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珍
【摘 要】创新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进入新課程的今天,随着课堂教学的新变革,我们对课堂设计也有新的认识。教学设计侧重于对教学全过程的整体把握,是对教学活动的宏观调控。因考虑到它受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思路、情境、方法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讨,使教学设计在一种构想、预设的环境中实现有效教学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设计;创新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师职业具有自由创新的特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创新,就要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激发新的创意,这样才能真正的上好一节创新课。下面我们就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关于教学设计的创新:
一、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
所谓的“教学思路”,实际上就是指如何开展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避免“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结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树立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的意识,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
二、教学情境的创作设计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而且要帮助学生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更应创设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这样能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惟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所谓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例如在教“笔”字时,老师拿出一支毛笔,
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支笔杆是用什么做的?
答:竹子。
问:对呀,因此这个“笔”字,上面是个“竹字头”。
问:那么它的下面是什么做的?
答:用毛笔做的。
师:是呀,因此“竹字头”和“毛”合起来就是“笔”。
很久以前人们都是用这样的笔来写字的。老师用实物“毛笔”,让学生通过观察,形象而又生动地记住了“笔”的字形。
3.借助图画、图像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想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例如老师出示凉亭图(点击课件),用凉亭图跟“亭”做比较认识“亭”,随后又演示走来一个人,停在亭子边,教学“停”,虽然两个字读音一样,都读“ting”,但它们的区别是前者是凉亭的意思,后者多了个单立人,是人在亭子边停下来的意思,这样出示图像不但让学生形象记住了这两个字,还分清了它们的意思。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教学《多彩的春天》时,老师可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进行精彩导入。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增加学生对课文的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三种做法:(1)进入角色。(2)分角色朗读。(3)按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单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已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当情境再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使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
7.设置问题,拓展情境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有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动。教师应尽可能将看上去似乎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所具有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
教学方法是解决教与学问题的桥梁和媒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教学方法又分为学科教学方法和一般教学方法。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呼唤教学方法的变革,这里的“变革”意味着教学方法的重新选择和灵活运用,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多元建构。基于新的课程理念,语文教学必须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程资源的实际的教学方法。
1.对教学方法的重新选择和灵活运用也是一种创新
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充分表现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重新选择和灵活运用:首先,老师利用“情景教学法”先播放课件,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观察威尼斯这个小城的特色,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其次,老师借助“讨论法”让学生在自由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后,说出他们发现了什么?答:威尼斯的小艇。问:你们发现的小艇像什么?答:像新月、像香蕉、像镰刀、像扁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既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述能力。再次,采用“诵读法”让学生朗读最后两小节,第四节应写了人们在小艇上活动的欢快场面,所以读的声音响一点,而第五节描述了威尼斯在晚上渐渐沉寂的情景,所以要读的声音低一点,这样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语感,增长了学习的热情。最后,老师运用“讲述法”给学生说明威尼斯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气候逐渐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水上涨,才使威尼斯及一些海滨城市被淹没,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水城”的成因,又渗透了环保教育。
2.新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出现
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交流与互动,教学只有实现了真正的对话,才能真正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沟通合作和互动交往可以说既是对话的状态、手段,也是对话的目的、指向。因此,基于民主平等意义上的对话教学已经走人了语文教育的视野。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要提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实现多向的对话与交流,必须从时间与空间上予以保证。对教师而言,除了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外,还要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阅读和思考,自由地就所学内容与同学展开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话交流,就不仅是一种指导思想或理念,实际上也成了一种教学的方法。
四、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从思路、情境、方法上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使他们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熊梅:《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
[2]毕田增:《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雷玲:《听名师讲课》,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4]续梅:《新课程教学方法摘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