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凯,张慧琴,孙书东,郑娅妮(.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6;.奥尔登堡大学,德国奥尔登堡69)
中德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
李中凯1,张慧琴1,孙书东2,郑娅妮2
(1.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2.奥尔登堡大学,德国奥尔登堡26129)
[摘要]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更加注重企业实际和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分析发达国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以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实例,通过对比研究,得出德国硕士生在考核方式、模块化课程和技术型学位论文方面具有特色,我国的硕士生培养应加强团队协作项目训练,以强化专业和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德国硕士;中德教育
硕士研究生,即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硕士生。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该学科初步科研的能力[1]。培养方案[2]是高校教学工作者在特定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详细发展规划。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通常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学位论文等;方案决定了硕士生的培养环节和教师与硕士生的工作任务,对保障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理念也正在从单一的学术型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同时发展转变。国际高校的硕士生培养具备注重应用研究的显著特点。
在硕士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方面,海内外高校的课程体系被进行了对比。美国图书馆情报学的硕士培养[3]采用个性化教育,体现在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和通过网络信息教育系统实现跨校选修课程。加拿大7所大学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分析得出[4],加拿大在硕士生培养路径多样化、重视方法类课程和专题讨论类课程、研究课题偏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具有显著特点。海峡两岸图书馆学硕士生教育的比较研究表明[5],在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上,台湾更注重与培养目标相吻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另外,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结果是[6],与香港高校丰富且已规范化的体系相比,内地高校的学术与实践活动稍显单一,且香港高校更注重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显示[7],虽然各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教改问题,但课程方式单调,缺乏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和科研伦理等方面的课程。上述文献虽然发现了内地与境外硕士生培养的部分差异,但是,它们集中于硕士生课程和实践活动设置,缺乏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多环节对比,且上述文献均为文科和管理学硕士生培养,工科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不足。
德国是重视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发达国家[8],当前中德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还不充足。本文以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通过分析与对比,找出德国与中国硕士生培养的共性和差异,推导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策略。
我们依据德国奥尔登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0]和语言文化学[11]三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三份方案都包括了硕士培养的目标、需求、学制、课程、学分、考试和学位论文模块等。
(一)课程考核方式灵活
德国硕士生的学制通常为2年4个学期,每个硕士生总共要修完12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硕士生平均30个小时的工作量,每个学期获得最多30个学分。德国的硕士生培养更注重课程和互动式作业,课程学习时间占前3个学期,而学位论文只占最后1个学期。
德国高校注重对硕士生知识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因此具有灵活的考核制度。培养方案中的考核,包括笔试、口试、小组作业、研讨会、演讲和项目研发与报告等多种形式。培养方案中明确了这些考核形式的教师任务、操作方法和评分标准。设置多样化考核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应用实践,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德国硕士课程的通过率低,以奥尔登堡大学的理科经济信息学为例,满分100分,40分及格,闭卷考试方式,通过小组采访得出平均仅有25%的通过率。通过率低的原因来自三方面:(1)课程的内容多;(2)学生自学部分多,教授只进行引导工作;(3)考试中实例分析多,活用知识能力要求高。口试形式仅在闭卷无法进行,或考试难度大时采用;也可以根据课程特征进行组合形式的考试。
德国的课程考评非常严格,并重视考试的公平性,成立由系主任、教授和教师等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培养方案文件对考试成绩评定、重新考试、争议审查和作弊处理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首次考试如果不通过,可以补考2次,但是,项目组考试只能补考1次。德国的多样化考试方式和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块化多学科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硕士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德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显著的模块化特点。德国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基于博洛尼亚(Bologna)进程,该进程的目的是至2010年建立欧洲通用的学士/硕士学位制度[12]。德国的模块化教学解决了课程设置的体系化问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和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培养。
