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衍梅(山东女子学院学生工作处,山东济南250300)
社会工作视域下的高校公益社团建设探析
尹衍梅
(山东女子学院学生工作处,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高校公益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感恩爱心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载体。目前高校公益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着组织建设不完善、社团成员的公益责任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等问题。从社会工作这一全新视角探索高校公益社团的建设发展,可将社会工作的一些理念、理论、方法融入到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当中,建构公益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公益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公益社团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意识的日益增强,高校各种公益型学生社团不断成立,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缺乏专业化指导,其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将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应用于指导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公益型社团通常是由关心公益事业、渴望奉献自我的高校大学生在共同的兴趣爱好指引下自发组织建立起来的,其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支教、宣传环保、扶老助残、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等。拓展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发展思路,促进其健康发展,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围绕公益社团整体服务理念、社团成员的能力建设、开展活动方法和技巧等等,将社会工作服务的理念、方法运用到高校公益社团中,提升公益社团服务水平和效果,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团的长期稳定发展。所以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探索高校公益社团建设发展的新途径,提升其活动效果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对高校公益社团开展社会工作理念的指导,也可以从中检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并探索出社会工作促进高校公益社团建设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组织建设不完善
高校公益社团的服务水平受社团成员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当前,高校公益型社团的人员构成已达到相当规模。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一定优势,但在反映服务质量的一些指标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方面,社团成员在专业知识储备、服务意识、综合素养等方面参差不齐,与我们对高质量社团成员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一些社团负责人也没有认真履行其职责,对工作业绩的关注远远多于对社团文化的传播,导致组织凝聚力力不足,向心力弱。社团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缺少新鲜血液注入,导致社团发展停滞不前。
(二)高校公益社团成员的公益责任意识不够
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有的大学生比较浮躁、功利心强。在高校各种加分评优规定的影响下,为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部分学生便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但这其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便是参与者的参与动机和服务质量问题。有的学生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自己的选择,积极投入公益事业,但有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态度散漫,服务意识欠缺。此外,由于高校公益型社团是建立在个人兴趣基础上的群众性自发组织,参与随意性大,很多人只是把志愿服务看作是一种人生体验,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其中所肩负的责任,自然也就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活动中。
(三)高校公益社团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公益社团作为助人服务型组织,除基本的责任及自觉意识外,专业的服务技能也是组织的必备要素。但现实是,不少社团既缺少专业的人员配备,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指导,由此导致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需求。当前,高校公益型社团组织的活动形式还相对单一,专业人员配备明显不足,服务项目要么过少,要么陈旧老套,缺乏创新,使得高校公益社团在社会中难以形成广泛的影响,由此降低了其社会认可度。大多数高校的公益社团虽然有指导老师,但缺乏指导老师的精心专业指导,学校里没有全面系统的骨干培训机制,很大部分是通过召开组织内部会议的方式,邀请学生干部代表将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社团骨干成员。因此,还应该完善组织的骨干培养机制,使其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辅以相关经验,切实提高社团骨干成员的服务能力,提升公益社团的服务质量及影响力。
(一)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于公益社团工作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坚持的专业价值理念,即不但要为受助者提供帮助,更着重于使受助者实现自助能力的树立和提升,强调挖掘发挥受助者的价值和潜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在“助人自助”理念指导下,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促使学生们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在具体的“助人”实践活动中,当遇到困难挫折时,社团成员间能够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从而提升了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能力,进而使社团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二)将社会工作的理论运用于公益社团工作
社会工作的系统性及科学性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支撑。加强学习社会工作的一些理论如生态系统理论、赋权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发展,将极大地提升社团成员服务的专业性、灵活性,提升志愿活动的效果和质量。以优势视角为例。优势视角是一种与案主一起工作的模式,社工不再聚焦于案主的问题、不足以及标签,取而代之的是关注案主在互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优势、能力、资源以及成就。将优势视角的理论贯穿于公益社团工作中,就是要把关注点放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以及参与成员的优势以及能力,而不是专注于改变成员的不足与缺陷。运用优势视角,不仅能够促进社团成员能力的提升以及问题的解决,更能够促进公益社团的良性发展。
(三)将社会工作的方法运用于公益社团工作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有三种较为常用的工作方法,即个案小组法、小组工作法和社区工作法。在高校公益社团建设过程中,依据服务对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工作方法,或者将三种方法综合起来进行运用,有助于最大程度地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提升高校公益社团的服务效率。
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状态[2]。在公益社团建设运用个案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个别化的原则,即将每一位社团成员看成独特的个人,重视成员对待社团建设的感受,需要注重接纳的原则,尊重每一位社团成员自由表达情感(包括负面情感)的权利。
小组工作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辅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3]。在公益社团建设中,小组工作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将社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成员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提升社团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指导公益社团活动的过程中,社团负责人可以将社团公益项目更多地放在社区中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公益活动的开展,更能促进社区民众对公益事业的进一步理解与支持。
总之,社会工作理念、理论和方法的介入,可以创新大学生公益社团建设的观念,有效探索公益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公益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1-32.
[3]林胜义.社会工作[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1.
(责任编辑:韩清恩)
作者简介:尹衍梅(197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山东女子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
收稿日期:2015-12-17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1—014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2015年度山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大课题立项“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公益社团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SAQ09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