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寺 全世界惟一以罗什命名的寺院

2016-04-15 02:33张陇堂
旅游 2016年4期
关键词:罗什武威凉州

张陇堂

罗什寺是为了纪念我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而建造的。武威是十六国时期北方佛教文化的中心,罗什寺及塔是武威佛教文化高度发达的重要见证,也是16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罗什寺是最具有国际宗教文化意义的佛教圣地之一,在全国乃至世界以罗什命名的寺院仅此一座。

走进鸠摩罗什寺

据史料记载,寺院最早建于东晋后凉时期(公元386-403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来到武威古色古香的鸠摩罗什寺,首先会看到两扇巨大的红色大门,大门的两边是两座造型逼真的石狮,十分威武。跨进大门,就立刻会被眼前的烛台所吸引,一盏盏燃烧的油灯像一个个顽强的生命,彰显着生命的光辉。大门两侧的墙壁上是两位护法神灵的壁画,面露狰狞,惟妙惟肖,保护着一方天地,不容侵犯。一个红衣女子穿梭在各个庙堂之前,每到一处都会驻足虔诚地膜拜。

跨过一个门槛,便仰望到高高矗立的罗什寺塔,想着1600多年前的佛学高僧鸠摩罗什,你会一直被一种历史的悠远与厚重、信念的执著与坚韧所包围着,内心充满了感慨与敬重、遐想和神秘。默默地看着红墙青瓦,缭绕香火,静静地听着诵经击钵的梵音,轻轻吟诵着鸠摩罗什的诗句:“心山育德薰,流芳万由旬。哀鸾鸣孤桐,清响彻九天”,你会感到仿佛受到了一次通彻的洗礼,内心变得那么明澈,那么纯净。现存的罗什寺塔八角十二层,高32米,全以条形方砖砌成。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设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罗什寺塔历经风吹雨打,一身风尘,兀自巍然屹立,卓尔不凡。一盏盏油灯,指引着人们心灵的路,塔上一个个风铃随着风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十分庄重。

薪灭形碎,唯舌不坏

鸠摩罗什是东晋时后秦(公元384—417年)著名的佛学高僧、大翻译家、国师。他的一生命运坎坷,就像一只漂荡的小船,从西域到武威再到长安,在通往中原的这条丝绸之路上清苦地播撒佛教的种子;他犹如一条连接中西文化的坚实的纽带,把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交流;他又是一位翻译大师,一生翻译经典74部,384卷(一说35部,297卷),被称为译经泰斗,他所译出的经论,一直为人们所乐诵,至今不衰,在我国佛教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承先启后,功不可没,在世界佛教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公元344年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7岁时跟随母亲一同出家。其后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对佛学造诣很深,名声远播西域,并东传至中原,后被龟兹王奉为国师。

鸠摩罗什到武威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他的目的地在长安,却在武威停留了17年。在武威的17年间,鸠摩罗什讲经说法,培养弟子,了解中原风土人情,并且钻研汉语知识,达到十分精通的程度,为他后来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401年9月,姚苌之子后秦国王姚兴派遣陇西公姚硕德灭后凉国,迎鸠摩罗什到长安。12月20日,鸠摩罗什抵达长安,被姚兴尊为国师,此时鸠摩罗什已58岁了。从此,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说法,直到去世。他的译经,流畅质朴,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公元413年8月20日,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享年70岁。

预知时至的罗什与众僧道别时说:“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发愿“我所翻译的佛经,如果没有错,那么我死之后,我的舌头被火焚烧,不会烧化。”果然,罗什大师圆寂火化后,他的舌头一点没有被烧坏(“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他的弟子遵其遗嘱,将他的“舌”舍利供奉于寺内,并在供奉“舌”舍利处造寺塔一座,也就是今天的罗什寺塔。建塔年代大约在公元450年前后。

从岁月深处走来

大唐贞观年间,大将军尉迟敬德统兵远征西域,行至武威地界,忽然他看到城内一座古塔顶上放射金光,宛若千佛降世。祥云生处,花雨飞舞。他相信这一奇观是一种神示,如此祥瑞之处必定是佛教的圣地。于是前往礼拜。敬德见到罗什寺塔后大生敬仰,遥想罗什法师功德,于是他下拨饷银,召能工巧匠,亲任监工,经一年多时间,寺塔修缮完毕。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石碣为记,上刻“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此碑至今仍完好保存,可为一段历史明证。

