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工匠经历了现代地位以及内涵的流变,已具有时代赋予的新意义。其所包含的工匠精神不仅延续了传统表征,也新发了作为非工匠职业的现代表征,它的现代复兴是当今中国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能不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工匠精神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工匠精神;价值意蕴;现代;表征
作者简介:查国硕(1991-),女,安徽凤阳人,浙江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72-04
随着这几年国家主流媒体播出的“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节目,以及罗永浩等“锤子精神”的发扬,中国在逐渐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工匠精神”一时声名鹊起。但工匠精神产生至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它的价值意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一、传统工匠的“现代流变”
我国古代的科技曾长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这与先辈欣赏与敬畏工匠精神,从而实践、弘扬、传承工匠精神休戚相关。其中也创造出了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在古代的历史上用“游刃有余”、“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等来描述工匠们的精湛的技艺。但工匠的价值一度被淹没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随着乔布斯的推崇,重拾工匠精神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一股风潮。因这一潮流,传统工匠亦发生了“现代流变”,其主要表现在地位、内涵的变化中。
(一)工匠地位的现代流变
自春秋时期,因统治的需要对士、农、工、商进行了分类管理,便奠定了以后编户齐民的基础。秦汉时期,“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已成定论,为时人认可,四民分业,各尽其职。后经历朝代的变更,由崇文的宋代过度到尚武的元朝,一时流传着职业十等分,其中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在阶级的社会中工匠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具有界定阶级的功能[1]。因而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工匠的职业地位的低下,处于社会分工的底层位置,发展到现代社会“工匠”这个词还带有轻微的贬义,指那些漫无目的,缺乏侧重点和动力去创造新东西的人们[2]。比如在教育学中常说,不做“教书匠”,这一说法正是秉持工匠没有创造性的观点进行演绎的。随着“职业有分工,但无贵贱”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国家的大力提倡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工匠”作用的体现,“工匠”所包含的地位得以大大提升。“工匠”一词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作为一种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代名词,在广告词中经常为了突出对产品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品质会出现工匠的字眼,如知名鞋业新百伦,所拍摄《致匠心》的广告,便可窥见一二。
(二)“工匠”内涵的现代流变
“工”、“匠”与“工匠”,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工”、“匠”有着不同的含义,“工”包含着“匠”的意思。《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说文解字·匚部》说:“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封建社会时期,随着户籍制度的出现,则“工在籍谓之匠”,则工与匠合为一体。结合辞源及古代汉语词典,工匠定义为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其基本要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的或手工业行业分工的要素;二是技术的或专门技能的要素;三是艺术的或工艺的要素[3]。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变,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是用已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其创造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它是一种“破坏性行为”。[4]余同元定义的工匠中,手工业劳动者是其基本对象,亚力克·福奇的内涵中则涉及到对新时代工匠的定义,其定位人群不再仅仅是手工业劳动者,而是有着更广泛的人群定位。工匠的含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工匠精神则会显示出更强的现代性表征。在新时期所弘扬工匠精神已不再是手工业者的职业道德追求,而是作为普世工作的任何人的行为追求。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
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既包括作为手工业劳动者的工匠这个职业本身所应该具备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另外一方面也包含着现代新发表征,作为非手工业劳动者所应追求的一种实践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传统延续表征
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强而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5]。除此之外其还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他们“尊师”的美德,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习语中便可以感受到师道尊严;也体现在超越、创新的改造精神,工匠们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审美标准,由于一定时期内工作的不可流动性使得工匠们在世代相传的技艺中不断超越、创新将传家立身之本领进一步光宗耀祖;以及体现在归于自然的哲学取向,工匠们的对象、灵感均来自自然,如鲁班发明的“锯”便是极佳的例子,同时参照中国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要求,工匠们在创作和行动中也实践着归于自然的做法。
时至今日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一直在延续着,具体而言它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对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来说,他们将工作不是看作为一件差事,而是一项使命。日本是一个企业管理先进的国家,在它们的国家工匠精神使得人们对于其产品更加的信任。同样是马桶盖,但是日本的马桶盖却成为国人旅游抢购的商品,这是对于其国家工匠精神的认可,在日本对于成功生产的欢庆影视,类似于庆祝一个婴儿的诞生,那种聚精会神的精神和献身意识与高度机械化的程序有着明显的不同[6]。
(二)工匠精神的现代新发表征
除了延续着的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中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手工业者所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作为普世工作的任何人的行为追求。精神追求上,或静、或奔放、或雅,不以世俗为累,享受自得其乐的愉悦与满足;甘于每一个平凡的岗位,自己内心中坚持着“将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信念;忠于自己的内心,将内心的想法加以实践,按照这个标准来说,臧志军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努力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文化[7]。而这是与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有显著区别的价值理念,真正做到了职业教育中的“敬业、乐业”。就如《摩托车修理店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的作者马修,作为一个哲学博士,他本可以供职于好的公司,好的职位,但他喜欢摩托车的修理工作,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获得身心的愉悦,便是极佳的一个例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工匠精神(Craftmans spirit)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
三、工匠精神“现代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无论是何种表征的工匠精神,它的“现代复兴”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必然性的选择,它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基础。
