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之雾

2016-05-26 09:28阿莹
美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罗什凉州古寺

阿莹

草堂寺静静地座落在秦岭圭峰脚下,任那墙外南来北往的车流喧嚣而过,却依然不露半点声色,就像那大法师眼观世间万象,心里一片空无的梵境。

这座古寺怎么会这般静谧呢?似乎比那世外桃源更加的超凡脱俗。绿荫遮日,波光闪烁,各色老树新枝默默传递着佛经的体会,使人但进山门心灵就开始洗尘。寺院里没有司空见惯的大雄宝殿,唯有一座三藏逍遥殿,似乎也不如别院雄伟。但里边古柏参天,郁郁葱葱,据说有两株柏木已有上千年了,当是看透了世间万象和潮起潮落的,如今却依然透着青翠将沧桑和佛理播撒出来,给人带来一丝丝的禅意。那一片片竹林是最让北方高原感到惊奇了,碧绿的翠竹循着小路,齐刷刷地从地里冒出来,一节一节地伸向天际,密茬茬地你牵我拉拥在一起,让人恍惚到了南方什么热带庭院。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翠竹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带来恬淡和幽密,也把古寺渲染得宁静可人了。而且僧人们不知何时给竹林小路铺满斑驳的鹅卵石,慢慢地走在上面不管多乱的心绪都会渐渐静下来。

静下来是要去拜谒三藏逍遥殿里一位高僧的,那位生活在前后秦时代的一代大德,端端地结迦趺坐在莲花座里,眉目间流露出无穷的智慧来,嘴角似乎还藏着一缕淡淡的幽默。大概在那个纷乱的时代可以与释佛交流的,也就是这位来自龟兹国的鸠摩罗什了。而这座大殿名为“逍遥”似乎就隐含着什么寓意的。也许,这位高僧大概经历了太多惊心动魄的坎坷和诱惑,很少有什么能引起他的纠结和烦恼,只是特别地喜欢幽静,喜欢拙朴,所以他把自己修行的道场放在这座草苫结庐的寺庙里,真有躲进三界之外的感觉。

竹林旁边有通朴素的石碑,端端正正地立在那儿,字迹遒劲,自然灵秀,像一位老者在述说久远的故事和艰深的佛理,细读碑碣方知,鸠摩罗什应是古印度人,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出家了。母亲是龟兹国的一位公主,也受到过深厚的佛学滋养,使得小小年纪的出家人刚刚二十岁出头,辩经论佛就声震西域了。高僧的威望给他带来了荣耀,却也给他带来了磨难。当他的英名穿云破雾降落到当时主政关中的前秦国主苻坚的耳畔,英明的君王竟然做出了一个决定,派遣骁将吕光率领七万兵马前往龟兹国强索鸠摩罗什,期望能借高僧的佛韵为他治国理政添些光彩。于是大兵压境,几乎没经几个回合,鸠摩罗什就成了北伐军的刀下“贵客”,然后一路向东“护送”回长安。但是谁也没料到,淝水一战苻坚将辛辛苦苦二十余年的积累输得精光。那吕光听闻主子军事颓败,走到凉州便自立为后凉国王了,也恰好圆了自己萦绕心头的帝王之梦。本来那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对鸠摩罗什是缺乏尊敬的,曾把大法师灌醉与龟兹公主关在一起,企图奚落佛僧的戒规,但他一路相伴发现这位高僧果然学问了得,便软禁凉州再不准出城一步,而这一住就是十七年。

古寺内的卵石路与寺外的柏油路如今是相连的,那大路会一直向西翻过一座座山峦,越过一条条沟壑,最后会毫不犹豫地抵达古凉州的。但这道天然屏障还是没能抵挡住后秦国主姚兴的马蹄,终于在一个星光闪烁的夜晚攻进了凉州城。想想那前后秦时期战争频仍,国家要料理的军国大事堆积如山,但两朝国主依然不减对鸠摩罗什的热情,最终后秦姚兴思贤心切,朝思暮想,索性出兵占领了凉州一国,只为能将一代高僧鸠摩罗什抢回长安。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宗教战争,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从此,姚兴将鸠摩罗什视为国宝,尊为国师,每有大事便与之相商,双方辩经论佛通宵达旦,若有闲暇更是促膝相谈,从释迦牟尼的苦修,到菩提树下的觉悟,从佛经无常无我的深奥,到具足戒律的守成,无所不论矣,这可能让今天的人们大为不解,堂堂国君有必要这样宽待一位外来的和尚吗?

