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霞锋
摘 要:在中职会计课堂上学生常常出错,而这些错误经常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经过对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错误资源的搜集、分析,初步整理出几个关于中职会计学生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案例。通过对每个错误案例进行原因分析、教学处理、警示反思,具体分析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教学的应对措施,使教师能更好、更及时地处理学生的错误资源,更好地服务中职学生。
关键词:中职会计;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如何让教师用资源的眼光看待错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现状分析
2015年上半年,我们就我校财会专业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错题整理行为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580份,结果显示如下:
在对错题的认识方面,90.52%的学生认为:错题反映知识上的缺陷,整理错题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40.52%的学生认为:想不通会难受”,认为没有必要整理的只占2.41%;87.5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门的错题集,现阶段的错题不搞懂,对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
在被问及“你是否有时间整理错题集”时,只有13.79%的学生选择“当天挤时间及时处理错题”,77.93%的学生选择“隔一段时间整理一次”,还有8.28%的学生认为平时没有时间整理。
在“对错题的处理方法”调查中,49.31%的学生平时只在试卷上订正;13.45%的学生试卷乱放,复习时不知踪迹;38.79%的学生把错题一股脑儿地抄在错题集上,没有进行二次消化;28.10%的学生把错题进行适当分类,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19.83%的学生有时用剪切、粘贴等方式收集错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认识到错题对于学习的影响,从情感上不回避错题。但是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一、高二)还没有行动起来,一是觉得制作错题集耽误时间;二是觉得错题集不外乎是把错题重做一遍,没多大意思;三是觉得每天的题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去做错题。其实,这是对错题集缺乏正确认知而出现的偏差。
错误作为教学的必然产物,在平时的正常教学过程中,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回避。有些是由于教师对正确答案的期待使他有选择性地感觉到了“正确”,而对错误“视而不见”;有些是由于教师认为个别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用宝贵的45分钟来处理,对其他学生而言就是浪费;还有些是由于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教师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及时地判断……种种原因导致这些错误最后未作处理,学生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正确与否的反馈。事实上,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二、实施策略
(一)强化概念澄清错误
1.案例分析
销售产品一批价款为100 000元,销项税金为17 000元,收到对方开出银行本票价款117 000元。学生在做业务分析时往往有多种错误答案。如:
借:银行存款 117 000
贷:库存商品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17 000
借:应收票据 117 000
贷:库存商品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17 000
借:主营业务收入 117 000
贷:银行存款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17 000
借: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贷:应收票据 117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17 000
2.原因分析
(1)学生知觉水平不够。心理学告诉我们,中职生对抽象知识带有不随意性,不能很好理解,对知识只有笼统的整体感知。借贷记账法的性质、会计科目表示的意义不能很好地区分,使学生造成很大的感知困难。
(2)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有缺陷。学生对借贷记账法的基本特点和账户的性质还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在业务分析中会有混淆现象。会计实务中的业务分析,学生只有在明确业务的来龙去脉、正确理解会计科目意义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形成较强的业务分析能力。
3.教学处理
(1)解释业务发生了什么变化?(销售产品,款已经收到)
(2)明确要涉及的会计科目有哪些?(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银行存款)
(3)区分应记入的借贷方向?(收入增加在贷方,负债增加在贷方,银行存款增加在借方)
(4)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此类业务处理的要点。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规律,而不是机械模仿。如再给出业务:销售材料一批价款为1 000元,销项税金为170元,款项未收。这时,学生就能自觉运用所学进行业务处理。
4.警示反思
(1)教学在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争论辩驳,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一些基本概念形成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否则,问题弄得不深不透,学生没有形成基本的分析思路,就会造成以后分析的频频失误,久纠难改。
(2)中职会计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因为学生理解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业务处理能力。供、产、销的过程是会计学习的基本环节,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对业务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断,尽快明确需用的会计科目,从而确定应记方向,以保证业务的处理又快又准。此例中,教师较好地将几种错误形式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深化对业务,对会计科目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分析错误
1.案例分析
天泽公司于2008年5月1日售出A商品一批,单位售价20元,商业折扣的条件是:购买1 000件以上,给予1%的折扣,2 000件以上,给予2%的折扣。该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甲公司购入800件,乙公司购入1 200件,款项均收妥存入银行。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出现如下情况:
借:银行存款 46 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商品 4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6 800
借:银行存款 45 864
贷:主营业务收入——A商品 39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6 664
借:银行存款 46 332
贷:主营业务收入——A商品 39 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6 732
借:银行存款 46 519.2
贷:主营业务收入——A商品 39 7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 6 759.2
2.原因分析
(1)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中职学生在分析业务过程中除了业务分析的错误,还可能是在分析业务时不全面,造成科目借贷方向对、但金额错。
(2)不良学习心态的影响。学生仅将这道题当成是简单的销售业务来处理,对于这样的业务有点轻视,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这个业务很简单,忽视对折扣不同情况的分析。
3.教学处理
(1)分解题意,看清商业折扣的条件,1 000件以上是1%,2 000件以上是2%,了解销售对象,甲公司购入800件,乙公司购入1 200件。
(2)导入情境,如果你作为采购员,代甲公司去购货会参考哪个折扣标准?如果是代乙公司去购货又会参考哪个折扣标准?
