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美文》“汉风专刊”有一个总主题,就是最初的征稿启事阐明的中外交流中各国的人文精神、文化风貌和社会情怀。但是,每一期的选文,基本还有一个当期主题,而每一期导读我也基本围绕这样一个主题而作。比如,第一期的主题是“翻译的革命”,第二期是“散文的文学性”,第三期是“文学传统中的女性”…… 这些主题并没有显示在字面上,但在我的意识里。这一期,是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其实,我很纠结,以至于看着这些来稿,难以取舍。
法国的浪漫是闻名于世的,张维佳先生的《感受法国人的浪漫》把法国人的浪漫情怀、浪漫生活、浪漫风格好好“感受”了一番,读起来真可谓是惟妙惟肖,浪漫气息跃然纸上,颇为吸引人。然而,浪漫究竟是什么呢?这也是我纠结已久的一个老问题。《感受法国人的浪漫》一文第一句似乎就给了一个答案:来法之前,有朋友醋意调侃:“不要太浪漫,不要有艳遇哟!” 浪漫,意味深长,何时何处与男女之情“难舍难分”虽不得而知,也无需考证,但“情感”或“抒情”必然是浪漫的基本内涵或关键词,我们阅读的浪漫文学作品以及给浪漫主义文学所做的定义、归类,将它与现实主义文学所做的区分,大都离不开这类词汇,或以此作为浪漫与否的依据。
如此,问题又来了。难道浪漫主义文学就不“现实”,现实主义文学就不能“浪漫”吗?我认为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比如,桂帆女士的《交流,使人生更美好》,描绘了自己最为现实的生活,充满着真情实感,洋溢着对文化交流事业的热爱,而题目本身就既是浪漫的情感表达,又是现实的人生描述。青年作者张慧杰的《你好,佐治亚州立!》也是一样,写情淋漓尽致,写实栩栩如生,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位汉语志愿者,远离祖国家乡,初登讲台就站到了“超级大国”美国的讲台上的经历和感受,细细读来,同样可以感受到浪漫的回味,看到现实场景的再现。
犹太民族,出埃及前的受奴役,千辛万苦的“出埃及记”,二战时期的大屠杀和颠沛流离,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之地复国复兴,在中东地区孤立无援、周边充满威胁、战乱纷争不断……在人类文明史上他们几乎是“离散”的象征,“苦难”的代名词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然而,基于我本人对犹太历史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几年前在以色列为期数周的体验,我认为“苦中作乐”是其基本人生态度,而浪漫也就镶嵌在他们“离散”和“苦难”的人生之中闪闪发光、熠熠生辉。读了以色列作者鹿欢的《以色列人眼中的儒家智慧》,谁能说智慧中不具浪漫呢?这种浪漫,既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超现实的;既可以是人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天之间、人神之间的。于是,我盼望能有一篇《感受以色列的浪漫》出现。
也许会有人说,就文学作品来讲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可能只是体裁上的区分。如果这样,那依然会产生说不尽理不清的问题,依然会让我心存纠结且挥之不去。写到此,突然有了本期导读的主题,就权且称作“浪漫主义的纠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