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学生耐挫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016-06-19 19:30孟四清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挫折师生关系中学生

孟四清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天津市中学生耐挫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孟四清

课题组对天津市963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耐挫力问题存在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家教类型差异、父母文化差异以及地区差异。各类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中学生,耐挫力,调查,分析

一、引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具体目标。然而素质教育发展到了今天,虽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有些地方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近年来青少年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某校高三女生因高考失利跳楼身亡,一所学校的两中学生因一句话就抽刀杀人等。如今在我国中学出现的因学习、人际关系、情感、日常生活等方面不能承受挫折压力而暴露出来的问题太多,这使社会上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因此加强中学生的耐挫力培养已是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挫折通常是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因受到阻碍和干扰而无法满足和达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感反应。[1]挫折包括挫折源和挫折感。挫折源是指个体活动受阻的对象或情境,挫折感是个体活动受阻时的心理反应。一般来说,挫折源的性质越严重,个体的挫折感就愈明显、愈强烈。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关系,中间还有一个主体状态的作用,因此面对同样的挫折源,不同个体的挫折感可能是不一样的。面对挫折,个体往往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一种是积极的应对方式,把受挫的压力转化为行为的动力,最终取得成功,使目标得以实现,愿望得到满足。主要的形式有强化行为、调整目标、补偿代替、升华目标和自我缓解。另外一种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其主要形式有攻击、冷漠、焦虑、孤立、消沉、倒退、固执、推诿以及悲观、自戕等。

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我们把挫折分为多种。日本大桥正夫根据挫折源的来源,把挫折分成内部挫折和外部挫折。内部挫折包括缺陷、损伤和抑制,外部挫折包括缺乏、损失和障碍。美国学者索里和吉尔福特根据引起挫折的原因将挫折分为由延迟引起的挫折、由阻挠引起的挫折、由冲突引起的挫折。根据挫折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微挫折和严重挫折,根据挫折源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性的挫折和社会性的挫折。[2]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的挫折有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等学习挫折,因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或是缺乏交往艺术的人际关系挫折和情感挫折。其他的还有理想与现实差距造成的心理挫折、适应不良造成的挫折、优越感丧失造成的挫折、认识偏颇造成的挫折,等等。[3]

耐挫力又叫挫折的耐受能力。对于“耐挫力”一词,世界各国心理学家从人类心理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一是挫折本能论。20世纪初期,英国心理学家麦独狐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是本能,而本能有着其对应的特殊情绪,人在活动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挫折行为反应,都是本能冲动的结果。二是“挫折—侵犯”论。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杜波等人提出了“挫折—侵犯”假说。该假说认为由挫折所产生的人的否定情绪一定要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他们认为,是否产生侵犯行为,依赖于四种因素,即挫折驱力的强弱、受挫折驱力的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和随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三是“挫折—倒退”论与“挫折—奋斗”论。20世纪中叶,巴克等人以及后来的蔡尔和沃特豪斯等提出“挫折—倒退”理论,该理论认为,挫折会引起行为的倒退,出现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动。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姆塞尔提出“挫折—奋斗”理论,也称“挫折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在受挫后,可以出现努力奋进的情况。四是挫折的ABC理论,这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动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3]

综上所述,耐挫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即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不仅有能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能够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4]培养学生耐挫力,开展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克服困难,构建和谐社会,是学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关于耐挫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原因与耐挫力培养三个方面。导致中小学生耐挫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即外因和内因。外因是指那些让动机或行为不能实现的实际存在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受成长的社会环境限制等。内因就是青少年自身条件的原因。如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和素质不能达到目标等,如个人的能力、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或心理品质太差,如缺乏韧性、过分轻信、不稳定、急躁、不自信以及动机斗争状态等。外因是否导致挫折和产生挫折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青少年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修养和个性品质以及对挫折的容忍力等。[5]

研究表明,耐挫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获得提高。青少年耐挫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学校的系统教育是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意识,加强疏导,增强耐挫力;学校和社会还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挫折训练。

