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说下的《最后一课》

2016-05-14 12:37张大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6期
关键词:成长小说儿童视角

张大凤

摘 要: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最后一课》是一篇典型的成长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小弗朗士所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过程,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这一经历在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关键词:成长小说 儿童视角 教育维度 成长维度

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该概念起源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简单地说,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通过一个人或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自主走向社会,从无知走向完善的变化过程。更确切的说,成长小说应该限制在主人公从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状态进入知之状态的叙事。[1]虽然《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年纪尚小,最后也没有达到人情练达的地步,但是他所经历的“最后一课”却对他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笔者试从儿童视角、教育维度和成长维度三方面,从成长小说角度浅谈该部小说的成长意义。

一、采用儿童视角叙述

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于1912年被首次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公开发表,自此之后就一直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之一,这部短篇小说无疑是有它自己的独特魅力的,才能使它在经历了多次教材增删后仍在中学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小弗朗士所上最后一节法语课各种情况的叙述,揭示了其心理成熟的过程,即从一个散漫的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得国家荣辱的小大人。儿童视角这一概念,我们并不生疏,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2]中学语文课文中比较耳熟能详的小说有鲁迅的《孔乙己》《社戏》等,都出现了这一叙述视角。作者利用儿童天真的视角来表达成人世界里的思想和感情,别有一种意义在里面。当然儿童视角的运用,并非要以作者的童年经历为切入点,隐含作者也可以操纵作品中的一个儿童形象,利用他的眼光与感受去发掘出别样的成人世界,借助几乎未被社会文化所浸染的儿童的质朴单纯的原初生命体验,从他们对发生的事件的困惑与误解中,更为真实鲜明地折射出生存世界的本来面目[3]。文章开头便是“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4]。很典型的儿童上学迟到怕被老师骂,不想去上学的想法,写出了儿童真实的心理活动;而且不想上学想去野外去玩,也是天真烂漫的儿童思维。小说始终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一切,包括韩麦尔先生的那套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得漂亮的绿色礼服,后边来了很多镇上的听课的人等等。小主人公的眼睛里看到了不寻常,但是他也没有多想,即使在知道村庄里有德国军队驻扎也并没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知道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朗士才恍然大悟,所以才有了后来贪玩的孩子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觉得法语容易,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其实肯定不只是孩子有这种想法,儿童尚且如此,想必所有面临亡国命运的人们都是有这种想法的,甚至要更为强烈,只是借助于儿童来表达更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也构成了此短篇小说区别于其他爱国小说的张力。

二、教育维度

自从《最后一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大多数的解读都是从爱国小说角度出发的。这明显是其教育维度的诠释,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儿童,他眼中的世界是和成人眼中不同的。文章中小弗朗士在知道德国军队已经进驻自己的家乡时,并没有感到我们成人世界里的国家危机、民族气节,而是仍然活在自己的天真世界里。这种错位使他必须经历一次让他感到震撼的事情,一件能触动他心灵的大事,才能彻底激发他的爱国情怀。而作为一个孩子,到底什么样的事件才能有如此效果呢?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孩子在最后一节国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来形成对孩子的心理冲击。爱国对他来说原本是很遥远的事情,但是当他再也不能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再也不能写自己国家的文字时,他专心地听讲,认真地学习,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细节,正是为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作者把爱国主义深深地融入到对语言和文字的热爱中,正如小说中德国军队在占领了小弗朗士的家乡后就要求当地人不准再使用法语和法文,正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来控制整个占领区。韩麦尔先生对他的学生们直接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5]这句话不仅是说语言的重要性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了不要当亡国奴的思想,这正是从教育维度来传达的。这在“最后一课”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们都很专心地听讲、写字,教室里异常安静,他们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这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三、从教育维度到成长维度

正如这短篇小说一样,小主人公从原本对战争世界一无所知,到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因为战争也要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即放弃自己国家的语言,这是他心理的成熟。这又不仅是教育他这么简单,这种讨厌战争、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的思想会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成长小说无疑在成长维度是有所长的,在对“成长/成熟”的理解上存在严重的单向度、庸俗化现象:好像只有逐渐学会妥协,慢慢融入丑恶现实才是“成长”,唯有在世俗社会如鱼得水、分一杯羹方为“成熟”。这是不同时代、国度之间文化传统与社会风气的严重差异使然。[6]而此部小说正是脱离了这种单向度、庸俗化的倾向,主要是以小主人公从顽皮、贪玩到逐渐懂事为成长的内涵。小弗朗士开始懊悔从前没好好学习,旷课找鸟窝、溜冰……进而到不再讨厌之前厌恶的法语课本,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不舍得离开这些“老朋友”了。他的思想这种转变是在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之后发生的,作者并没有写战争的残酷,没有写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而是只借助战争,只选取了一堂课来表现主人公的成长。这个顽皮的孩子瞬间成长了,他意识到了国家的危亡,意识到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学习法语。他在这节课表现得很好,虽然老师让他背书他没有背出来,但是他内心是愧疚的,不像以前一样想着逃课了,这便是他的成长。这和融入世俗社会相差甚远,但是这种成长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孩子们的成长是渐进的,我们可以原谅他在最后一节课回答不了的问题,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他内心的成熟。他开始叫德国士兵“那些坏家伙”,开始懊悔自己的贪玩,开始耐心听讲了……所有这些成长都源自于他内心的成长,小弗朗士长大了。

结语

笔者从成长小说角度来看这篇小说,是因为看到了小弗朗士心理的变化过程,从一个顽劣的儿童到内心逐渐成熟、懂事的人。这种变化对其现在乃至以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正符合成长的主题。

注释:

[1]由春英:《“成长小说”视角下的<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3]王黎军:《儿童视角的叙述学意义》,绍兴师范学院文理学报,2004年,第4期。

[4][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6]徐秀明:《遮蔽与显现——中国成长小说类型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22页。

猜你喜欢
成长小说儿童视角
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生存教育探析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孩子像石头一样孩子像石头一样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浅谈儿童文学的本质
皮尔?托马斯和《卑劣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