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2016-05-30 10:29:58吕梦芸
亚太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历史教学

吕梦芸

摘 要:历史与现实似乎本就是一对反义词,这两者之间是否可以和谐共生一直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以人教版“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的实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与现实;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76-02

一、关注现实的历史教学

有人把历史比喻成星空,与现实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新时代,新课程下历史教学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一)本末倒置——在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过度注重社会现实

历史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流的过程和有机整体,掌握历史知识是历史课程学习的目标,也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载体和基础。在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过度注重社会现实而忽视了对课本内容的解读解析,就会导致教学脱离课程目标和要求,这绝对是不可取的。在本课中将基础知识教学安排了30分钟,而拓展思维的学安排了15分钟,教学安排中也穿插了一些现实素材,时空转换较多,学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过多关注现实素材和时政,最后却没有学好课本知识。因此在历史与现实教学之间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以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闭门造车——在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过度注重课本知识

历史教学中应该避免过度看重课本知识和教参的内容,大量使用课本材料,抽象研究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会有架空感,燃起历史无用的想法。在本课中丝绸之路路线图一直是考试重点,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准确的知道路线,并记住每段路线的名称。课堂上学生直接来指图其实是有点脱离学生实际的,初一学生对地图不了解,对丝绸之路也毫无概念,根本没有指图指路线的能力,这一设计不符合学情,同时过分关注了课本知识,如果将视频先给学生看,有大致印象后学生再去模拟也许效果会更好。因此在历史与教学之间只学课本知识而不顾实践也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二、关照现实: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本文就人教版“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为更好的实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教育功能,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寻找一条新路。

(一)与现实共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1.符合学情,实践创新学中通常侧重于博古,论今就说的非常少,因此这课设计的教学主题是:丝路的前世今生,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在分成前世和今生两大板块,但是要探讨今天的新丝绸之路,在上课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占用一些讲述的时间,因此任何“论今”都是要冒险的,考虑到本课面向的是初一的学生,教材部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非常迅速,那么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同时剩下的时间是巩固练习,还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下今天的丝绸之路?事实证明后者更能满足学生的心愿。因为当上完这第一部分丝路的前世后提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的?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学生比之前学古代历史更为积极踊跃,现在的学生信息接受能力很强,这些课外知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还给予学生额外的滋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这样才不会培养出只会死读书的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2.给我一天,还你千年2000多年前的历史如何可以在学生面前重现,历史如何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还是需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形成历史的表象,进而才能做出判断,生成理性认识。能再现历史的只有文物古迹而不是书本,我设计了一个穿越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扮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一路向西看到了许多不同姿态和身份的人,同时课件播放2014年年末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丝路大型文物展上的陶俑图片来营造氛围,让学生猜测图片中陶俑的身份,学生说出了歌舞俑、杂技俑、僧侣、商人、乞丐、军人等身份,通过对陶俑人物身份的推断来说明丝绸之路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陶俑是古老的文物,但是文物展是当时最新的,选取最新鲜的文物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有历史的代入感并对丝路有了另一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和推论,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给了学生一次全新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

(二)与现实共享—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1.过去政治,今天历史过去的政治就是今天的历史,昨天的政治就是未来的历史,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纵向的直接联系。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助于正确认识国家的方针政策,因为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提出,都有其历史原因和历史经验的。丝绸之路从开通到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道路联通、贸易畅通、文明融通,这三个章节的得名是从最近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中来的,但是归根朔源,现在的三通是从古代的三通中得来的。比如让学生对比了解古今丝绸之路道路联通,古代丝路的路线(西汉长安——欧洲大秦)今天的新丝路又叫亚欧大陆桥,它的路线是(中国连云港——荷兰鹿特丹),新丝路是在古丝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古丝路总体上宋代以后趋于衰落,清代中叶后沉寂。20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重新联通丝路显得尤为必要。学生通过对比,将今天的政治放在历史的背景中去理解,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认清国情,形成正确的政治标准体系。

2.民族精神,世代相传不与现实割裂的历史教育主张传承与创新互为契机。在讲述张骞出使西域遭遇到的艰难险阻时让学生思考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都说的非常好,当时班级里的黑板报上挂着大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将学生引到这里,问学生张骞的所作所为与我们今天核心价值观中的哪几项是吻合的?学生说出了诚信、爱国、文明等相吻合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今天的核心价值观在古人身上都会有所体现?此时特别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古人的优秀品质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溶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我们今天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对古人精神的传承。如果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多一些发现,多一些与现实的联系,学生也许更能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本来离他很遥远,甚至于不理解的知识,让学习生活多一些趣味。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让历史教学真正体现其实践价值。

(三)与现实共赢—实现历史为现实服务

1.重走丝路,人文关怀历史教学中的意外事件经常会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跳戏,中断教学。在上课时设计了让学生重走丝路的环节,请学生在地图上大致指出丝路的路线,第一位指图的学生指到一半就停了下来,这时为了救场只能开玩笑说这位同学消失在了沙漠里,但是第二位学生上来仍然没有指完,教学一时之间无法延续下去,这时及时转变了教学目标,不再执着于叫学生在地图上指丝绸之路,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古人会不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转换了,有人回答说我们现代人有车有高科技也不一定能走完丝路,有人说在半路也许就放弃了,还有人说肯定有人走出去又回来的,不然这条路怎么来的呢?然后引导学生,古人在这条路上有的是望而却步,有的是有去无回,也有人坚定的走完了这条丝绸之路,和同学刚才的状态是一样的,历史的场景在同学身上重现,那么在同样的情境中,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学生体会到了古人开通这条道路的艰辛和不易,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的情感油然而生,学生学会指图并不是本课最终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一带一路,鉴往知来历史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特点就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设计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时就考虑到了这一重要功能,丝绸之路的前世讲完后问学生,丝绸之路的所起到的作用到今天能不能延续?让学生进行了讨论,有人说古代和亚欧国家的交往那么密切,今天仍然可以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人说古代交通不便,都是步行的,今天可以在丝绸之路上修条铁路;还有学生说古代路上就有强盗,今天也会有,所以要派军队沿途保护。同学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对古丝路历史的学习转变为对新丝路美好的规划。之后马上切换到丝路的今生。在道路联通上,铁路公路航空为新丝路奠定了联通基础,在贸易畅通上,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文明融通上,新丝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国家的热点时政,还提出了更多的想法和创意,谁知道他们之中的某一位将来会进入国家决策层呢?所以我们的历史教育要从现实出发,也要为现实服务,即使是一个普通学生也应该关注国家大事,了解身边时事,与时俱进,这样的学生才是身心多方面协调发展,能够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为了在历史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平衡点,通过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教会学生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师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现实的活力,让历史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郭阳著.陶行知全集[M](第2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胡晓风等.陶行知.“做教学合一”的总解释[A].陶行知教育文集[J].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6.

[3]吴金炉.让知识课堂透射生活之光—例说生活原味与知识品味的平衡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1-2):12-13.

[4]任宗哲,石英,白宽犁.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

[5]方光华,任保平.丝绸之路经济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5.

[6]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苏州市第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教学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职业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探究
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研究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9:53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5:5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8:20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