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峰
摘 要: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成果是这门艺术的价值。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有效性。该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展开探究,旨在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感激励;合作探究;课堂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2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本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尝试与探索,仅供参考。
一、有效运用情感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最直接的因素,兴趣也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去学习,能否高效迅速地掌握知识点。作为数学教师,在备课阶段,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用激励式语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经常用“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醒式的语言鞭策学生。比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这一部分时,有一位学生因为自己的视觉问题,将3.5×10误写成35×10,我发现后及时提醒学生,并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告诉他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这个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写错的学生会马上发现自己的失误。教师的这一做法,不但提醒了学生,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慕,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上数学课。
数学知识虽然是静态的,但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并以此构建教学情境:在黑板上画出很多小点,让学生先目光平视这些小点,然后猛然甩头,看看可以发现什么。随着教师的“开始”声,学生纷纷瞪大眼睛盯着黑板,随着甩头动作,学生惊奇地发现:那些点居然变成了一条直线。此时课堂氛围变得非常活跃,学生也很兴奋,这样的教学充满兴趣感和新奇感,将学生带进了神奇的数学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了甘甜的雨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活动的创造性。这说明教学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民主、友爱、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环境,拉近师生距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自主探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勇于质疑权威,敢于和同伴争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接长方形,并根据自己拼接的情况,将课本中的表格填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可以发现利用12个小正方形拼接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讨论:“所拼成的长方形和长是怎样的关系?长方形和宽怎样的关系?和面积有怎样的关系?”有了之前的实践操作,学生的讨论会更加顺利,并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前后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强,前后知识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猜想、尝试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1)复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分析比和除法间的联系;(2)回顾分数基本性质;(3)鼓励学生猜想比的基本性质;(4)让学生阐述猜想的依据;(5)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6)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后项和前项同时乘以相同的非零数结果不变。通过前后知识的类比学习,将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可以让学生觉得新知识不再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这样不但会使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深入,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加深学生理解掌握
课堂练习不但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反馈教师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通过实践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能避免单一乏味的重复,帮助学生摆脱繁重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提高作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比如,将练习题设置为“勇攀高峰”“快乐大比拼”等竞赛类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设置具有开放性的练习题,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超市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开展货物交易活动,让学生在交易活动中学会钱币的应用,并正确认识“元、角、分”。作为数学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提高。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反思,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叶柱.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2(1).
[3] 谢明初,朱新明.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7(1).
[4] 郑绍红.教学观念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发展[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2).
[5] 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6] 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
[责任编辑 冯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