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机 有效提问

2016-05-07 05:38曹小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时机提问课堂教学

曹小卉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提问是否有效关系到课堂的进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在知识生长处、新旧对比处和思维拓展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 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89

提问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而抛出的任务并期望学生积极反应的一类教学行为。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所以,在教学中,把握提问的时机至关重要。现就如何把握提问的时机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在知识生长处提问

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新知识的学习很多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在知识的生长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的认知经验,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构建。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按比例分配”时,我将例题改编为分球的情境:“今天的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将18个排球分给男生和女生,男生9个,女生9个。”话音刚落,男生都不约而同地反对:“不公平。”“我们男生比女生多,应该多分一些。”“全班男生有30人,女生有24人。”我据此提问:“既然男女生各分9个不公平,那怎样分才合理?”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按照人数分的方法,我顺势提问:“按照人数分,具体是怎样分?”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思考……按比例分配虽然本质上仍然是平均分,但是与之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的结构形式有所区别。如果简单地告知学生分配方法,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势必是孤立和浅层次的。为此,我通过设置认知冲突,一句“怎样分才合理”,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得出了相对公平的分配方法,从而引出新知——按人数的比进行分配。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知的生长点提问,让提问落在关键处,为学生搭建了有效的思维支点。

二、在新旧对比处设问

辨别区分、沟通联系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关联知识点进行比较,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本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列竖式是个难点。通过沟通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后,教学不能就此停止,教师应组织学生比较小数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列竖式计算加减法,为什么一个是末尾对齐,一个是小数点对齐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发现无论是整数的末尾对齐还是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其实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至此,学生就能将“末尾对齐”和“小数点对齐”这两个表面现象统一归结为“相同数位相加减”这一本质算理。这样,学生不但沟通了整数、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还自主建构了知识网络。

因此,在对比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要求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在思维拓展处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拓展”是不可缺少的。单纯的就题论题,浅层次的“教”教材,会错失很多提升学生思维的机会。为此,教师要深度理解教材,通过适时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不少教师的处理方法是在学生充分的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转化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亲身的体验,不难发现体积、底面积、高不变,于是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虽然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却舍弃了很好的思维训练素材,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是引导学生研究转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要素,其实在转化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可以探索的现象和规律。譬如,“圆柱变成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变?表面积是不是也没有变化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听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立刻拿起学具观察,很快就发现表面积增加了。我进一步追问:“增加的表面积怎样算?”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点燃,探索出了“半径×高×2”和“直径×高”的计算方法。

显然,这样的追问,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恰当、适时、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小学数学课堂异彩纷呈,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时机提问课堂教学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师生互动4时机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作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