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陷阱”及其规避路径

2016-05-14 09:02夏美武
职教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教育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一场深度改革,但在转型过程中受路径依赖和利益输送控制因素影响,势必会阻碍变革进程,导致转型陷入一种无效均衡状态即“转型陷阱”。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在观念、体制、利益、要素、治理和职业化等方面均面临着“陷阱”。而要规避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陷阱”,必须找准创新创业、互联网+、合作联盟、实践育人、社会服务和现代治理等着力点和突破口,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陷阱;规避路径

作者简介:夏美武(1968-),男,安徽舒城人,铜陵学院副校长,教授,政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应用性高校战略联盟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编号:DIA100271),主持人:夏美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11-07

为解决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以及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切实加强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有效供给,自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之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长时间的酝酿和征求意见基础上,于2015年10月21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让一批有条件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加快向应用型转变,这标志着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再度上升为国家战略。

对地方本科高校来说,“转型”不只意味着形式上“调整”和“变迁”,其实质乃是一种形变和质变兼具的“变革”和“改革”,它是从一种形态转向另一种形态、从一种模式转向另一种模式、从一种制度转向另一种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变化是脱胎换骨的,是伤筋断骨的,是深入骨髓的,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可以说,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继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之后又一项涉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举措[1]。而“陷阱”则是指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僵化的无效均衡状态,针对我国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转型”与“陷阱”的结合水到渠成[2]。所谓“转型陷阱”是指在改革和转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会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形成最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问题的不断积累。靠改革而获利的人,可能会成为继续改革的阻力[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等诸多利益相关者,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参与和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利益诉求各异,各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如果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其中的利益诉求差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会遭遇严重问题[4],也即导致在转型中阻力增多,问题越积越多,从而会消解改革成效,使转型陷入僵局,形成“转型陷阱”。事实上,地方本科院校过分倚重和承继传统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致使在转型中一些关键性问题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5]。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顺利实现转型,必须出台相应对策,规避不利因素,警惕并及时跳出“转型陷阱”。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陷阱”

从系统论视角,“转型陷阱”的形成,主要受路径依赖和利益输送控制两大因素影响。由于历史的惯性和利益冲突,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这一改革过程中,会不断放大转型的利处与弊端,进而使现有体制机制不断得到巩固,改革共识不断弱化,最终导致转型发展畸形化、表面化、概念化,而实质性改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陷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观念偏差陷阱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但首先面临的是观念偏差上的挑战与阻碍。由于地方本科高校一直以来承继着传统学术性大学的办学模式,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人才培养、教学组织、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这些理念时刻消解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实效性,使转型发展中一些关键性问题难以突破,转型发展仅仅沦为表面文章。地方本科高校阻碍转型的观念问题主要是不愿转、不敢转、不知转、不屑转。其一,转型的本质是改革,改革就要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但地方本科高校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原有的办学模式和利益格局,从长远看,虽然也认识到转型是势在必行,但从现实来看,转型初期由于缺乏利益刚性驱动,一时还看不到实际的利好,相反,转型后现有利益格局将会改变,很可能造成本身既得权益受损,这种顾虑无疑会成为转型陷阱最大的推力。其二,目前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更多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到底如何转、转什么、怎么转,还比较模糊,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反复“试错”,从而也影响转型进程。其三,一部分人认为,转型就是从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向职业型人才培养,一反过去追求更名、升格、上层次的惯性路径和发展冲动,这是矮化了人才培养规格,是“降格”,也不够“高大尚”。而且担心这种过分强调高等教育职业性的转型,会导致对地方高校教育性和基础性的忽视,使地方本科教育浸染功利主义色彩,从而背离高等教育本质和真正的大学精神。