(一)消费有层次之分,但无单一之求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表现在消费层次上由原先的低层次的消费品转向中高档的消费品,由消费性产品转向艺术性产品,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还表现在人们的消费文化“求异”上,对产品的要求不再是批量生产,单一结构,而是倾向于个性化以及工艺品的多元消费文化。而学校和公司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思维、独立生产人才的要求,所以,工匠精神的发扬便是顺势而为的行为。
(二)制造有阶段之分,但无地位之同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8]。而制造业有不同阶段之分,我国的经济总量虽已跻身世界前列,制造业总量也在2015年达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处于生产链的中间环节的低附加值制造环节,与制造业强国所要求的处于生产链环节的高附加值(早期研发、后期营销环节)地位仍有很长的距离。目前一些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制造业的工厂转移到亚洲其他地区,国内的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发展进入效率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自主创新[9]。自主创新的实现需要工匠精神。
(三)技术有重要之别,人有信仰之分
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投入使用,使得产品批量化生产成为常态,但是技术的进步不是抹杀人的价值,而是人的价值日益凸显的结果。技术很重要,但是技术背后的人更加重要,没有信仰,技术只是工具;有了信仰技术才能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创造力。技术是一种“去蔽”的手段,我们只有在艺术——这个技术的最高形式——中,才能完全把握住技术的意义[10]。而工匠精神则为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将艺术实践者具体的人,以及操作下具体的物,赋予了创造性和活力。对于工匠来说,从产品的构思到产品的生产及产品的销售无不体现着匠人的理念,残留着“雕琢”的痕迹。因而,技术的有效实现需要有工匠精神。
(四)职业有分工之异,但无贵贱之分
在基督教的话语中,称职业为“天职”,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认为工作是为了荣耀神,因此人不用担心其职位渺小还是尊贵,这无贵贱之分,只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便是荣耀神,得到神的欢喜。众所周知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这与其重视职业教育功不可没,而宣扬职业无贵贱的思想,便是其职业教育发达的重要文化因素之一。随着全球职业教育向德国学习,以及时代的变迁,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渗透,职业无贵贱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通过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已不再是封王列侯,也不再是成为达官显贵。在每一个微小的岗位,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生活的愉悦和满足感。而这一良好氛围的进一步渲染,需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
四、工匠精神的现代践行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熔铸在工匠的产品里面,表现在作品的细节和作品的创意上面。工匠精神以产品、故事、传说等载体被人们广泛传播和熟知,激励着无数的人追求“服务”的“至善”。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熔铸于产品中,体现着工匠对于技艺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认真工作的态度。工匠精神不是与身俱来的,它有着自己的成长模式,它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水平。第一个水平是行为水平,所谓的行为水平指的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培养与所从事行业的能力,或者他能够被促动从事一些事情,但这只是在行为水准上的。第二个水平是态度水平,工匠家还要有更富创造性的革新精神,不能满足于现存的状态,而是要不断地追求创新,这种态度是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可以说有本能的职业意识。第三个水平是一个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这种信念基于他要做成某事的强烈的愿望。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是有着将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做到极致的信念。基于此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践行策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深入改革就业观念中弘扬“职业平等”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在经济地位上,调节各职业间劳动与薪酬,使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在社会地位上,进一步明确“劳心者”与“劳力者”间的关系。明确现代社会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相互交融,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脑力劳动中渗透着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中渗透着脑力劳动,两者间的关系可以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比如千金难求一好月嫂的现象,一个好月嫂不仅仅需要付出体力劳动,做相应的粗活,另一方面也需要运用相应的脑力劳动,把握产妇的产后心理以及初生婴儿的保健问题,是一个融合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活动。
(二)关注工匠精神的去精英化典范树立
现如今大家所关注的工匠精神的典范树立一般从工艺大师着手,殊不知,能成手工艺大师者,必然经历长期的风雨洗礼,岁月的打磨方能成为手工业行业中的佼佼者。而这对普世中的芸芸众生来说则是难以做到的,况且工匠精神若仅仅体现在手工业的“巨匠”身上,则工匠精神不能引起共鸣。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剖析则可看出,工匠精神是一种去精英化的职业道德,是平民化的职业思想。因而在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中要注意“精英化”的工匠精神典范的梳理,合理权重“平民”与“精英”的比重,做到对工匠精神宣传导向的正确性。
(三)注重现代学徒制中的工匠精神培养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1]在现代学徒制中,和传统学校的学生相比较,出现了以下的转变:由于身份的转变,学生由学生转向学徒和学生;学习地点的转变不仅仅是在学校学习还在生产的一线进行学习,在学习的方式中也由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向工学交替;考核方式上由原来的教师考核到由师傅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些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企业中精挑细选具备资格的“工匠”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从言语交流以及非言语交流中都能感悟工匠精神。
总之,工匠精神不是仅对工匠提出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的深刻认识,更是多元文化下的个性化消费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能不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工匠精神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星.技能形成的社会构建: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1.
[2][4](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3]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1520—1920)[D].复旦大学,2005:36-37.
[5]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6](美)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84.
[7]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
[8]中国政府网.中国制造2025[EB/OL].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519/19710486.html,2015-05-19.
[9]楼世洲,薛孟开.人力资源强国目标下教育发展的三次战略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5(5):2.
[10](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艾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2.
[1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98.
责任编辑 刘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