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提升高师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新思路、新途径。把“微课制作”这种实践活动引入到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让师范生了解“微课”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在“微课制作”过程中综合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等知识与技能,从实践角度有效提升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足的欠缺。
关键词 微课制作 教育技术能力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8.04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new ideas and way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Researchers are hoping that introducing micro-lectures development to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ill make normal students realizing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micro-lectures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 technical cap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in practical perspective. These are the compensation and perfec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 which focusing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negle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ies.
Key words micro-lectures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course teaching
1 問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来临,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必备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则是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课程。然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常存在重视理论知识欠缺实践活动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目前,“微课”成为全世界教育领域的热点,我国教育部也组织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大赛,这是当前最能反映教师综合教育技术能力的创新型大赛。本研究尝试把微课制作引入到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在教授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指导师范生进行微课制作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综合能力。
2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展开两轮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体的过程及结果如下:
2.1 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调研和资料整理制定了若干自编问卷:一是《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调查问卷》和《师范生对微课的熟悉程度调查问卷》;二是《微课制作纳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在接下来的第一轮教学实践中使用;三是《师范生对微课制作纳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看法》。
2.2 第一轮教学实践
在本轮教学实践中,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班级中选择了2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等组实验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属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年级,且在入学编班时是异质分班的,学生素质和基础基本相同。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展开学习,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模式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微课制作的学习。
2.2.1 测试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水平
研究者使用自编问卷《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调查问卷》对两个班级进行了测量。该问卷将教育技术素养区分为意识与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信息化教学四个维度,共计21个题目,每个题目均采用五点标尺计分,即每道题目有五个选项A、B、C、D、E,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题目得分之均值大小,可作为考量教育技术素养水平高低的参考标准。
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基本一致,教育技术素养水平总体偏低,符合他们虽然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尚未进行系统性培养的实际情况;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从意识与态度、知识、技能到信息化教学的得分均值都是逐渐减小的,这说明师范生普遍都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但是理论知识不足,而且在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更弱,学习必要性更加明显。
2.2.2 测试实验组学生对“微课”的熟悉程度
研究者使用自编问卷《师范生对微课的熟悉程度调查问卷》对实验组进行了测量。具体结果分析如下:第一,半数以上的师范生已经听说过微课,并对微课的组成以及特点有初步的认识;第二,对于微课的多种制作技术多数学生并不熟悉,掌握并选择使用合理的技术模式来制作微课正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点;第三,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比如微课与“翻转课堂”)也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的,带领学生从微课资源使用者、微课资源制作者、微课教学研究者等多种视角来全方位学习微课。
2.2.3 按照微课制作纳入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展开研究
按照研究者制作的《微课制作纳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本轮教学实践采用的是一种“集中培训+独立制作”的实施思路,时间安排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期末考试之前的三周。对照组则按照以往的课程常规展开学习,学期末以纸笔考试的作为评价方式。方案实施的具体流程环节如表1所示:
2.3 调整阶段
第一轮教学实践结束后,研究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检验实践效果。
第一,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育技术素养水平后测。“微课制作”纳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之后,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有更大提高,对于技能性特点突出的“教育技术技能”维度和融合教育技术综合能力的“信息化教学”维度的提升更加明显。第二,调查实验组学生对于微课制作纳入课程学习的看法。微课制作这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和欢迎,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技能有较大提高,并十分认同微课制作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这种学期末集中式学习、边自学边应用的方式来制作微课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压力和难度。第三,对实验组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实验班级全部如期提交作业,学生具有非常好的参与性,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技术模式是难度中等的录屏型,这说明学生具有学习新技术的渴望,也具有自学新技术的能力,但仍需要时日磨炼才能驾驭难度最大的综合型;另一方面,微课教学内容的“粒度”普遍偏大,容易贪大求全,做成传统课堂的快进版。
根据以上结论分析,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在第二轮教学实践中应用。
2.4 第二轮教学实践
基于“微课制作”对于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在接本轮教学实践中将会在更多的班级实施,且不再进行比较性的等组实验,改为使用单组实验。修改后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2.5 总结阶段
本轮教学实践结束后,研究者也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第一,对学生进行教育技术素养水平后测。后测数据再次表明,“微课制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对于技能性特点突出的“教育技术技能”维度的提升非常明显,对于涵盖和融合教育技术综合能力的“信息化教学”维度的提升效果甚至更加明显;学生在“微课制作”学习活动中使用教育技术的切身体验和感受相比于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灌输,更能有效提升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
第二,调查学生对微课制作纳入课程学习的看法。学生对微课制作纳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方式认可度更高,同时学生认为微课制作技术难度比上一轮降低了很多,说明本轮的“分散学习+集中培训”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和使用微课制作技术;学生对于课业负担的感觉略有减轻,因为本轮教学实践中虽然采用了“分散学习+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分散学习困难,但另一方面要求作业的完成不再是个人制作而是全班分工协作,这需要考验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学生对课业负担的感觉较上一轮只略有减轻是合理的。
第三,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
从数量上看,三个班级的164人均提交了作业;
从提交时限来说,大部分能如期提交,有些小组提交时间晚于规定时间,是因为等待没做好的同学一起提交或是继续修改完善,这说明实验组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下转第138页)(上接第91頁)识和追求完善的精神;
从技术模式使用率分布来看,选择使用录屏型的占81.1%,另外实录型占9.8%,书写型占9.1%(上一轮93.3%集中于录屏型),说明更多的学生考虑了技术模式与微课内容的匹配问题,尽最大可能选择了最适当的制作技术,而不是按从众心理去选择录屏型或是逃避难度去选择简单的实录型和书写型。同时,选择录屏型的仍然最多,因为中小学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就是使用PPT课件来上课,所以为了延续小学生的听课习惯而选择PPT录制型也是合理的。
从技术细节来看,本轮学生作品较之上一轮作品的视频效果更追求精良,比如自然光和人工光相结合来保证画面亮度适中、背景中减少不相关的杂物、现场拾音控制或后期降噪保证环境噪音减小、增加景别切换来展示细节或全貌、增加标注文字来强调重点等等。在本轮教学实践中增加分散式学习之后,学生的技术功底更好,在集中制作阶段就会更加从容,才会有时间和精力来追求细节。
3 结束语
本研究进行了两轮教学实践,微课制作纳入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也不断完善,发现微课制作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综合实践技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个结论将支持研究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细致、深入、灵活地应用这个思路。
本文今后做出的思考与展望:(1)将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会转变为MOOC类型的网络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有重大改变,需要研究者重新思考、研究、制定实施方案;(2)考虑将学生作品的分享、交流范围扩大,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发布作品到优酷等视频公共平台、提交作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微课制作大赛、将作品发布到微博、微信等个人社交网络、选择优秀作品上传至课程网络平台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微课制作纳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14-41-8)、2013年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利用微课制作提高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DB/OL].http://www.gov.cn/gzdt/2012-03/30/content_2103672.htm.
[3]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DB/OL]. 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0/s6991/200412/t20041215_145623.html.
[4] 武云婷.师范生教育技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5] 赵玉璐.微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4.
[6] 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http://blog. 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9Slh.htm.2013-12-01.
[7]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8]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