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国学经典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2016-05-14 08:39伍弟红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口语表达能力国学经典策略

伍弟红

[摘 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由于词汇量少、语句匮乏等原因,在与人交流时不想说、不敢说、不懂得说,严重缺乏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诵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行为,是对语言直接的感知和体验,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其词汇精练、语韵唯美、意境优雅,是幼儿诵读的最佳典籍。教师要从诵读国学经典对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意义出发,掌握具体实施策略,实现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国学经典;口语表达能力;策略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蕴藏的智慧精髓、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对儿童一生的文化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诵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行为,是对语言直接的感知和体验,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我们开展儿童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既是可以让孩子从小与圣贤接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世界,启迪智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大力提升儿童口语表达能力。

一、诵读国学经典对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意义

笔者幼儿园从2006年开始开展儿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分层次的吟唱,配以旋律优美温婉的古典音乐、肢体语言、富于变幻的队形、情景表演等,将“唱”“诵”“读”“跳”结合起来,寓诵读活动于故事、游戏中,让儿童“在玩耍中学国学、在快乐中诵经典”,激发儿童诵读的兴趣。

选用《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宋词》等语句简短、词汇优美、韵律感强、容易朗朗上口的经典典籍给儿童诵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诵读给儿童带来了诸多好处:一是让他们克服了最原始的害羞、口吃等心理障碍,当“张开嘴巴”的诵读形成习惯时,儿童便有了诵读自信;二是诵读活动中无意储备的语言词句,丰富了儿童的口语表达词汇量和内容,使之变得想说、敢说、喜欢说,提升了他们口语表达的自信;三是轻松愉悦、有规律的诵读培养了儿童的语感,为幼儿时期固有的口齿模糊、发音不清的生理现象,提供正确的发音示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规范准确的发音。另外,我们还发现儿童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熟悉、热爱经典文化,这些发现,让我们很兴奋,促使我们对深入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影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后天培养的,但儿童“倾听”能力却是与生俱来的,婴儿从呱呱坠地到开口说话的那一刻,就是不断“倾听”积累的过程。可见“倾听”是儿童口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儿童接触世界、接受信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第一步。作为社会人,不仅要用语言来进行思维,而且还要用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儿童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取决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儿童“发散性、拓展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发散性、拓展性思维”可以多维度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激活其语言信息,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欲望、增强儿童语言信息加工能力,为儿童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运用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营造儿童“倾听”的氛围

国学经典中古诗词大都语句优美,意境高雅。如唐代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创设能吸引儿童、使儿童很快沉浸融入其中的清幽寂远的场景展示,配以如行云流水般的古典韵律和深情委婉的男声吟诵,这样将迅速引起儿童欣赏“倾听”的兴趣,他们会投入到诗词所描述的意境当中,专注“倾听”。

(二)细化要求,让儿童逐渐向“会听”靠拢,培养儿童专注“倾听”能力

儿童要达到注意力集中,听得明白,同时对“倾听”的内容做出迅速、准确反应,有所创造和发挥,一定是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倾听”方法的。以古诗《枫桥夜泊》为例,当中有作品的名称,作者和诗词主体。我们通常要求儿童先听名称和作者,不针对具体“语音”展开发散性思维培养,接下来一步一步地细化要求,重点是儿童对诗体的“倾听”,当孩子听第一遍便会说出诗歌的“名称与作者”,听第二遍就能说出这首诗共有“四句”,听第三遍能说出每句有“七个音”,是一首七言绝句,第四遍是要求从诗的第一句听起,具体有什么“音”,哪些是你熟悉和喜欢的,这些“音”会让你想到什么?一切为下一步儿童的“发散性、拓展性思维讲述”做准备。

(三)鼓励儿童发散、拓展思维,增强儿童口语表达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学龄前的孩子对“字”是没有概念的,所以我们整个活动是“重音不重形”的,重点是启发、支持儿童大胆想象,激活儿童储存大脑的信息,鼓励儿童对与此“音”相关联的事物,特别是与经典相关的事物进行发散性,拓展性思维并进行讲述。

还是以教学《枫桥夜泊》实例为例,比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这个音,教师询问学生听到了哪个音,通过这个“音”能联想到什么?孩子可能会回答听到了“月”字这个音,由它想到了“月亮”,教师一定要及时接上话,鼓励学生:“你想到了圆圆的月亮,很不错!”每个孩子发言后,教师都马上要接话。孩子们各抒己见后,教师要进一步启发:“有没有不同的答案的,可以是长长的句子?”反应快的孩子会马上回答:“在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月饼很甜。”教师要很开心地鼓励孩子,接着话锋一转,故作神秘地继续启发他们:“还有没有与这个‘月音相关的,同学们赶紧开动脑筋!”当孩子回答出来后,教师要作惊喜状,用夸张的动作和神情让幼儿感受到大受鼓励。没有比教师用热情肯定的语言和神态更能激励孩子了,在这样的鼓励下幼儿们会更积极地回答生活中关于这个“音”的故事,通常能兴奋流利地完整讲述这个故事。

有时候,幼儿的发挥会让我们难以想象,他们会不断地给我们制造惊喜:比如“人”,他们会回答古诗《鹿柴》里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石鱼湖上醉歌》中“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竹里馆》里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大学》里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少年中国说》里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等等。在诵读活动中无意积累的大量词句,堆积在儿童脑海中不断发酵,当遇上需要运用的时候便会悄然地喷涌而出,从“敢开口”“大声说”到“脱口而出”,孩子们变得“善于表达”“能说会道”,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口语表达组织能力和自信心。到最后,经过幼儿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音”,孩子会印象特别深刻,每一句话具体几个“音”,每个“音”排在第几,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会串着说出来,就这样循序渐近地学会了该首古诗,学会了诵读,学习方法变得简单。

综上所述,笔者幼儿园开展的“运用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研究,是以“诵国学经典”作为载体,在“重音不重形”原则的指引下,培养儿童积极专注“倾听”,感知、体验、理解“语音”,并通过激发儿童发散性思维,打开记忆的大门,鼓励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之前学习到的、现在想到的与“此音”相关联的事物,特别是国学经典与“此音”相关联的事物,勇敢地说出来,儿童从简单的组词、说句,逐渐提高到创编故事,教师对其作出肯定、鼓励和支持的积极回应,实现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宏章家庭教育研究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父母大讲堂之语言与交流[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满令怡

猜你喜欢
口语表达能力国学经典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分析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高职新生英语口语策略教学探索
英语口语大赛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