硕士生课程被分为基本、辅助和选修等模块,硕士生在4个学期中的工作分布如图1所示。第1学期主要培养基本的专业能力;第2—3学期进行项目应用实践和辅助课程的学习,其中,辅助课程模块是针对相关专业或转专业的硕士生学习,补充本科阶段的关键专业课程;第4学期针对具体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图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生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
德国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选择范围大和注重应用。培养方案中的每个模块提供了多门课程,允许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划的框架内自由选择,这给学生提供了专业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机会。在第2—3学期通过小组协作项目,锻炼硕士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协作项目的具体信息是:在项目开始时,由教授提供研讨课阐述项目概况;每个小组6—12人,占2学期,相当于4—6门课程的学分量;每周召开两次小组会议,每次2小时,硕士生每周需付出相当于20小时的工作量,而且项目工作过程中无暑假等长假期;每个小组配备3—5名辅导教师,由讲师和博士生组成;由于国际教师的存在,交流语言为德语和英语。模块化课程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在课程学习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德国高校硕士生培养的显著特点。
(三)硕士学位论文注重技术应用
毕业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最终的考核答卷,它作为一种综合实践,在全世界高校的硕士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德国高校给予硕士生1个学期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写作。同时,在硕士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并不要求期间一定要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而且正在不断弱化。德国的硕士生培养方案,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德国硕士论文不要求有很强的创新性,而要求针对一个问题,能够提出系统化的解决策略和解决的探索。比如,奥尔登堡大学Cascade Use课题组有个2015年毕业的硕士生Rikka Wittstock的硕士论文为“Platinum recycling pathways for Fuel Cell Vehicles(燃料电池车辆中铂金的回收途径)”。它阐述了燃料电池中铂元素的回收路线问题,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燃料电池中铂元素的回收技术现状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一种回收的路线,并分析了在这个回收路线中各环节的材料输入和输出问题。该学位论文中大量引用一些成熟的技术和计算公式,主要工作在于回收工艺流程的物料流分析。另外,德国硕士学位论文可与企业合作完成,教授可给硕士生推荐合作企业,或学生自己联络企业。在论文写作期间,学校发放助学金以支持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学生在企业完成论文项目后,可直留企业工作。硕士生在企业完成论文,通常耗时6—8个月。
可见,德国的硕士学位论文更加重视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工程问题,对理论和技术创新进行弱化。同时,德国硕士学位论文可以使用英语写作,具备良好的国际化特征。
(四)多途径的研究生升学制度
德国的硕士生从专业角度分为科学硕士、工学硕士和文化与音乐硕士。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所偏重于理论与技术的教学和研究;而应用科技大学则偏重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国际化教育需求,德国高校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生升学途径,如图2所示。途径1是通过3—4年的学士阶段,进而通过1—2年的硕士阶段,进行博士培养;途径2是学士学位获得者通过升学考核机制,直接进入博士培养;途径3是通过4—5年获得论文学历硕士后,申请攻读博士;途径4是经过3—6.5年的学习,并通过州考试制度认可后,申请攻读博士。
图2 德国高等教育的升学制度
德国柔性的入学制度可保障本国、欧洲和世界各国留学生进入学习;同时也支持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和工作背景学生的继续深造与再学习。上述升学途径在德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作为辅助内容出现,阐述硕士生深造的途径。
依据中国矿业大学的学术型[13]和应用型[14]硕士生培养方案文件,与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的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特征对比。在我国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学术型硕士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用型硕士注重技能应用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的是缩短就业后的适应和学习期。中德硕士生培养的属性对比如表1所示。从该表中可以看出:
表1 中德硕士生培养特征的对比
1.我国硕士生的学制长于德国硕士生。德国硕士的培养理念更重视面向企业提供应用技术人才;而我国硕士的理念是培养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人才。由于中德硕士生实践经验来源的渠道不同,中国硕士生培养依赖于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包括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课程学习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因此,中国的硕士生学制长于德国1年。但实际德国大部分硕士生都延长学期,例如,奥尔登堡大学经济信息学硕士生毕业通常需要4.67个学期。
2.我国硕士生的课程选择和课程灵活度小于德国硕士生。我国同一专业下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的名称虽然不同,但提供的可选课程完全相同。课程类型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有学分数量要求,时间分布在第1、2学期,其中,大量课程分布在第1学期。课程考核采取考试或课程论文方式,但我国硕士生课程中缺乏团队合作项目,培养重心落在导师指导下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在研究团队的梯形结构中实现硕士生的培养。
