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峰+苏华山
"摘 要: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微课由于师生的时空分离,提问的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对问题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设问内容、提问时点、展现方式等环节处理好每个细节。文章以获第二届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的一件文史类作品为例,从知识结构、时间进度以及二者关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知识结构方面,重点把握好问题之间的递进性和层次性;时间进度方面,重点把握提问的时点和答题时段;二者关联方面,尽量保持逻辑递进关系与时间先后关系的一致。
关键词:问题设计;微课制作;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8-0056-04
2015年10月,由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第二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落下帷幕。连续两届的比赛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微课建设,形成了推广微课的高潮。从参数作品看,很多参赛作品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主讲教师往往是平铺直叙,没有有效运用提问策略。有些虽然使用了提问,但问题设计不合理,提问数量过少,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关度较低。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设计者教学能力薄弱,没有对提问进行合理设计;另一方面,对微课本身把握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差异。因此,在这里我们首先讨论传统课堂提问的作用、类型及二者关系,然后分析微课提问的特点与要求,最后以获奖作品为例进行说明。
一、微课提问的优势与局限
1.传统课堂提问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问作为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具有多方面作用:
(1)唤起注意、集中精力。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形成适当压力,使其不得不对问题做出相应思考,从而达到保持有意注意,防止精力分散。
(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考。提问中包含的一些字词,暗示了思考的方向和框架,为进一步思考提供了基础。
(3)反馈教学信息,使双方检查教学效果。老师一方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探明其知识链条上或明或暗的漏洞及原因,针对个体差异对症下药。学生一方通过回答,不仅获取了学习状况信息,进一步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改进学习方式策略等。同时,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4)增进感情交流,调节课堂气氛。恰当的提问方式,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将师生间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教学的和谐。不过,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与问题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类型提问具有不同侧重点。
对于课堂提问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从而形成不同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分类,即布鲁姆教学提问模式。按照这种模型提问,依次包括识记性、理解性、运用性、分析性、综合性和评价性。这一分类有助于问题的定位。
而从师生互动角度,课堂提问有双向型和单向型。双向型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即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单向型指老师的自问自答型。需要注意的是,就提问作用而言,设计合理的“一问一答”能够发挥以上四方面作用。
但“自问自答”在老师没有随时密切关注学习者状态时,就只能发挥唤起注意、促进思考作用,不具有反馈学习信息、增进感情交流作用。这是因为后者需要师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双方能够随时听到对方的语言,看到对方的肢体行为和面部表情。而这必须以师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聚合为条件。
传统课堂教学满足了师生时空聚合条件,只是因为课堂是一位老师面对多名学生,老师目光往往集中于少数同学,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达到相同作用。对于微课,提问又有什么特点呢?
2.微课提问的优势与不足
尽管微课的发展历史很短,表面上人们对其含义的争论很多,但本质上差别不大。首届高校微课教学竞赛中,全国高校教师网培中心课题组在《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2014)》中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第二届高校微课教学竞赛中,课题组在《从热点中孕育新生态——高校微课发展报告(2016)》把微课界定为“微小精致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并指出微课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传播载体的转变,即从传统课堂的纸质、黑板等载体为主转变为以视频为主。这一转变使其具有传统课堂教学载体无法比拟的表现力、感染力、冲击力。
伴随着传播载体的转变,学习方式也相应地转变为以观看视频为主,造成了师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相互分离。这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容易构成相对独立的私人空间,能够营造虚拟的“师生一对一”学习氛围,克服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往往集中在少数同学的局限。
同时这种私人空间,消除了传统课堂上学习者相互有形或无形的攀比和竞争,个性化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提高了学习者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容易滋生自卑感的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微课发挥提问作用有利的一面。
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微课造成了交流的单向性,只有老师到学习者的信息传递,而无学习者到老师的信息传递。学习者可以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而老师无法观察学习者行为,不能及时捕捉其语言、表情、动作等所传递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大大限制了提问作用的发挥。
换而言之,就是微课的提问是“自问自答”的。即使微课视频中有师生或者虚拟人物的对话,但对学习者而言,总是处于“旁观者”地位,就像是传统课堂教学中“被老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微课提问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唤起注意、促进思考的作用,至于反馈信息的不足则需要采用其它手段加以弥补。
二、微课提问要求与问题设计步骤
1.微课提问要求
由于微课提问属于自问自答,提问作用局限于引起注意、促进思考。这就要求问题必须具备以下特色:
(1)准确定位。问题是促使学习者的回忆,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水平,注意知识的内在逻辑,使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回顾和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关联,并对后面的知识进行提示,进行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对问题展开思考。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知识针对性强,但是却缺乏适用性
微信公众平台根据我们的兴趣推送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这种内容很符合我们的需求,但是却缺乏实际情境的验证。它仅仅是一种问题的单一解决方法,如果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就无法适用。比如:我们在学习操作性的知识时,它是必须要结合实践进行的,而碎片化知识只能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却不知道问题的原因,在实际解决时,我们又不知道怎样办。
3.微信公众平台缺乏多样的交互
虽然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根据关键词进行回复,但是这种回复是不是学习者想要的答案或者对学习者有没有用处,这些都是未知的。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在推送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学习者是否有效地阅读,或者学习者在阅读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无法直接进行提问,也得不到针对性的解答。
五、思考与建议
微信公众平台在为碎片化学习提供支持之外,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并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要拒绝这些碎片化知识。因此怎样把这些碎片化知识建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建立碎片化学习体系是基础
我们在接受碎片化知识时除了要系统地学习、思考、分析之外,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根节点,不断扩充其分支。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将这些知识点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2.“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将放射性碎片化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研究表明,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其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同时它又是灵活的,个性化的,具有无限的发展性的,这些特点非常符合碎片化学习的特征,因此对于碎片化思考具体化它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一个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现在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端也有很多使用方便的软件,比如:极品思维导图、思维简图等等,它们可以结合微信公众号进行使用。
3.检验和输出是完善碎片化学习知识体系最关键的环节
在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之后,并不是所有的碎片化知识都能纳入其中,我们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检验,也就是说,我们要弄清楚它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联系不大或者它根本没有价值,我们要果断舍弃。而对于输出,即碎片化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可以将碎片化知识进行转述给其他人,或者将借助一些外部工具做笔记,建立思维导图等等。
碎片化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它不仅仅只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获得,还有很多其他途径,但是它的特点和利弊都普遍存在,我们一定要理性辩证地思考它的利弊,合理检验与输出,从而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顾小清.超越碎片化学习——语义图示与深度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2]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3).
[3]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4]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张琳.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5]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0).
[6]张志辉,彭立,王宏艳,公海霞.基于微信的非正式学习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5(7).(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