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帆
40岁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在60岁之前游历100个国家,而这种游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是深度的了解和感受。正如木心先生给学生上文学课,常会说,今后诸位走访列国,必要熟读该国的人物和史迹,有备而去,才是幸福的出游。这些年来,每每到一个国家,也必是如此这般做好功课,查资料,看路书,可是每一次,到达一个国家的感受像极了陈丹青先生描述的那样:“待飞机落地,入了宾馆,然后抬脚走到马路上,我于这是国家的认知,才刚刚开始,直白地说,新到一国而使我油然动衷的一刻,正是无知。”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很多机会帮助我实现这个目标,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机会赋予了这种游历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与当地人充分地交往和沟通后,我深刻体会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家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政府间关系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民友好的“软”助力。我想,这样的游历,才是最最幸福的出游吧。
令我心醉神迷的剑桥
来到剑桥才知道,这座有800年历史的大学城,开车两个小时就可以转完,人口只有12万。但却因为它的每一个建筑,每一棵树,每一座桥都蕴藏了太多的故事,即便你在这里读四年书,也许都无法读完这座小城的历史。走在狭窄的街道上,你不时会穿越时空与牛顿、达尔文、哈佛相遇,在他们读书的地方驻足。我有幸被当地友人安排住在剑桥大学的Murray Edward学院的学生宿舍,体会一把做剑桥学生的感觉。三天时间实在太短了,每天十几公里的步行也只是匆匆一瞥,站在当年徐志摩写就《再别康桥》的地方,看着怡然荡舟在康河上的游人,剑桥,令我如此的心醉神迷!感谢英国友人推荐《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这本书,让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在书中继续品味它。别了,剑桥,我还会再来。
毛里求斯,怎一个美字了得
晨跑的时候,一束阳光打在街对面的山上,半小时后惊喜地看到了彩虹,而这样的惊喜在毛里求斯人看来就像每日照常升起的太阳。在这里,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就是小小的麻雀会不时地驻足在我们的餐桌上自然地和我们共进早餐。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我们有幸全方位了解这个美丽的国家。毛里求斯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国家,它属于非洲大陆,但是由印度人、欧洲人、华人和各种混血人种组成,它和想象中的非洲国家截然不同,站在海边,它的浪漫和洋派像欧洲,走进森林,又像极了德国的黑森林,踏入餐馆,以为是到了印度或是法国,只有看到它的建筑,才知道这里是非洲;这里的华人不说中文,他们讲英文或法文,华人的比例越来越少,年轻的一代出国留学就不再回来,学中文的都是外国人,教中文的也是外国人,这使得我们在有些学校图书馆看到的中文书已经有了相当的历史,而由于图书管理员不懂中文,书是被倒着放的;在这里,开车是右舵,交通极为有序,汽车永远礼让行人,每个人都彬彬有礼,这是被英法殖民的结果;这里的政府每三年换届一次,每一次换届,各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就会全部重新洗牌,上午还是校长,下午就必须离开学校,不得不重新择业;这里没有工业,空气质量排世界第二(猜猜第一是哪个国家?),食品基本靠进口,是个离岸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已灭绝了300多年的渡渡鸟依然是这里人们心中的宝,多种族、多语言、多元文化在这里像鸟和人类的关系一样和谐共融。总之,毛里求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与众不同的非洲国家。马克·吐温曾经在他的《赤道漫游记》中写道,上帝在创造天堂之前创造了毛里求斯。在这里,PM2.5值几乎为零,肆意呼吸这里的空气变成来毛里求斯最大的免费福利。此行最大收获是,我们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一所法国人创办的学校,1000人的学校有7个年级的200多名学生选修了中文课,而教中文的老师却是法国人。我们将会在派出教师和本土汉语教师培训项目上展开合作。
祈福尼泊尔
2015年4月25日,惊闻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我第一时间与中尼友协、驻尼使馆和我们的孔子课堂合作学校取得联系,得知我们的同事、在尼的朋友、老师和学生平安无事,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尼泊尔,我去过6次,有时是因为工作,有时是应朋友要求一次次当向导,对那片土地太熟悉了,对所有的古迹和景点都如数家珍。在尼泊尔还有很多我的朋友,他们质朴、善良又不失热情,而地震给尼泊尔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伤亡,很多我们曾去过的地方变成了废墟。令我感动的是,和我一起去过尼泊尔的朋友第一时间发来问候并希望发起对尼泊尔的捐助行动。一天时间,我们发起建立的“祈福尼泊尔”微信群,有近百人自愿申请加入,来自各方的爱心人士聚集在这个平台上共商善举。只言片语,点点滴滴,都显示着大爱无疆。三天时间,我们募集到18万的善款,并在第一时间将价值6万元的药品运送到尼泊尔那些被地震伤及的灾民手里。三天来,我们常常会被大家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愫感动,被充满爱的人性的光芒感动。有位朋友为此次募捐写了一首诗,在此摘录其中几句:祈福尼泊尔,我们跨越了种族的爱。祈福尼泊尔,我们升华了血缘的情,祈福尼泊尔,我们释放了本能的悲悯。祈福尼泊尔,我们托付了心魂的安宁。
非洲记者眼中不一样的中国
2015年10月,我院承办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的 “中非新闻交流研修班”,我们带领尼日利亚和加纳的主要媒体的13名记者在中原大地走访了三天,所到之处,非洲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企业规模之宏大,管理之现代,发展之迅速无不体现着惊人的中国速度! 在最后的告别晚宴上,非洲记者团团长谈了他来到中国10天的感受:“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它和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给了我们如家的感觉,每个人都对我们微笑。中国的企业令我们震惊,我们看到中国的年轻人勤奋工作,积极向上,每个人都很努力。我们希望我们的政府也能像中国的政府一样领导我们的人民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希望我们的人民也能像中国的人民一样勤奋努力。我看到各级政府有条不紊地工作,看到他们给予企业的支持,我感触颇深。我一定会把我看到的告诉我们国家的人民。我希望我有机会还能再来中国,中国的美食太诱人了,10天来数不清吃了多少种美食,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种美食没有吃到,我会想念中国的!再次谢谢你们的热情款待!”
我想,这位记者是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在一路的交谈中,他不断地感叹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的表扬是真诚的,当然他的质疑也是直率的,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人说“Yes”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Yes”,我们有时说“Yes”的时候,心里其实想的是“No”。但无论“Yes”还是“No”,充分的交流才能使我们彼此更了解,而文化交流又是所有交流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