悉度越高,准确度越高且EVS(听说时差)越短。

2.2主题熟悉度对口译质量影响的衡量参数选择

很多研究表明主题熟悉度对口译有积极影响,只有少数研究指出主题熟悉度的组成以及其对口译的具体影响,其最大的难度在于研究方法涉及变量众多,衡量标准和实验语料的选取难度大 (Gile 2005)。本文认为确定译员对主题的熟悉度可以从口译语料的难度来进行分析;而衡量主题熟悉度对于口译质量的影响的参数选取标准可以被理解为:译前准备帮助口译员解决了口译语料中可被测量的那些难点。

根据许明武等人(2013)的总结,对口译材料难度的分析始于对词汇的研究,词频、词汇的多样性,专有名词和数量词等(Gile 1984;Pochhacker 2010)。在句法层面的研究包括分句密度和分句镶嵌结构(Dellinger 1994)和句法的复杂性(Tommola 1998)。之后的研究将口译语料的难度划分上升到语篇层面。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2007)提出语篇体裁类型、用语的专业性和译者对主题的熟悉程度来划分口译语料难度等级。这是一种定性的划分方法,译者对主题的熟悉程度因人而异,因此语料的难度也因译者而异。有研究则主张完全采用量化的方式,用话题、篇章结构、语言特征和讲话呈现方式来对语料难度进行划分(Honig 2002)。其他针对口译语料难度分析的研究得出了更为具体的结论: 专有名词和数量词(Pochhacker 2010), 语篇可读性程度,信息密度,新概念密度(Liu & Chiu 2009),双关语、幽默(Viaggio 1996),数字、度量衡、人名、地名、组织、形状、社交辞令与成语(杨承淑 2005),谚语、诗词、典故等文化因素(石晓禹 2012),这些都被认为是造成口译语料难度的原因。

更为综合的研究则利用功能语篇理论进行分析。黄国文(2001)基于功能语篇分析视角将语料难度划分为三个维度: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许明武等(2013)认为这种划分同样适用于口译语料的难度甄别,用功能语篇分析法研究了语料的15个变量(语态、归一性、省略、及物性、概念语法隐喻、情态、主位结构、指代、连接词、词频、语篇体裁、语场、基调、语式和语气),对语料难度进行定量评级划分。

对口译语料难度划分的研究取得了颇多成果,但较少研究讨论衡量译前准备对口译质量的影响的参数选取标准。本文认为该标准可以为:译前准备帮助译员更好地应对那些可被测量的造成语料难度的因素。该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功能语篇分析采用的综合分析法似乎不太能在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而使用造成语料难度的众多具体因素,如术语、复杂句等,来衡量译前准备的作用,则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事实上,目前对主题熟悉度对口译质量的影响大多也是从这些具体因素出发进行研究。

近期的一项实验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来衡量主题熟悉度对口译质量的影响,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Díaz-Galaz et al(2015)的关于译前准备对同声传译的影响实验选取了术语(terminology)、句法复杂性(syntactic complexity)和冗余程度(lack of redundancy)来衡量实验语料的难度。在译前准备对口译质量的影响衡量上,该实验放弃使用上述讨论的具体的参数,采用EVS(ear-voice span 口耳距离)来综合进行综合考量: 译前准备越有效,对源语理解越充分,因此EVS越短;反之则EVS越长,代表处理源语过程中遇到困难。这一衡量标准没有具体讨论译前准备帮助译员应对哪些具体的困难,而根据EVS这一同传质量评价的重要参数来统一反映译员是否遇到理解和输出困难。这一方法跳脱出对口译语料难度单纯的语言学角度解读,充分考虑到口译的特殊性和重要特征,颇具指导意义和启发。

2.3主题熟悉度的获取途径

目前已有较多对于译前准备的讨论和研究,大部分从长期的“百科知识”累积和为某一次口译任务进行的短期准备进行论述,且对于长期的译前准备的重视和探讨多于后者。

高纯娟(2012)将译前准备分为长期准备工作和“临时应急的准备工作”,详细探究如何进行长期译前准备。由于为某项口译任务进行译前准备是口译行业的工作方法和重要特征之一,“临时应急”这一提法贬低了译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引起口译学生对此的重视,因而在此不予提倡。类似地,张吉良(2003)提出将译前准备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口译准备是指译员为未来一切可能的口译工作学习和积累各种知识和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口译准备则是指译员为了完成某一次具体的口译任务,在译前与译中学习和积累与会议有关的术语和主题知识,并在其它各方面做好准备的过程” 。这种分别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当前口译教学多侧重于广义的口译准备,即积累“百科知识”(吴冰1999;方健壮2002),但忽视了为某一次特定的口译任务做译前准备的重要性,学生的相关能力得不到发展。李维(2009)认为短期准备应包括主题知识、专业术语、发言人情况、目标听众、口译场合与设备、口译工具和心理准备。张吉良(2003)、王绍祥(2009)等还提出了多种进行口译主题知识准备的途径,包括向活动主办方索要资料,查阅相关论文等。