(二)体制不灵陷阱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实质是用市场化的逻辑解决学校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转型中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和价值范式,改变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问题。但问题在于:其一,转型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而且涉及民生等一系列问题,很多问题不是教育系统自身能够解决的。虽然地方本科高校是转型发展的主体,但主责在政府,还有企业和社会各界都要共同承担、协同共治。反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现状,依然是政府主导的“运动式”转型,政府虽然出台了若干统领性的政策文件,但这些总体设计只能解决方向问题,却无法解决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推动转型的社会合力远未形成,配套机制尚未建立,政府该放的权力依旧牢牢在握。其二,政策机制不健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需要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招生制度的配套改革、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转型发展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等[6]。但目前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依然乏力,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作用尚不到位,尤其是如何实现由概念和理念层面转化到具体工作部署缺少有效衔接和转换,导致转型出现“空转”。其三,保障机制不到位。改革离不开人力投入,更离不开物力支持,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更需在教学条件改造、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打造、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目前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还是扶强不扶弱,财政资金过多地向研究型大学倾斜,导致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投入长期不足,在勉强维持正常运转已经不易的情况下,要让这些高校拿出大量资金去进行转型,会被认为是瞎折腾,决策者也不会轻易做出这种出力而不讨好的事。

(三)利益博弈陷阱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在转型发展中存在着利益博弈。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虽是转型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但在转型进入深处,需要协调社会诸多利益关系时就显得捉襟见肘。同时,高校转型也需要主管部门进行管理方式上的“自我革命”,即由过去的主导型向宏观管理与服务转变。但目前很多部门在自身转型上还存在着不适应,他们一方面强调放权,督促地方高校加快转型,但另一方面掌控权力的冲动并未减弱,他们不愿舍弃原有“奶酪”,在涉及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人事管理等核心权力和关键因素方面仍然迟迟不动。第二,由于大多地方本科高校隶属关系不在地方而是省管,地方政府在支持所在地高校建设时会感到非份内之事,甚至认为是“种了别人的田”,因此必然造成支撑转型的人、财、物等资源共享困难。第三,高校决策层虽也认识到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转型毕竟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改革,意味着要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师资建设、课程设置、运行方式等方面承受一系列变革所带来的风险,在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很多高校会因有所顾虑而保持观望态度。第四,企业严格来说是一个自主理性的经济组织,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由于企业参与转型的政策供给与补偿缺失,加上对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储备认识不足,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花费额外成本来承担人才培养责任,他们认为企业只是人才使用部门,培养人才与己无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习惯于袖手旁观。如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好的问题。目前,虽然很多地方高校也建立了不少产学研合作教育框架,但大部分项目停留在签约、互访层次,真正能够做实、做出实效的很少。这就是为什么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10年前就提出建设应用型高校即转型问题,但至今仍然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若不能采取刚性措施来平衡各种利益诉求差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四)要素缺失陷阱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起步较晚,起点不高,一般都把学校定位在教学型、应用型高校,单从培养目标上看没有什么需要转型的问题,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诸多的新建本科高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经验和套路,基本上是模仿老牌大学的办学道路和培养模式,因此,在很多办学要素方面都存在着与转型发展不相符合、不能支撑的问题。从转型高校内部来说,其影响要素涉及办学定位、治理结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条件保障等众多方面,但最为关键性要素是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双师双能型”教师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

1.学科专业要素错位。高校转型首先是要求专业设置能面向地方产业一线,围绕地方产业链、创新链调整、改造和设立学科专业结构。但地方本科高校设置的专业多以长线专业和基础学科专业为主,特别是118所由师范高专合并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相对更少。对地方高校来说,要在短期内改、撤、建一批专业,则又面临着现有人员向何处去、急需人才从何处来、如何在改革中维持稳定等边际性难题。这类高校从师范性向非师范的转型和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尚未完成,又面临着从学术型本科教育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叠加转型”[7]。毫无疑问,这些难题将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硬骨头”。

2.人才培养模式要素过时。应用型高校产生的母体不在高校自身,社会才是应用型高校产生发展的源头活水。地方高校如果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办学,那便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会萎缩枯竭。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应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特点[8]。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高校还保持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培养道路、培养方案、教学安排、评价标准、师资建设等方面,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普遍。虽然多年来各校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是诸多堡垒还没有攻破。一是培养方案还是按照专业规范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课程体系还是按照学科体系设置的多年不变的课程,培养方式还是以课程讲授为主要形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二是培养过程依旧按照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三是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还停留在传统的考试测试。四是实践环节断裂,师生主动贴近、主动服务、主动融入行业企业的勇气和积极性不够。

