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蕊
摘 要:现如今,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表现不积极,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经常发愁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强制为主,以单纯的知识传授贯穿课堂始终,最终导致学生学得毫无趣味。对此,笔者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从教法的变革和教材的活用两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悬念巧置;情境创设;以读促趣;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9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26
目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无激情,已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项急于解决的难题。学生的这一现状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这一问题的成因是应试教育长期影响、蒙蔽了教育的原生性,并且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导致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一现状得到缓解,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这一学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贵在教法得当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而教学方法是知识迁移的桥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这样,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
(一)悬念巧置,引出兴趣
心存好奇是人类的共同特征。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激情。如教学小说《失街亭》时,我是这样设置悬念的:“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想一想,如果不失去街亭,诸葛孔明能统一中原吗?”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产生的效果却让人意想不到。问题一出,学生便纷纷议论:“街亭那么重要,诸葛孔明怎能失守呢?失去了街亭,政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经过认真读文和激烈的讨论,得到了答案,进而也明白了小说中人物间的关系和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巧设悬念,方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最佳效果。
(二)情境创设,触发情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境触情,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情节融为一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电教手段,以“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视频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自然会对黑人产生同情之感,并由同情产生激愤,因激愤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和课文内容完全融为一体,心潮澎湃,情绪激昂,并对“自由”有了全新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发挥自身特长来创设教学情境,如动人的语言描述、优美的图画等。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之一,绘声绘色的朗读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融入文本情节之中,进而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诗歌《雷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人物的个性特征,我安排了分角色朗读:我读旁白,另外两个学生一个读鲁妈,一个读周朴园,学生演得情真意切,其他学生也都沉浸在我们的表演之中,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下子表现了出来。这样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进行。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课程资源的保障
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占主要地位,它们是古今文化和中外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程。
(一)从学生基础出发,活化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即师生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活化教学资源,使教材发挥出最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体现出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如在教学《胡同文化》一课时,我采用影像资源展示了四合院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 “胡同建筑”的特点,进而使学生感受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通过“胡同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于传统“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品味“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从教材内容的处理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单纯的阅读理解或教师讲解,学生总会感到乏味。所以,教师一定要吃透文本内容,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有趣。中学语文课程中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开展辩论会。如《杨修之死》一课中,置杨修于死地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杨修恃才放旷,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二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总之,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新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灵活处理教材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2] 商乃勇.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J]. 考试周刊,2007(51).
[3] 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4] 刘琳. 语文“情境教学”的现实与理想[D]. 福建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