关于耐挫力现状的研究,目前研究大多是采用简单的问卷对学生的耐挫力进行调查,据查阅的有关资料来看,目前还没有现成的量表对中学生的耐挫力进行研究,因此编制相关的量表对中学生的耐挫力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试图以中学生为被试,通过自编量表来了解中学生耐挫力的现状,为相关的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由天津市区和郊县的中学生组成,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与农村的初二和高二的中学生。回收问卷共1066份。剔除不合格问卷,有效问卷为963份。男生453人,女生510人,男女比例约为1:1.1。

(二)施测方法

由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对中学生施测,施测以团体的方式进行。先由教师向被试详细解释指导语,然后由学生填答问卷,时间大约15分钟。测试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预备测试,在天津两所中学施测210名中学生,主要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验证性因素分析。二是正式测试。通过SPSS forWindows 11.5和Amos16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效度检验

1.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预测项目加以分析,为项目删除首先应考虑的步骤。本研究使用求决断值的方法进行项目分析。结果显示,53道题中有3项题目F值大于0.05,其余项目的CR值均小于0.001,表明其余的50题均具鉴别度,能够鉴别出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适合保留下来,做进一步的因素分析。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利用SPSS11.5做进一步的因素分析。KMO值为0.73,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此外,Barlett球形检验(df=1431)达显著。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为了明晰结构模型和确定正式量表,通过非旋转因素分析剔除负荷值小于0.3、共同度小于0.4的题项,这样剔除13个题项,保留了37个题项最后形成正式量表。其中学习问题维度共抽取7题,师生关系8题,同学关系7题,恋爱关系7题,父母关系5题,其他问题3题。见表1。

表1 中学生耐挫力问卷各因子的特征值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表1中显示的是各因子的负荷值、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学习问题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30.463%,师生关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38.798%,恋爱关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5.081%,父母关系因子问卷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3.02%,同学关系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827%,其他问题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8.909.%,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尚可。

3.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中学生耐挫力的结构效度,本研究又对第二次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表2列出了测量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从模型拟合指数来看,各项指标反应良好,该模型可以接受。见表2。

表2 中学生耐挫力问卷测量模型的整体拟合指数

(二)信度检验

表3 中学生耐挫力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

由表3可以看出,预备测试的整个问卷的α系数为0.8241,正式测试的整个问卷的α系数为0.8808,表明同质性信度较高。根据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并结合理论,删去16个题目,留下37个题目作为正式测试问卷的项目。

由以上信度和效度检验显示,此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效性及可靠性,可以用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使用。

(三)中学生耐挫力总体状况

1.中学生耐挫力各因子平均分及总平均分

表4 中学生耐挫力各因子平均分及总平均分

由表4可知,中学生耐挫力按严重程度依次为:师生关系、父母关系、其他问题、学习问题、同学关系、恋爱问题。问题最多的主要集中于师生关系、父母关系问题和其他问题。

2.中学生耐挫力的检出率

为了详细了解各因子的症状水平分布的特点,分别计算各因子阳性症状水平人数的百分比。阳性症状指评定为1-4的项目,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中学生耐挫力各因子人数百分数比较N=963

由表5可知,耐挫力的总体检出率为66.1%,其中轻度的占41.1%,中度以上的占20.8%,重度的占4.2%。耐挫力各因子的检出率按严重程度依次为:师生关系69.7%,父母关系66.4%,其他问题62.4%,学习问题59.4%,同学关系57.7%、恋爱问题39.9%。重度水平的按严重程度排位前三的依次是:父母关系问题、其他问题和师生关系问题。

3.中学生耐挫力的年级差异

表6 不同年级中学生耐挫力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值比较

由表6可知,从各年级各因子的平均分来看,除了同学关系和父母关系因子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因子均达显差异水平(P<0.05),高二学生的耐挫力问题高于初二年级的学生。说明耐挫力与年级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高,耐挫力呈增多的趋势。