3.“双师双能型”师资要素匮乏。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效转型,最先冲击的是教师,最为关键的也是教师。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既是教师的机会,也是教师危机的开始。对教师来说,人才培养由学术型转向应用技术型,其实质是对长期以来固有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全新要求,不仅意味着以往传统封闭教学经验的失效和对固有逻辑的抛弃,还意味着教师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须发生根本转变。转型要求教师既要懂得高深知识又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能较好统摄理论与实践、学术活动与实践生产之间关系。但由于地方高校长期以来推崇的是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教师的思维和行动基本固化在学术研究范畴内,对教师的评判标准主要以学历、职称、论文、课题为主,教师普遍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严重失衡。教师队伍中单纯的教书匠多,擅长知识应用的人少;只在课堂上与学生见面、课后不管学生的教师多,能够在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像师傅带徒弟那样的教师少。面对实践能力提升要求,目前尚缺少应对机制,囿于身份限制、职称晋升、评价标准、津贴待遇、人事管理等制度性障碍,地方高校在人才的招聘和引进上困难重重,学校想辞退的退不掉,想引进的进不来,人才流动“肠梗阻”。因此,如何解决“学得好”又能“做得好”、“做得好”又能“教得好”的教师将是转型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4.实践教学要素虚设。实践和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是高校转型的起跳石。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基本还是按照验证式、分散式实验的传统实验室装备与实验组织方式,真正的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少,真正的实训动手做的少,“做中学”体现得远远不够。在一些国家,为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建立了“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承担,即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教学。但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只是纯粹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承担教育责任。另外,实践教学对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的要求很高,需要很大的硬件投入,教学成本高。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原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术型人才建立起来的,远不能满足学校转型发展后的实践实训教学需要。加上地方本科高校本身就存在办学条件差、经费来源单一、政府财政支持少、吸纳社会资金能力弱等问题,何来足够资金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五)治理僵化陷阱

转型后的高校管理已不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组织管理,高校需要走出课堂、校园甚至走出国界,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与调整资源和利益关系,这必然倒逼地方高校重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大学将不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封闭教育组织,社会全面而直接地介入高校和高校全面直接地服务社会[9]。“整齐划一的传统大学模式正在受到巨大的挑战,不同大学的区分会越来越大,会导致很多组织重组和机构调整”[10]。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不仅涉及到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的转型,还涉及到管理方式和治理结构的深层次的变革。正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有赖于科学规范的治理体系和高水平治理能力的形成。但问题是,目前地方高校一是羞于走出象牙塔,行业企业参与的开放办学格局没有真正建立。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没有形成。二是管理人员习惯于既有模式和工作方法,在资源分配、条件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仍按照过去老一套。三是与转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权、资源配置权、教学管理权等没有下放到位。具有导向、激励作用的津贴分配、职称评定、岗位任命、评优评先、教学组织等考核评价机制尚未改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广大师生参与转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实用主义陷阱

真理往前迈出一步就是谬误,转型失度也会背离初衷。虽然转型高校出于学生就业需要,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岗位适应性要求,但即使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也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否则,高等教育完整性就被肢解,就只是“制器”而非“育人”。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办学理念几乎被“以就业为导向”所主宰,素质教育退化为技能教育,高等教育窄化为技能培训,导致社会赋予地方高等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越来越低。由于教育目标上出现了偏差,不少地方高校的办学价值观和功能观已浸染了浓厚的短期功利主义色彩,教育越来越远离人,并走向庸俗实用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在高等教育理念层面来重新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的关系,警惕“职业性”和“教育性”失衡,防止出现以“职业性”对“教育性”的置换。为超越高校狭隘地关注学生适应现实工作需要的教育理念,早在2001年美国就废止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核心教育理念由“从学校到工作”(School To Work)发展为“从学校到生涯”(School To Ca-reer)。这无疑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能不能充分把握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进而将文化素质教育确定为起基础性作用的教育理念,将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方向[11]。

