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涉及主题各异,一切与边境生活有关的人物、景物、事件和行为都可作为描写素材。诗人往往采用一些具体的地名、事件和物件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赋予诗作深刻的意蕴,并使之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后升华为具有独特内涵的意象。研读与武威凉州有关的唐代边塞诗,我们很容易发现,“凉州”和“酒”是两个很典型的地方性诗歌意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几首边塞诗中上述两种意象的情感内涵,揭示其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使读者更好地把握边塞诗的美学内涵,领略边塞诗的美学魅力。
一、积极昂扬的凉州意象
古代凉州,河流遍布,水草丰美,是一块辽阔的大草原,又是丝绸重镇。随着一些边官要员和文人墨客的驻留,涉及“凉州”的作品逐渐流传开来,进而“凉州”更多的作为一种意象被诗人用来抒写边塞风情。
不少诗人笔下描绘的边塞实乃苦寒之地,可有关“凉州”的边塞诗基调大都是积极和昂扬向上的。岑参于凉州驻留期间,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写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前两句写朗月照耀下的凉州边城清雅而静美,可是就在这种静美之中,却传来一阵阵灵动的琵琶声。诗人于动静之间用极富感染力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一幅大气昂扬的古代边疆图。凉州之所以得名为“凉”,自然是与其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可是岑参的这几句诗却让人不仅感觉不到 “凉”意,反而有一种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温热之感。在许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中,边地往往是凄寒和孤寂的,可是这首诗却一反常态,大笔勾画出当时凉州城的安定与富庶。凉州在唐朝前期是与益州和扬州相提并论的都市,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凉州”也因为城市的繁荣而变成了边塞诗中一个比较温暖的意象。
二、优美祥和的边塞风情
边塞诗的题材,少不了对于边地风情的描写,我们所熟知的很多边塞诗大都把边民的生活写得很单调,总感觉离时代很遥远。可是在许多与凉州有关的边塞诗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不一样的隽永和温馨。
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写道:“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均肯否?”“花门”即花门楼,是凉州馆舍名。诗人驻足于春光里的凉州馆舍,看街头人来人往,无论沽酒的白发老者还是玩耍的调皮小儿,都那么富有朝气,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邻人相见,话语依依,榆荚鲜嫩,美酒飘香,好一幅其乐融融的边地生活图,這就是诗歌里的凉州,这就是凉州带给我们的美感。
描写凉州风土人情的边塞诗,还有王维的《凉州赛神》:“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因为边地战争而使得凉州城外行人稀少,“百尺烽头”就能望见胡骑烟尘,这的确是当时的真实情景。可是,诗人并没有像一般的边塞诗那样就此铺叙战争情景,而是笔锋一转,描写凉州百姓举行祭祀仪式的欢快场面。赛神是凉州风俗,人们排列仪仗,欢呼雀跃,击鼓设戏,迎神出庙,漫游于街巷,全然不去理会“虏尘”。由此,我们感受到的凉州不是苦寒与征伐,而是优美与祥和。
三、醉人飘香的葡萄美酒
东汉时期,作为朝廷贡品的凉州葡萄酒就以味美香醇而闻名于世。世人酿酒品酒藏酒之风必然导致酒文化的兴起,其表现就是出现了大量赞颂凉州葡萄酒的边塞诗,而最富盛名的自然是唐代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们手捧精美的夜光杯,正欲开怀畅饮这醇厚甘冽的葡萄酒,可是琵琶声催,战事将近,他们不得不停杯。可是美酒如此诱人,怎么办呢?稍事沉吟,还是饮尽这杯芳香再赴沙场吧!即使醉倒,君亦莫笑,因为古来疆场多战死,人生何必负美酒!面临征伐,面对生死,究竟是什么让人如此淡然?答案很简单,是酒,是那杯光里的美酒。
在和王翰《凉州词》类似的边塞诗中,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饮品,而是体现边民和守疆战士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上述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这么写道:“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是在边地的艰苦环境中对人生的一种认知。
何振年,甘肃古浪第五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