盛唐时期,地处凉州闹市区的罗什寺成为往返丝绸之路的西域使节、各国僧侣聚会交流的地方,对中西方宗教文化和思想贡献巨大,意义深远。到了唐末、宋、元年间,凉州在很长时间里成为西域吐蕃领地,与汉文化长期隔绝。元朝时忽必烈将凉州划拨到高昌地界辟为牧场。至此,凉州地界上从汉晋六朝以来的所有遗迹,如罗什寺、灵钧台等,这些昔日被诗人王维、岑参咏歌颂赞的地方,都已失去了早期的历史面目。

明朝开国初年,社会逐渐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凉州城内的庙宇楼阁开始进行恢复性修缮,但罗什寺因为毁为一片瓦砾之地,一直没有进入修缮范围。到了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有一个在张掖从军的鄱阳军夫石洪,客居凉州。发现“寺堂基址,瓦砾堆阜,榛莽荒秽丘不存”的罗什寺废墟时,心存悲凉,萌生了要在废墟上建一幢房屋的想法,并择定吉日,破土动工。工匠们在地下挖出一块银牌,上面清楚地镌着“罗什寺”三个大字,石洪到这时才知道这是姚秦朝代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建造的罗什寺旧址,大感意外,于是他决心重新修建鸠摩罗什寺,以护先祖罗什法师之金身。明永乐二年秋八月,罗什寺重建正式动工,到年底就完成了正殿的修建,第二年完成全部修复工程,雕塑彩绘,一应俱全。明永乐十三年末,又修复了观音殿和罗汉殿。在明朝后期,罗什寺被朝廷钦定为陕西凉州大寺院。明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朝廷为罗什寺颁发《大藏经》,并下了圣谕,圣谕中说:“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允供养。”此谕现完整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馆。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罗什寺又有过一次大型的修缮,这是明永乐元年以后又一次比较大的修复工程,据《重修罗什寺碑记》记载,经过这次重修的罗什寺“前后三院,焕然一新,乃五凉之福地;壮丽改观,诚河西之胜地也。”1927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武威发生7.7级大地震,凉州的许多名胜古迹被毁坏殆尽,城内的罗什寺、大云寺、清应寺无一幸免,全被毁为瓦砾之地,号称“文笔三峰”的罗什寺塔、大云寺塔、清应寺塔均被摇倒,唯罗什寺塔残存半截。到了1934年,武威国民政府在原址上重修了罗什寺塔,使历史古迹得以保存。1998年原武威市人民政府根据武威市佛教协会的要求,批准修复鸠摩罗什寺。罗什舍利塔工程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修复的主要工程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鸠摩罗什祖师纪念堂、鸠摩罗什佛学院、鸠摩罗什佛教文化研究所、鸠摩罗什三藏院、关房、念佛堂、佛教书画院、佛教博物馆等。大殿正面供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背面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大讲经堂建设得极为庄严壮观,三重檐的仿唐代建筑,尤其是那一根根浮雕的盘龙柱,十分有气势。讲经堂的东西两厢也已经修建好了,僧人日常生活的二层楼的禅院,现在就有僧人在此修行。此时,在大讲经堂内僧人与信徒共同参加的梵音早就开始了,声音清脆悦耳,大殿内气氛神圣而庄严,发自灵魂深处的对佛的一声声礼赞,使人的心灵也变得纯净而清澈,我也沉浸在澄净的气氛里,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虽然大师的脚步越走越远,教化的梵音却千年不断。武威鸠摩罗什寺及罗什寺塔,永远见证着历史的沧桑,永远记载着大师的彗德,永远流传着三寸不烂之舌的动人传说……

猜你喜欢
罗什武威凉州
重任在肩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套娃为什么被叫作“玛特罗什卡”
凉州七里十万家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
武威觅古
“花和尚”鸠摩罗什
Study of History is Ess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