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议论文写作模式的文体分析

2016-05-30 13:32:00罗娇张娇
亚太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

罗娇 张娇

摘 要:本文拟以对比修辞为切入点,通过对中英议论文写作模式的分析,探讨英汉文化思维差异在英汉文体对比分析中所起的深层次的驱动作用。

关键词:文体分析;对比修辞;文化思维;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03-02

引言

英汉文体学对比分析通常会从语音、词汇及语法等语句层着手,继而扩展到语篇层进行语体分析。本文选择以对比修辞为切入点,以中英议论文写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思维的角度来探讨造成英汉文体差异的原因。

20世纪50和60年代盛行的观点是,母语对二语学习产生负影响,是造成二语使用错误的原因。对比修辞就在这种对比分析的大环境之下产生的,对比修辞(contrastive rhetoric)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Kaplan 于1966年在《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模式》一文中率先提出的。Kaplan认为如果我们在进行文体对比分析的时候能从修辞方面着手分析,会使得对比分析法更完善、更具说服力。同时,Kaplan认为,“修辞不是四海之内都相同的,而是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在一定的文化之内也会随时间不同而不同”(Kaplan,1966)。因此,学习修辞就离不开文化研究,要提高二语学习水平就必须从跨文化层面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

1.中英议论文写作模式的对比分析

现在我们通过两个比较常见的中英文写作模式展开具体的对比修辞分析,例一是英语国家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模式,例二是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写作模式。

例一:1]When people sit down to eat,they unconsciously reveal their personal habits.

2]The color of the food that they order indicates their tastes.

3]For instance,a person who orders red,yellow,and orange foods usually wears brightly colored clothes and lives in an apartment decorated in lively colors.

2]The texture of the food gives clues to the way hat people deal with life situations.

3]The diner who prefers such crunchy foods as crackers probably meets the day-to-day conflicts head-on while the diner who orders soft creamy foods will to almost any length to avoid conflicts.

2]Finally,the manner in which people eat their meals reveals their work habits.

3]Those that eat all of their food at the same time probably have four of five things going on; those that finish one dish before beginning another one may be capable of handling only one project at a time.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英文写作模式遵循下列排列方式:

1]the most general statement: the topic sentence with the controlling idea

2]first major supporting statement

3]minor supporting statement

2]second major supporting statement

3]minor supporting statement

2]third major supporting statement

3]minor supporting statement

Kaplan认为英语的思维模式式呈“线性”分布的,不是线性演绎思维就是线性归纳思维。而例一就是线性演绎思维的典型例证,即英语议论文的段落通常用一个主题句开始,接着是一系列的次主题,每个次主题均被举例说明,以此来发展中心思想。

例二:[qi]We are dependent,for understanding and for consolation and hope,upon what we learn of ourselves from songs and stories.[cheng]From this statement,we can know that through songs and stories,people realize themselves,humanity and their societies.The literacy-mastery of language and knowledge of books-is the essential factor that enlarges peoples knowledge,and improves mutual realization of people,and then creates the smooth society.[jun]From kindergartens to colleges,from homes to offices,we learn how to interact with someone and how to realize ourselves and our societies.The literacy helps us to accustom and realize them.[he]Hence,“literacy is not an ornament,but a necessity.”

从例二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一种不同于英语线性思维模式的独特的段落结构,就此Kaplan对600篇外国学生的英语细作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说,不同语言和文化拥有不同的修辞结构曲线,其中英语是线性结构,而像汉语之类的东方语系是循环结构,是非线性结构。

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两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英文思维模式的不同,但这仅仅是从字面我们可以了解到的信息,但真正蕴涵在中英文写作模式中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2.中英说明文写作中的文化思维

(1)八股文的影响

Kaplan在语言负迁移的问题上有个著名的论据: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格式与汉语“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他认为汉语文章或是说中国学生在写英语议论文中所采用的“非直接性”论证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八股文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影响深远。例二中可以看出八股文格式的一些影响,但Kaplan的这一论断却遭到了Mohan和Lo的反驳,他们认为汉语“八股文”并非古汉语的唯一文体,与典型的英语段落并无两样(Mohan & Lo,1985:519)。虽然学术界对于“八股文”对中国学生写作模式的影响看法不同,但我们觉得 “八股文”却反映了中国人潜意识中的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

(2)“自我”意识的影响

英语国家的人写作时喜欢“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汉语文章比较喜欢引经据典,主题隐藏较深。Connor认为中国人的这种“非直接性”写作模式跟中国文化对“自我”的看法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有两个层面的“自我”,即“大自我”和“小自我”,人们重视的是前者,而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相当于中国文化中的“小自我”。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与西方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价值的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中国人在写作过程中喜欢引经据典,而西方读者往往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由此看见,中国文化将其对集体自我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写作修辞风格中,这也构成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的原因之一。

(3)“作者责任型”和“读者责任型”的影响

“读者与作者相关责任”是对比修辞的一大课题,它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不同类型的作者在写作风格及提供信息量方面的不同选择。从中英文“意合法”与“形合法”得差别来看,英语基本上可以算得上“作者责任型”,而汉语则介于两者之间,汉语语句主要靠特定的上下文意义来衔接,这种“意合法”的运用可以追溯到文言文独特的写作风格上。这也是外国人在阅读中国学生英语作文时感到逻辑联系较差的原因之一。

结语

上文所做的分析只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传统的对比修辞理论作了初步的探讨。客观来说,对比修辞理论的确存在着缺陷,但其核心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随着对比修辞理论同其他学科的结合,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新理论合新思想,拓宽研究领域,对比修辞定能为二语写作教学提供更多不同文化修辞传统、修辞习惯合修辞结构特点方面的理论和信息,促进教学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参考文献:

[1]Kaplan,Robert.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2]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7.

[3]郭立秋,王红利.浅析汉英语篇差异与英语写作[J].外交学院学报,2004,(03):106.doi:10.3969/j.issn.1003-3386.2004.01.022.

[4]纪蓉琴.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对英汉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135.doi:10.3969/j.issn.1005-0523.2006.06.035.

[5]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

[6]R.Quir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Pearson Longman,1985.

[7]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8]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
年龄与二语习得
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18:09:28
可理解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课堂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1:04:51
浅析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2:10:10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00:41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50:59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33:53
基于输入、输出假说的中职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 21:53:40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