二、地方本科高校规避“转型陷阱”的主要路径与关键突破

要跨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陷阱”,必须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既要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彻底打破僵局,撬动利益格局,以起到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一)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创业离不开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它是研究的延伸、教学的延伸,更是产业的延伸,三者集中和融合于产业、技术、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的全面整合和配套链接。创业型大学的美国模式就是从易于与市场结合的学科专业或院系入手,寻求重点突破,以引领学校发展。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走创业型大学之路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念和模式选择[12]。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有效机制。因此,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变成全社会和全民的事业,这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新命题,也提供了新机遇和强大驱动。地方高校只有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二)坚持把合作联盟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机制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应用型高校具有天然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特质,实现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共生、与地方企业共赢,是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必不可少的外部生态条件。建立应用型高校联盟不仅会改变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而且会使一直以来相对封闭保守、相对神秘高贵的单纯教学活动,演变成一个社会行业企业广泛参与、深度介入的社会活动过程。地方高校只有组建多边战略联盟,实现多向度融合、全维度渗透,才能形成全方位联合育人新机制。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真正出路就在于打破重重“壁垒”,搭建起教育“立交桥”,推进教与产、校与企、学与用、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当下,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既让更大范围内的联盟合作成为可能,同时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让这种可能变成了必然[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强调,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联合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坚持把协同育人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机制[14]。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须依靠政府、学校和产业界的紧密合作[15]。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更加明确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16]。因此,若没有稳固的多边联盟和外力支持,地方本科高校仅靠单打独斗或“自我革命”,是难以进行有效突破的。建立应用型高校联盟,激活办学要素,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联动、抱团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推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把实践育人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践环节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短板,是难点和痛点,也是关键点。高校转型必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实现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要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同时,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增强教师实践能力。要将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等等。

(四)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2015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就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强调指出: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认为,转型目标要设定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支撑力、贡献率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转型发展,要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要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一批高校建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

(五)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置身于网络构建的“地球村”中,无论远近、不管强弱,我们的一切都在被网络所影响和重构。互联网作为一种共享资源,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而且这种联通不是平面化、单线条联通,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网不仅给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高等教育也必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它改变了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为大多数网络设计所固有的是合作要素,这使得单个院校不能完成的事情可以由多所院校共同完成”,“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大学正在努力挤上网络教育——大学全球化的标志——的快车”[18]。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必须紧抓这一轮世界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19]。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插上了强劲的翅膀,使地方本科高校在全社会范围内运营并且使跨国界的运作变得更容易,它将教育技术引入各种教学模式,把所有的知识来源都统一到互联网上,它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新技术的应用正在全面消除高等教育空间上的限制。正如转型发展的要求一样,信息和通讯技术与系统的新发展,使得地方高校必须重新思考内部的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教学组织和教育质量[20]。

(六)坚持把提升治理水平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有赖于科学规范的治理体系和高水平治理能力的形成。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更加依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完善的新阶段。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坚持管、办、评分离,构建合法、合理、清晰的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从法律上、制度上确认和保障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就是构建学校、政府、社会新型关系,构建这种新型关系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界定学校、政府、社会的权力与责任[21]。有效解决“政府推而不动、行业合而不作、学校转而不变、教师改而无效”等问题[22]。要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强化执行力和工作效能,保证学术权力的主导作用,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建立起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治理结构,最大程度地激发办学活力。要从政策引导、宏观指导等方面建立转型发展的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比如,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完善多元投入的财政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

[2]曾琼.跳出“转型陷阱”关键在于打破既有利益格局[J].领导科学,2012(15).

[3]孙立平.走出转型陷阱[N].经济观察报,2012-02-27.

[4][7][1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5]陈斌.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逻辑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4(8).

[6]张兄武,许庆豫,等.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

[8]夏美武,徐月红.高校联盟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内在关系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

[9][13]夏美武,徐月红.应用型高校联盟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基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分析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5(6).

[10][美]戴维·查普曼,安·奥斯汀.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环境变迁与大学的回应[M].范怡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4.

[12]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14][17]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15]陈峰.在河南省本科学校转型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N].河南日报,2015-01-16.

[1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18][加拿大]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7.

[19]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5-11-19)[N].中国教育报,2016-01-22.

[20]夏美武,徐月红.社会建制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联盟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J].青海社会科学,2015(6).

[21]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4).

[22]曲殿彬,赵玉石,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教育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