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哲学思想存在主义特征探析

2016-04-12 01:34刘满华
社科纵横 2016年9期
关键词:王艮有限性格物

刘满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泰州225300)

·哲学研究·

王艮哲学思想存在主义特征探析

刘满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泰州225300)

相似的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与生存内容产生相似的理性文化,商品经济与相似的文化氛围产生了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具有存在主义特征的王艮哲学思想。比较中西思想文化传统,建构符合消费文化的思想体系,引导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理性百姓日用即道王艮存在主义理学保身此在

中西方相似的理性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理性主义哲学,更谈不上存在主义。然而,这并不能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理性主导的哲学思想,也不能否认王艮哲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特征与倾向。一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内容,产生相应的文化,先哲们总结现有的适合时代与社会需要的先进文化,融合智者的智慧与思考,形成先进的文化体系,用以指导人们生产与生活,使人类生活有了较为明晰的方向,未来有所期盼,精神与灵魂有所寄托,尽可能的诗意的栖居于大地。进步的思想体系能够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凝聚力量,实现某种共同愿望与历史使命。正是这些原因,老子、苏格拉底、马克思、王艮、克尔凯郭尔等人像群星一样永远闪耀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天河”之中。

人类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以前,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类与种族的生存与延续成为核心要件,个体以类和种族的存在、生存为前提,个体需要和生存方式必须服从类与种族的需要。因此,要有明确、严格的思想原则约束个体,需要共同目标、共同的生活方式;人的心理需要理性主导,控制欲望,并通过理性分析得出统一、抽象的原则、规律,一劳永逸地解决认知与生存问题。于是,客观世界被理性化,理性成为思想文化的“教父”。商品经济的极大繁荣,消费文化形成,人们生存、生活的中心逐渐由类、种族转向个体,每个个体的生存内容与过程成为追逐的目标与归属,偶然、差异、荒谬等非理性元素凸现出来,存在主义思想受到拥戴。“人已经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依恋尘世所许诺的东西,而不是那超越自然界的彼岸世界的目标。”[1](P20)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样式与内容需要新的指导思想。

西方,毕达哥拉斯等学派以自然科学理念为基础,奠定理性文明,认为世界是以“数”为本体派生的逻辑体系。苏格拉底把理性基础转向人文思想的精神向度,经柏拉图的“理式”本体论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证,理性主义哲学初步体系化。中世纪转向以上帝为本原的宗教体系,信仰本身是非理性的,然而,宗教的逻辑体系却是理性的。文艺复兴把思想文化的基础又转向生活现实,启蒙运动把理性主义推向极致,产生了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那样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哲学的本体是“理念”,理念内部对立双方正反合运动成为物理世界一切运动变化的最后因。因此,物理世界的结构、运动必然符合理性,都是可以理解、可以认知的。世界在理性主义面前一目了然,坚信只要遵循理性确定的规律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人类以宏大的方式把类和种族推向历史发展的快车道。这样,偶然与荒谬成为次要的例外;个体存在与多样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

中国古代有诸多关于世界本体的设想与理论的建构,尤其以老子的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三生物理世界。《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包括从“无”到“三”的形而上部分和物理世界的形而下部分,形而上的“道”是物理世界的本体,即最后因,物理世界是“道”的延伸与体现。这样,物理世界就被理性化、体系化了。传统儒学与道家学说的融合,逐渐形成儒道一体的思想文化,只要用端正而真诚的“心”去格物,就能体悟其中的“道”,达到对世界与人生的正确认知,从而掌握世界,实现“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宋明理学把儒道一体的“道”演化为先天的、恒定的“天理”,并演绎物理世界与社会人生,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思想中理性认知方式没有严密的逻辑化、体系化,但其理性主导的方向却是明确的。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以及以理性为主导的传统形而上学受到诟病与指责。存在主义认为“荒谬存在于现实生活一切领域,存在于思考、语言、表达交流、行为各种创作活动之中;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运作和运转过程始终。……从本体论角度看,荒谬是人的生活、思考、语言表达、行为以及所有创作、创造活动的基本构成成分之一,是客观世界及其运转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看,荒谬伴随着人的一切认识活动和论述过程。……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荒谬这个词的出现,同语言中的理性与逻辑的出现一样古老。”[2](P63)人类试图诠释、探究和表述世界与人生规律与合理性的初始,就发现:世界和人生本身就充满荒谬,人类思想及其逻辑本身也与荒谬相伴。荒谬与理性、自由的对立本身就是人生和世界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结构,是世界本体的一体两面。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繁荣与一体化进程加剧,个体生存的自主性条件越来越充分,一方面类与种族的逐渐融合,人们面临的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问题,相互冲突的总体性淡化,理性、必然性、同一性的过分强调被否定,传统的历史本质论、逻辑中心主义,甚至宏大理论受到批判;另一方面,个体的主体性,文化的多样性,偶然与荒诞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人生的关注中心由遥远的本体,转向此在具体的生存状态。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当“宋明理学将对社会、历史、百姓大众的责任感、道义感抽象为至高无上、僵化生硬的最高律令‘天理'时,已经失去了人间气和人情味,成为与平常百姓、下层民众相疏离、相对立的东西了。”[3](P29)追求人生价值的愿望、存在意义的求索与商品经济的萌发,催生了具有存在主义特征的王艮保身论与百姓日用即道思想。