对于译前准备的探讨大多基于研究者自身的口译经验,真实且有效。但其在口译课堂上的应用却十分有限,学生往往要进入到口译行业才会有意识地进行类似的译前准备。由于当今口译课多基于课本,学生往往误以为译前准备是提前预习课文,掌握单词,不习惯自发地收集资料,了解口译任务的相关信息。在今后的口译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

3.实验研究

3.1假设

本研究旨在探讨主题熟悉度对于口译质量的影响。综合上述讨论,本研究主要考察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核心概念的理解及表达的正确性。该选择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术语为口译语料的难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困难和表达困难,而译前准备的一项核心内容为对术语的准备,所以考察这一变量能直接衡量译前准备在应对术语方面的有效性;第二,确定核心概念的理解及表达的正确性这一变量主要考虑到交替传译的特性。本实验设计为交替传译,欧盟委员会将交替传译定义为“在发言人结束(一段)讲话后进行的口译”与同声传译不同,交替传译中的译员有较多的时间基于包含较多信息量的语块(chunk)进行分析、理解和组织译语。译语的句式、行文结构和组织结构很可能和源语有较大不同。因此,单独分析译语在结构上对应源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话并不能全面反映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和处理。而以核心概念为单位,分析译者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表达则较全面地体现了译者是否把握源语,并进行准确的传达。

本研究假设主题熟悉度越高,术语翻译准确性、对核心概念理解程度及表达的正确性和专业程度越高。

3.2实验设计

3.2.1设计方案

本次研究对象为14名学生口译员。将这14名口译员通过验证试验分成总体能力平均的A、B两组。选取6篇真实的演讲材料作为实验用语料,在为期两个月的实验内对两组成员进行6次交替传译测试,提取录音作为研究数据。

A组为控制组,在口译任务之前一星期告知A组本次口译任务的主题、演讲者、关键词等信息,并让A组在口译任务前根据所提供信息做主题研究,深入了解此次口译任务。A组被要求在每次口译任务结束后提交自己为此次口译任务所做的准备工作,并提交报告说明自己的准备工作是否有助于自己完成口译任务,如果有,是以何种方式。A组面临的工作方法与业界口译员的工作模式是一样的,代表了理论上对主题有一定熟悉度的口译表现;B组为对照组,没有提前被告知口译任务的主题,只是在口译任务前几分钟被告知主题和一些关键词及其翻译。B组被试面临的口译模式和现在大多数口译课堂的模式很相近,代表了缺乏译前准备的口译学生的表现。

通过对A组所提交报告和材料的质化研究可以提供译员的视角,探析口译学生对这一方法的习得过程和直观感受;对两组口译录音语料的量化分析可以看到主题熟悉度在所选参数上对口译质量的影响。

3.2.2被试

本实验所选的14名被试均为翻译硕士一年级的学生口译员,3男11女。根据这14名被试的综合表现将其分成控制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7人。正式实验前进行了两次验证试验,以保证控制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能力均等。验证试验的结果详见4.2.1.

3.2.3材料选择

本次实验共用了6篇语料,源语均为英语。6篇语料都为真实的演讲场景,确保了语料的口语性。主题涵盖多方面(见表1),均为科普介绍性质,平均长度为12分钟,分6-8次播放完。每篇材料都含有不同数量和密度的专业术语和核心概念。

表1 实验口译语料主题、术语数量及核心概念数量

4.实验数据

4.1A组译后报告分析

对控制组A组的译后报告分析显示,所有被试都根据译前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准备,准备的内容主要包括中英文术语、演讲人背景、关键词释义。在此基础上,所有被试都根据已接收到的信息,猜测口译材料内容的走向,并查找相应信息,做好准备。这与James Nolan的发现是一致的。Nolan(2008)认为“尽管口译员应该避免瞎猜,但根据上下文常常可以填补没有听清或听不懂的论述的空白”。控制组在译前根据已收到的信息进行猜测,无疑是增加了对口译材料内容上下文的把握,从而提高口译质量。

