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5-30 20:09戈瑜珍郭跃军
科教导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戈瑜珍 郭跃军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和宣传中,需要我们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农村地区,因为农村的特殊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大的难度,本文采取因地制宜的研究和解决的方法,探究在农村地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目的是让农村地区的普通老百姓能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进一步,将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探究,能够系统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路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地制宜 发展农村地区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8.074

Abstract In the promotion and publicity of the core values, we need to focus more on rural areas, because of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ryside,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ve very big difficulty, this paper research and the solution method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and ways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purpose is to let ordinary people in rural areas can comprehend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spirit. Further, the method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system promot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path.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进一步的部署和改进,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广是我们党做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决策,是对价值观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高度重视的体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段时间里, 各地区通过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宣传活动,收效显著。但是相对于城市地区,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農村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表现相对逊色,这一现象,也引起我们对于城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果差异的思考。新农村建设不等同于经济建设,更不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价值诉求和文化内涵的延伸、拓展和升华。①所以一定要在了解农村实际境遇和特殊困境的情况下,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农村得以高质量的推广,使农民群体欣然接受,并进一步将其融入农民的认同感中去。

1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在了解具体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所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推进难题正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基层农民组织的管理存在两极分化。基层民主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对于实现人民民主有着历史性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基层组织以经济发展和维稳工作为重中之重,对农民群体的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不够。同时在经济发展新时代,基层组织面临着两极分化,对价值观的树立提升产生影响。一方面,一些农村先天条件不足,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经济浪潮中,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生机丧失,面临着衰落消亡的境遇。这些乡村,其基层组织通常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基层干部管理水平低。这样情况下,基层干部的宣传能力和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意愿比较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造成巨大的阻碍。另一方面,经济新时代之下,一些拥有资源优势或者抓住时代机遇的农村发展起来了。这些乡村的“村两委”在村里的影响力较大,农民的接受能力总体上比较高,但是,“强势”的基层干部在没有良好监督的情况下,就极容易产生专断跋扈的风气,将村子变成“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的“独立王国”,进而极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

第二,教育水平差,文化基础设施缺乏。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民认知水平,提升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培育现代化新农民的必由之路,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的宣传中,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接受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效果。但是根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的报告,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依然偏低,当前我国8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全中国92%的文盲半文盲分布在农村。在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实现农民教育现代化,摘掉农民“文盲”的帽子任重而道远。

第三,农村思想道德面临时代变化。在原有宗法结构和宗法道德传统中,农民群众在乡村道德和舆论的约束下,恪守淳朴的村规民约,随着时代变迁,原有道德体系被打破、新价值观的形成中,出现价值观取向,道德约束的真空期。富裕起来的农民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谋求利益的强烈意愿往往遮蔽了对集体事物的关心,村落作为社会共同体的色彩,在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和理性化中淡出。②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成为了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薄弱地区。在农民群体传统价值观打破和新价值观重建的真空期,宗教文化思想不断进行浸透,必然引起农民群体思想混乱,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严重抵触心理。

2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路子

面对在农村在新时代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民群体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方法,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找出路,分为三步,首先,增强农村的经济实力,奠定物质基础。其次建设强有力的基础组织。最后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强有力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价值观的建设和提升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管子》中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很好的诠释了经济基础对价值观的影响,说明了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条件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农民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开始占据决定性地位,作为改革链条的重要一环,农村的市场化现代化不可避免,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农民群体增收创收的重要机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坚定的思路,农村的发展也需遵照五大理念的规律,以创新为动力,积极开创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协调各方力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满足市场需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开放的心态,欢迎社会资本的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成果同全体农民群体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模式,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加强基层农民组织建设,优化管理水平。农村基层组织在“乡政村治”的管理模式下,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其职责就是对人民群众反响反映的困难,能够上传到乡政府,得到上级政府重视,同时将国家政府的政策和工作畅通无误,不打折扣的下达给农民群众,并指导带领农民群众为建设一个美好的新农村而努力。而对于基层组织的核心,基层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基层组织的能力和工作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学理底蕴,亦有现实关怀,这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③二零一五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版块中提出“要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严肃处理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强化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高度关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指导,定期考核;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和财政预算,改变基层组织贫弱现状。

第三,加大農村文化教育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思想文化管理水平。面对着我国农村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缺乏,师资紧缺,乡村教师能力不足,文化服务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加快改革力度。十八大以来我党针对农村文化教育服务提出新的措施,例如要支持乡村两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提高乡村教师补助等一系列政策。目前我国制定各项政策和扶持活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例如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培计划”已经累计培训教师700万人次,其中96.4%是乡村教师,覆盖面广,取得了不俗成绩(数据来自中国教育报<12月2日>)。还有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国家开放大学推出的云课堂,农民也可以上大学,并能取得国家认可的学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资源将会源源不断的投向农村,改善农村文化教育环境,同时也需要农村能够抓住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切实的推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农民群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待农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面对着农民群体思想的真空期,要严厉打击各种宣传邪教思想的组织,加大对邪教组织的调查监督。切实加强农民思想调查机制,加快推进新价值观的深入,缩小和填补真空期,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一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软实力,如何将在农民群体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的命题。“因地制宜”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的重要方法,在全面充分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农村所面临的困境,寻找一条适合农村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子。通过对症下药式的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农民群体中深入将会极大的提高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④农民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将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胜性胜利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注释

① 陆军恒.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J].社会科学,2011(6):93-96.

② 刘伟.差异性视角下的村落解体与乡村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30.

③ 吴春梅,席 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困境与出路[J].科学社会主义,2014(6):92-95.

④ 孙宏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3):21-33.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浅析旧建筑改造中的“绿色”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