竹林的幽静可以过滤掉很多尘世的烦恼,也让人的内心强大起来。这后秦国主对高僧的崇拜是发自内心的,能够做此安排也是善心驱使,后来鸠摩罗什开始去草堂寺主持佛经翻译,姚兴给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稍有空闲还会跑到草苫棚下嘘寒问暖。从此那草堂寺便算得上国字一号译场了,最多时更有三千人苫下听讲。这译场流程可谓严格,有译主、复语、证芃、笔受、润文、证义、校刊之分,从此佛国传来的经典便有汉文版的流传开来了。那部被净土宗的佛门弟子奉为明灯的《金刚经》,史上屡有高僧译著,如今看到的就达六部之多,但公认外来的和尚鸠摩罗什编译的最为漂亮,已成为佛门各宗的必修经典。如此看来大法师在凉州十七年的羁押也有裨益的,使得他通晓了汉文,从而在梵音与汉文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桥梁。

这小道上的鹅卵石不知道是从哪条河淘上来的,已经没有一点点棱角了,踏在上边心绪也会圆融起来。那后秦国主对待大法师的确太过热情,不但御批国库供养,柴米油盐当然不愁,还匪夷所思地给鸠摩罗什送去十位侍女,专门料理高僧的起居生活。后人便编出一个大法师口吞钢针从四肢钻出的神话,想为破戒找点依据,但对错与否至今议论还未止息,以致鸠摩罗什羽化之前曾告诫弟子只学他的慧果,直呼:“莲花生于臭淤中,只摘莲花不取泥”。这让人不由地想起鸠摩罗什年轻时就有印度高僧断言,如果他到三十七岁还能守持戒规,必会成为第二个释迦牟尼的。

然而,这就是天意。

竹林深处竟珍藏一座精美的八角亭,里边罩着一尊古风石塔。塔虽不高,却称是由七彩玉石砌成,上有歇山圆顶,下有莲花宝座,却是难以分辨赤橙黄绿青蓝紫了。原来这就是鸠摩罗什圆寂后的永生之地。细看那塔身刻满莲花缠枝,遍布飞天祥云,还有断断续续的碑文让人琢磨。那大法师是在七十岁的时候驾鹤归天的,传说他曾留下遗嘱,如果他的肉身炼化后舌头不烂,译著定会成为经典。果然炭火之后那舍利子里真有一肉舌状的,这便惊得几百位僧人匍倒在地,不断地喃喃“阿弥陀佛”。果然,鸠摩罗什译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为了汉传佛教三论宗的经典,后来大法师的文采与中国的哲学和文学相融通,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世人方方面面的生活。我特别佩服大法师对中国文化的领悟,他一生把精力都放在译解佛陀的精髓上了,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儒教道教之说,使得佛教与汉地百姓日益亲融,而没有自以为外来文化而孤芳自赏,这绝对是一个值得钦佩的卓越壮举,以至于他的学说日后影响了汉传佛教的发展路径。

卵石路拐过一个小弯,那与舍利塔相伴而生的“草堂古井”,早已被赞为关中八景之一了。走到近前只见一口石砌的六角水井,影影绰绰可窥井底水波晃动,却是不见有雾溢出。唯有石棱刻有歌颂古寺烟岚的诗作,人们搜肠刮肚把古井的优美与神奇夸耀得奇妙无比。如今有人武断这口古井可能恰好与地热相通,便有紫岚雾气由下涌出,悬浮在古寺上空,使得寺庙洋溢着朦胧的仙韵。我想,当年古寺有一代高僧在此坐堂,已吸引了三千释僧在此修行,前来敬佛的百姓也一定络绎不绝的,所以那烟雾可能就是香火旺盛所致,那在农耕时代也算是个梦幻般的妙象呢。

我徜徉在翠绿之间,耳听竹林飒飒风吟,心想脚下鹅卵小道也许就印有高僧的足印,在这里禅修是一定要天天在这小道上行走诵经的,也许就会感应到大法师的神韵,提笔作文也会多点仙气?如此看来那供奉大法师的佛堂唤名“逍遥”也是恰如其分的。这条卵石小道最后是通往竹林西边的,西边本来还有一片塔林,却在“文革”中被毁埋入地下了。不过稍感安慰的是当时有位和尚担心寺院珍藏的鸠摩罗什译著的《大藏经》被人发现,先是埋到山上,又怕雨泡成汤,深夜又刨出来交给了当地的图书馆,才算侥幸躲过一场劫难,现在那经书封面斑痕点点直看得人揪心呢。试想那些遗毁的古塔若能有贵人相助存留一二,使得这片竹林能与塔林遥相呼应,经书也能唤作朗朗诵语萦绕上空,正好给安息在七彩塔里的高僧创造一些禅意,那该是一幅多么令人感动的梵景啊。可惜,竹林哗哗有言,塔林默然不见。

但草堂寺迷人的故事已然在逍遥堂里经久传诵,大法师的学问也在那片烟岚中愈发清晰了……

猜你喜欢
罗什凉州古寺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套娃为什么被叫作“玛特罗什卡”
凉州七里十万家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
“花和尚”鸠摩罗什
傅宇博??《秋山古寺》
鸠摩罗什寺 全世界惟一以罗什命名的寺院
古寺“建”在纸上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