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摘要:区域教学是幼儿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 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224
区域活动是小朋友很喜欢的活动,区域活动吸引小朋友的原因关键在于能让他们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主决定使用资料的方式和方法,自主决定与伙伴的合作方式等。区域教学作为一种强调分类教育环境,注重儿童这一教育主体的教学新思路,逐渐成为实施个别教育,是促进儿童个性和共性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途径。
区域教学是幼儿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和教学途径。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幼儿区域教学活动呢?
一、创设区域活动的环境
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维、情感、行为、习惯及品质的形成。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班级度过的,班级就是幼儿的第二个“家”,因此,创设一个整洁、舒适、动静分明的学习和活动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将班级物品放置得井然有序,并做上图文并茂的标志,提醒幼儿如何收取物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美工区,我们可以按工具类和材料类分类,材料类又可以分成纸张类、废旧材料类,这样就能方便幼儿使用。其次,引导幼儿维持班级良好的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和幼儿共同商量如何维持班级良好的环境:选出小组长,定时检查,如美术活动后检查笔等材料是否都收好归位了,图书角的图书是否整齐摆在书架上,值日生是否每天都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了等。久而久之,幼儿逐渐养成了维持整洁有序的班级的意识,培养了爱护班级的品德,激发了做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这也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的。所以,幼儿教师要根据班里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发展需要,以及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地更新和创设新奇的环境,引导幼儿独立自主地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如在主题活动“一切都在变”中,幼儿欣赏一些美丽的石头彩绘后都惊叹不已,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创设一个“石头彩绘角”,并给他们提供笔、丙烯颜料等。只要有时间,幼儿都迫不及待地到这个角“埋头苦干”,一个个美丽鲜活的作品渐渐丰富了这个角落。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充分地放松自己,快乐体验,自主学习。
二、结合游戏,使区域活动更有趣味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对于幼儿来说,所谓“做”就是“玩”,在玩的游戏中获得知识。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因为其活动的独特,不仅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幼儿参与活动,而且还使幼儿在这种活动之中得到幼儿就有的锻炼和发展。因此,重视区域活动,合理开展丰富的区域活动, 必将使每一位幼儿得到更深的全面进步。例如,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幼儿们因为这一年龄价段,对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又由于他们幼儿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所以,知识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兴趣,兴趣能把幼儿的认知与行为统一起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如,我们的“益智”活动区域,就很好地体现了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幼儿在这个活动区域“玩一玩”“串一串”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按规律排序、区别长短、认识颜色,还能使幼儿的手、眼、脑得到更好的协调发展。再如,孩子们在练习夹动物的过程中,自然地就练习了分类、数数,以及认知各种动物,同时孩子的专注力得到了培养,小手肌肉群也得到了协调发展。
三、渗透社会实践,使区域活动更有价值
我园坐落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幼儿走进校园,观赏动植物的标本;参观美术学院的活动,观看艺术作品;还可以带领幼儿到邻近大学里观看大哥哥和大姐姐们表演的舞龙灯活动……在和哥哥、姐姐的互动中,孩子们的笑声与欢呼声响彻整个体育场。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比如,你们知道书籍和报纸是怎样制成的吗?一台印刷机每小时能印出多少本书吗?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参观了印刷公司,零距离参观印刷的基本流程和相关印刷技术。
四、开展区域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的
《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开展区域活动,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规则、体验和理解规则,并在活动动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别人的感受。根据幼儿园《纲要》精神,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经过多年尝试,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表,记录了孩子们一天什么时间进行晨间活动、早操、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体育活动、午餐……每当新学期开学,教师总是鼓励孩子早睡早起,养成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按时入园参加晨间活动,而且每天早晨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着孩子们,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向往幼儿园生活,逐渐热爱幼儿园生活,并逐渐养成遵守制度、纪律的习惯。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里,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独立吃饭、入厕、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柜子等,中大班的孩子还学会料理自然园地、整理图书、收拾玩具架等。这就需要小朋友们有一定的区域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如有序地入区,小声交流,收玩具时摆放整齐,友好地与同伴相处等,这些都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要建立和完善区域规则,结合幼儿需求引导学生参与区域活动,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