通过情境分析,前面三种做法的学生大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搞了一刀切。第一种情况的学生没考虑折扣,第二种解法全部当成2%折扣,第三种错误则是全按1%折扣来算,正确的应当是第四种做法。
4.警示反思
(1)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自己解决。当学生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时,是由老师作裁判还是由学生自己来判定,我们认为后者的效果较好。因为问题来自于学生,会使他们产生高涨的解决问题的热情,在不同意见的碰撞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学生的创造精神。
(2)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随意作出“对”“好”“是”等简单的评价,而要巧妙地加以运用,因势利导,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机会。这样对待学生的错误,可以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变式解决错误
1.案例分析
一个投资方案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年销售成本210万元,其中折旧85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则该方案现金流量净额是
( )
A.8万元 B.25万元 C.33万元 D.43万元
不少学生会选择B,也有个别会选A,但实际上正确答案是C。
2.原因分析
(1)知识点理解得不透彻,相关公式中的概念不够明确,公式变动不能准确理解。
(2)教师教学出现偏差。教师在备课时没能预见这种错误。上课时,没有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说明和及时板演,从而促成这些错误的产生。
3.教学处理
(1)提问:付现成本和营业成本是不是同一概念?让学生明白主要区别在哪里,发现区别在于付现是有现金流流出,营业成本是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包括付现成本和折旧。
(2)接着让出错学生说明解题思路:选A的是300-210=90,选B的是300-210-(300-210)×25%=67.25,选C的是300-(210-85)-(300-210)×25%=152.5。通过对比公式,学生积极发言,找错纠错的热情高涨,在探讨交流中找到了错误所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错情,明确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发现规律,能更好地掌握方法,发展思维。
(3)最后组织计算比赛:已知某方案的年营业收入为20万元,年营业成本为12万元,年折旧额为2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问付现成本是多?税前利润、所得税、净利润、现金净流量各是多少?
设计这样一个层层递进计算的题目,学生能有序地投入紧张演算中,从反馈结果看,这次的纠错效果较好。
4.警示反思
(1)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成本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上例中,学生对于公式不理解导致列式错误,于是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对三个不同做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公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找出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而学生通过讨论、演算、争论,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以“听”老师“说”为主要方式从事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说的方式告诉别人;同时,交流活动还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因为听、说本身伴随着思维,而且比读写更敏捷、灵活、快速。有的学生在听了一遍后就会做类似的题目,而有的却不会做,可能是听得不认真、不完整,听了没记住、不理解,所以让学生会听、乐听、能听是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师在讲述公式时教学生一些基本的听的方法,然后分析三种不同的错误,让学生针对所学公式来分析对与错,较好地掌握知识点,最后通过比赛来反馈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实践思考
在本文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错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上,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尝试通过校际、区域联合来开发校本资源,具体可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的操作上,形成优质的通用文本,直接提供给“利用”错例能力还比较欠缺的学校和教师,并且每个学期予以更新,最终达到资源共生,资源共享,从而缩小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网络科技时代,2008(11).
[2]华应龙.聆听儿童思维真实的声音:我的融错教育观[J].人民教育,2010(12).
[3]杨大花.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教育教学研究,2009(2).
编辑 杨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