控制组(A组)7位被试都表示译前准备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了自己的口译过程,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听力理解,逻辑顺序,联想和预测这四大方面。所有被试都表示译前准备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表达有积极的影响。A4写到:“对于本次听力材料中一些较难的科学术语,事先查资料很有益处”。A1写到:“由于词汇的不熟悉也加大了(相关内容)的认知难度……因为对接下来的内容无法预测产生的不自信和要分神去思考不熟悉的词汇,分析句子结构把握意群的能力就下降了”。A3表示“其中涉及很多专业信息而且是最新的,靠现场听译时发挥难度太大,即使能够译出来也会给译员带来很多压力,包括听辨和输出上各方面的压力。”所有被试都表示译前准备对预测讲者主要内容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A2表示“总体上看,我找的材料……这和讲者的逻辑顺序有相近之处,这对我们翻译时把握讲者逻辑顺序有帮助”。A5表示“甚至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点预测听力材料中可能出现的内容”。

有两位被试指出了译前准备对口译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是要花额外的精力去对应所查资料和演讲内容,增加负荷,影响口译效果。 “但在听的过程中容易不自觉地将演讲与所查资料内容对比,导致有时没有完全集中于演讲” 。“在听的时候,会花精力去回忆资料的内容是否有与所听内容对上号的,相应地会分散部分注意力”(A3)。

此外,还有一位被试指出,了解了关键词,但因为不熟悉而影响了输出的连贯性。“事先查了资料,了解了一些基本术语,在做output时可能会不刻意注意个别词的整体表达而影响output的流畅性与整体性。”(A4)但这位被试也指出了解决方案“所以下次再被给到类似信息时我会再努力把所有重要关键词背出来,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得十分充足”。

译前准备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前并没有被预测到。根据被试提供的报告,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熟悉这种工作方法造成。

4.2口译录音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

4.2.1分组验证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两次分组验证实验(实验一为对照组,所有被试都没有进行译前准备,实验二为控制组,都进行了译前准备),考察的是在同等条件下两组的平均口译能力,从而确定被试组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分组验证实验准确率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控制组与对照组分组验证实验描述性统计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口译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4.2.2控制组与对照组实验数据分析比较

本研究重点考察了术语翻译的准确率和核心概念的翻译准确率两个参数,对比控制组与对照组的口译录音,得出两组每次实验的平均准确率。

A、B两组的术语翻译准确率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A组的术语准确率

表4 B组的术语准确率

将两组的术语平均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控制组(A组)与对照组(B组)术语翻译的平均准确率

相应地,A、B两组的核心概念翻译准确率分别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 A组的核心概念翻译准确率

表6 B组的核心概念翻译准确率

将两组的核心概念翻译平均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核心概念的翻译平均准确率(注:实验2所用的材料不涉及核心概念,因此不做统计)

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组每次实验的术语及核心概念翻译平均准确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这个结果不随口译材料的难易程度而改变,因此可以说明主题熟悉度对术语和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翻译准确率都有重要的作用,基本验证本实验的假设。

4.2.3其他发现

本研究发现主题熟悉度越高,译员越倾向利用自身掌握的背景知识对新概念进行解释。例如,试验材料5提到三种紫外线:UVA,UVB及UVC。 控制组有5名被试都译为“长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和短波紫外线”;而对照组则全部对源语进行重复(即未译)。再如,实验材料5介绍用TOMS卫星监测地球受到的辐射,控制组有3名被试解释性地将其翻译为“利用臭氧总量测绘光谱仪,测量臭氧,从而测量出紫外线辐射”。这与控制组在译后报告所汇报的“会将所掌握的资料与口译材料相联系”是一致的。这也证实了张威(2013)的发现,主题越熟悉,解释性和更正性翻译策略越突出,而主题越生疏,求证性和简略性翻译现象越明显。显然,丰富的背景知识使译员有更多资源(或更大自信)对原文信息进行主动说明。但口译使用者对这种翻译策略的反应和评价还有待研究。

此外,尽管B组被试在口译任务之前被告知任务主题和关键词及其翻译等信息,却鲜有被试能给出正确翻译。通过对B组被试的录音分析,发现B组被试往往在理解源语上出了很大问题,被告知的术语或关键词出现时未能及时辨别,更不能正确翻译。由此可看出,现在口译课堂上由教师对生词和关键词进行讲解并没有太大效果,口译学生并不能形成对词汇和主题较为深刻的认知。