4.中学生耐挫力的性别差异

表7 不同性别中学生耐挫力各因子分及总分均值比较

由表7可知,不同性别的中学生耐挫力各因子均分及总分,除学习问题和师生关系两个因子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因子的均值差异达非常显著水平(P<0.01)。说明性别与耐挫力有关。其中男生的耐挫力问题均分要高于女生,说明男生的耐挫力问题要多于女生。

5.中学生耐挫力的地区差异

表8 不同地区中学生耐挫力各因子及总分均值比较

由表8可知,中学生耐挫力的地区差异除了师生关系、恋爱问题和其他问题三个因子外,其他因子的总均分全部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其他各项因子的分数都是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说明地区因素与耐挫力有关,其中农村中学生的耐挫力均分高于城市和县镇的学生。

6.中学生耐挫力的家庭教育方式差异

表9 不同家教方式中学生耐挫力各因子分及总分均值比较

由表9可知,不同学习成绩的中学生的耐挫力各因子分及总分差异均达非常显著水平(P<0.01)。说明中学生的耐挫力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耐挫力问题均分按严重程度依次为独断型、放任型、溺爱型和民主型。

四、讨论与分析

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生耐挫力问题主要集中于师生关系、父母关系问题和其他问题。中学生的耐挫力问题存在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家庭类型差异、不同学习成绩差异及地区差异,各类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中学生耐挫力问题最多的依次是师生关系、父母关系问题和其他问题。这可能与教师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目前教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还是学生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和大学,因此把学习成绩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当学生的学习成绩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时,轻则唠叨,重则批评和打骂,导致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紧张,也容易使学生形成耐挫力问题。

关于耐挫力问题的年级差异,我们选取的年龄段为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的学生,从总平均分上看,随着年级的增高,耐挫力问题呈现增多的趋势。其中高二年级学生的问题多于初二年级。从各因子的得分上出现一致的年龄趋势,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耐挫力问题越来越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有关。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会越来越大。高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相比,科目增多,难度增大,再加上高中学生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的压力,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心神不宁,当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更容易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发生矛盾,使其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而受到挫折,因此更容易出现耐挫力差的问题。

关于耐挫力问题的性别差异,调查发现男生比女生耐挫力问题的总分高,说明男生耐挫力问题比女生严重。这可能与男生的个性特点有关。有研究表明,社会所赋于男生的社会角色是坚强勇敢、有责任感,遇到问题时不能退缩。因此男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表现的坚强勇敢,毫不退缩。但男生往往在坚强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男生先天在个性方面不如女生有优势,如女生的耐心与坚韧等,加上男生的个性偏内向,有事容易闷在心里,在遇到问题后不愿与人沟通,因此耐挫力往往比女生差,有研究表明自杀现象男生多于女生。

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调查发现不同的家教方式的学生耐挫力问题的均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独断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学生的耐挫力问题均分最高。这可能与父亲不能对孩子耐心教育有关。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耐挫力问题与父母教养因子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而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呈正相关。[6]孩子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父亲更容易采取粗暴的态度和行为,容易出现亲子沟通不畅,使孩子体验不到爱和安全感,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容易丧失信心,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出现耐挫力问题。

关于不同地区的学生的耐挫力问题的差异,调查表明农村地区学生的耐挫力问题均分高于城市学生,说明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耐挫力问题。与蒋洁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因为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比城市学生差,加上家长以及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因此农村地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耐挫力问题。

五、结论

1.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耐挫力问题自评量表,经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可以作为研究中学生耐挫力问题的工具。

2.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耐挫力问题存在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家教类型差异、父母文化差异以及地区差异。各类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1]黄盛.从学生自杀现象透析青少年耐搓力差的原因[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2]申建朝,张智.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综述[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陶慧英.谈中学生耐挫力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2).

[4]蒋洁,夏衍刚.青少年耐挫力、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9).

[5]方培玲.中学生耐挫力低下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6]蒋洁.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

责任编辑:刘升芳

孟四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天津300191)。

B848

A

1671-2277-(2016)03-0048-05

猜你喜欢
挫折师生关系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Holism in Education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