3.我国对硕士生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高于德国。虽然国内高校当前已弱化了对硕士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但科研素质分也需要硕士生产出科研成果。另外,由于硕士生参与导师的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必然要求产出一些成果,以支持毕业前的学位论文。德国和中国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德国把中国大学毕业后2年内的熟悉期包括在学习内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让毕业生有直接承担重要职位的能力。
通过上文的特征分析与属性对比,以下几方面是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硕士生课程的多学科性,设置团队协作项目训练
虽然我国硕士生培养已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是培养方案不够灵活,学科间相互交融的程度偏低。由于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社会和环境等多学科,在培养方案中应以专业能力为核心,设置多学科的辅助课程模块;学生可以依据兴趣进行选择。为了避免单一专业的辅助课程由于选择人数少而无法开设的情况,应从专业大类,例如机械学、电工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层次,设置多学科辅助课程。
另外,可引入硕士生的团队项目研发训练。把各专业的硕士生编成小组,各小组设置不同的项目研发题目,配备1—2名指导教师。让硕士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个设计或开发任务,获得一种团队工作和知识运用的体验。但如何设置具备合理工作量的团队协作项目,需要专业教师认真思考。
(二)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硕士学位论文的技术应用特征
我国当前的硕士生培养考核是从课程学分、科研素质分、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等环节控制的。可以参照德国模式,加强技术应用为导向,减少考核的环节。在科研素质方面,应探索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减弱单纯的论文发表和发明专利申请指标。改革目的是促进硕士生在导师团队中进行扎实的技术应用与开发工作,协作完成科研项目,而不是单纯地发表部分成果。
另外,应加强硕士学位论文的技术应用特征,使硕士学位论文能够应用成熟技术,解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硕士生导师使自己的科研项目具备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结合的特征,为所指导的硕士生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硕士生与导师应形成自由选择与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模块化硕士课程、团队协作项目和学位论文研究,培养我国的综合性创新型硕士人才。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德国硕士生培养是宁可延长或采用弹性学制,也要让学生在学习阶段经历大量的项目实践锻炼,从而能够到企业或岗位快速承担重要工作;德国硕士生的淘汰率也很高。中国的硕士生培养重视导师负责制,通过在固定时间内硕士生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锻炼,可以继续攻读博士或进入工作岗位再学习。德国的模块化多学科课程体系、注重团队协作项目和学位论文的技术应用特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晓东.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及对策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69-73.
[2]张立国,刘晓琳.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0-23.
[3]唐思慧.美国图书馆情报学硕士研究生个性化教育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56-59.
[4]王喜娟.加拿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及其特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72-77.
[5]阎丽敏,尚海永,任海生.海峡两岸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155-156.
[6]褟嘉璐,王雪梅.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35-40.
[7]高芳炜.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27-31.
[8]杨柳.德国将延长“高校国际化水平”项目[J].比较教育研究,2014,(5):108.
[9]PrufüngsordnungfürdenMasterstudiengang“Informatik”anderCarlvonOssietzkyUniversitätOldenburg, vom09.10.2009.
[10]Prufüngsordnung für den Masterstudiengang “Wirtschaftsinformatik”der Carl von Ossietzky UniversitätOldenburg,vom21.11.2007.
[11]Prufüngsordnung für die FachmasterstudiengangederFakultätfürSprach–undKulturwissenschaften an der Carl von Ossietzky Universität Oldenburg, vom 05.09.2014.
[12]孙进.德国的博洛尼亚改革与高等教育制度与学位结构变迁[J].复旦教育论坛,2010,(5):68-73.
[13]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版)[DB/OL].http://yjsb.cumt.edu.cn/ UpFiles/file/培养/20131111153618468.2014-10.
[14]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适用)[DB/OL].http://yjsb.cumt.edu.cn/ UpFiles/file/培养/2015/20150521104855190.2014-10.
(责任编辑:韩清恩)
作者简介:李中凯(1980-),男,山东淄博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慧琴(1980-),女,山东淄博人,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副研究员。孙书东(1984-),男,山东青岛人,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经济信息系硕士研究生,奥尔登堡德中友协和中国留学生联合会负责人。郑娅妮(1987-),女,重庆人,德国奥尔登堡大学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2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1—0128—0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留学基金委(CSC)高级访问学者资助项目(No.201406425021)和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控制工程基础》双语教学改革研究”(No.2015YB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