5.实验研究结论及启示

从控制组的译后报告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主题熟悉度对于术语翻译准确率及核心概念翻译准确率有显著的提高。其次,通过短期有针对性的译前准备,就可以达到对主题有相当的熟悉度,进而提高译员对口译材料的预测能力、把握口译材料逻辑的能力,从而提高口译质量。第三,对于初次采取短期译前准备来获得主题熟悉度的口译员,短期所掌握的大量信息可能会对口译员造成额外的负荷。第四,现在口译课堂普遍的教师讲解生词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准备效果,不能代替学生自主对口译任务主题进行的研究和探索。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基于主题熟悉度的口译学习方法应该逐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现今口译教学多依靠口译教材,译前准备很可能会变成简单的背单词和词组。因此口译教师应该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课外的口译语料,让学生学习做译前准备,使其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第二,初次在短期内接触大量的新信息,学生可能没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梳理,进而造成压力甚至学习焦虑。因此,教师应根据自身经验推广好的做法,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获取主题熟悉度的方法,以提高口译质量。第三,应探讨多类型的口译教学模式,例如Task-Based Learning(TBL)口译教学法,及国外口译专业普遍采用的模拟会议(Mock-conference)教学法,将真实的口译语料带入课堂,在课堂上营造真实的口译环境,使口译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真实地感受并熟悉该行业的工作方法,在毕业后顺利地步入口译行业。最后,现今的口译资格认证考试也应与行业更加接轨,将主题发布纳入其范围,培养准职业译员译前准备的意识,推动口译行业的职业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Baddeley,A.2002.Is Working Memory Still Working. [J].EuropeanPsychologist(2): 85-97.

Baddeley,A.2000.The Episodic Buffer: A new component of working memory. [J].TrendsinCognitiveScience(11): 417-423.

Díaz-Galaz,S.,P.Padilla,M.Bajo.2015.The role of advance prepar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and interpreting students [J].Interpreting(2): 1-25.

Dillinger,M.1990.Comprehension during interpreting: What do interpreters know that bilinguals don’t?[A].TheInterpreter’sNewsletter(3):41-58.

Gile,D.1995.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Gile,D.2005.Citation patterns in the T&I didactics literature.[J].Forum(3):2,85-103.

Honig,Hans.2002.Piece of Cake,or Hard to Take? Objective Grades of Difficulty of Speeches Used in Interpreting Training[A].InEMCI.TeachingSimultenousInterpretationintoa“B”Langage[C].EMCI Workshop,38-47.

Kintsch,W.1988.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J].PsychologicalReview(2):163-182.

Liu,M.& Y.Chiu.2009.Assessing source material difficulty for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Quantifiable measures and holistic judgement [J].Interpreting(2): 244-266.

Nolan,J.2009.Interpretation:TechniquesandExercis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Pochhacker,F.2010.IntroducingInterpretingStudi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eleskovitch,D.1978.Language and Cognition[A].In Gerver,D.and Sinaiko.H.W.(eds.).LanguageandCommunicaiton[C].New York: Springer.333-342.

Tommola,J & Heleva,M.1998.Language direction and source text complexity: Effects on trainee performanc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In Bowker,L.(eds.).UnityinDiversity?CurrentTrendsinTranslationStudies[C].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Viaggio,S.1996.The pitfalls of metalingual us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J].TheTranslator(2):179-198.

蔡小红,2001,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实证研究 [J],《现代外语》 (2): 276-284。

方健壮,2002,论口译教材的特点与编写原则 [J],《中国科技翻译》 (2): 22-24+47。

高纯娟,2007,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探讨口译译前准备 [J],《临沂大学学报》 (6): 101-104。

黄国文,2001,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 [J],《外语与外语教学》 (12): 1-4+19。

李维,2009,论口译译前准备及其对工作记忆的促进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2-11。

刘和平,2007,译前准备与口译质量——口译实验课的启示[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 73-76。

刘和平,2009,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J],《中国翻译》 (6): 34-41。

刘和平,许明,2012,探索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 [J],《中国翻译》 (5): 53-59。

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著,2007,《口译训练指南》[M]。闫素伟、邵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石晓禹,2012,口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D]。长春:吉林大学。

万宏瑜,2013,基于形成性评估的口译教师反馈——以视译教学为例 [J],《中国翻译》 (4): 45-49。

王绍祥,2009,会议口译译前准备工作略论 [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3): 15-17。

吴冰,1999,关于口译教材编写的思考——兼评国内出版的六种教材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 49-54。

许明武、邓年涛,2013,口译教学预料的难度甄别:功能语篇分析视角 [J],《中国翻译》 (6): 29-33。

杨承淑,2005,《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杨眉,2009,认知负荷理论在口译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J],《教育与教学研究》(12): 17-19。

张吉良,2003,论译员的口译准备工作 [J],《中国科技翻译》(3): 13-17。

张威,2013,会议口译员职业角色自我认定的调查研究 [J],《中国翻译》 (2): 17-25。

(钟慧敏: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助教)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645(2016)02-0063-08

收稿日期:2015-12-15

通讯地址:33031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外语专项课题“基于有声思维法(TAPS)的同声传译省略现象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号:15WX306.。

猜你喜欢
口译教学
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研究综述与反思
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研究综述与反思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英语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探索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