存在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与特征

事实上,人类关注存在、存在论与理性一样久远,“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用‘存在'概念的是埃利亚的巴门尼德。”“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学的创始人。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学科,他称之为‘第一哲学'或‘智慧',即关于终极原因和原则的科学,有时他称之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4](P6)“不过海德格尔视两千年的形而上学史为‘存在的遗忘史',试图通过对此在(人的存在)的存在论生存论分析建立一种‘基础存在论',以期为存在论提供基础。”[4](P1)“他从现象学的立场出发,试图克服主客二元的认识论局限,通过对人的存在即‘此在'的生存活动的生存论分析,将‘存在'带回到敞亮之所,回归哲学的本源处。”[4](P21)

西方一战以后出现信仰危机,传统价值体系崩塌,人们质疑传统信念包括理性主义传统的合理性,进而对其进行激烈批判,致使非理性观念充塞人们心智。因此,代存在主义(包括早期海德格尔学说)“是对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文明危机感的响应。”[4](P266)二战以后,生产力的提升与经济的发展,使物质生活能够满足人的超出以往任何时代的欲望与便利,同时,人对自身与世界的虚幻感、焦虑感,那种令人孤独凄凉的无着落感占据人的心灵,让人处于茫然若失状态。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代消费型社会,激起了人们更大的欲望与主体独立性,一方面人们体验到自主与自由的乐趣,对理性主义理性体系与原则更加反感;另一方面,理性深度的丧失与根基的缺失使虚妄与焦虑充溢人们心智,致使存在主义哲学在西方进而在当代世界风行。

存在主义立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其基础建立在“此在”概念之上。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此在”将“有限性”视为人的本质;此在的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是人对自身存在的领悟的生存的有限性,但它是唯一能亲自领悟自身存在意义的存在。没有此在,不可能产生对所有存在者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体悟。因此,存在不再是与精神、思维对立的物质实体,也不是时间上的永恒之物,而是此在于时间的境域中所领悟的意义。

此在的时间性不同于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真正的时间性是来自必有一死的人的“有限性”。而只有有限的时间性才能建构起此在生存的统一性与超越性,体现此在出于自身并归于自身的有限性。而此在在自身的有限性中才能体悟自身存在的意义。“每一个当下都是将过去的滞留保持在自身之中并由此而展开对未来的预期。”[4](P272)

存在主义是一个庞杂的概念,只有和理性主义相对的时候,才具有较明晰内涵,大体上说,理性主义首先预设了一个本原、体系与原则,个体无条件坚信这种原则与体系,并遵守这种原则;存在主义则依据个体存在,形成一种信念与价值体系加以实现,体现此在的状态与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条件与处境不是由客观世界、本体、上帝、自我意识决定的,是此在的有限性建构了自我的生存结构和与他人共存的生存环境。

“海德格尔将生存问题和存在问题通过‘此在'的概念完美地同一在一起。存在问题既不能从区分存在者的范畴区域和等级秩序中被提出来,也不能在意向行为对感觉材料的统摄和构成的意象结构和先验主体性中被把握,存在问题只能在活生生的、具体的、处境性的、事实性的生活和生存体验中被此在所领悟,并进而筹划其存在的意义。”[4](P268)

海德格尔在《论根据的本质》中,将此在的“有限性”进一步确定为人的自由的本质。他在《论真理的本质》中,又从此在的有限性的自由确认真理的有限性,即“非真理”。人们被抛入虚无世界,与大地亲密融合,体悟此在的意义与价值,即存在,渴望获得诗意的栖居。

明中叶以后,理学逐渐变成僵化的教条,加之当时政治生态败坏,知识分子在入世建功立业,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的人生理想,与出世保全生命,获得个体自由与尊严,以及满足自然欲望之间产生无法克服的矛盾与困惑。于是,不可避免地质疑、批判传统儒学、理学,同时,焦虑、虚无等迷茫、失落情绪弥漫学林。明中叶的商品经济萌芽催生了思想自由与物质欲望,人们关注的中心逐渐由虚无缥缈的“天理”与原则转向生命的此在,中国传统思想原本就有的天人合一、主客一体观念中非理性、此在的一面得到显现,存在主义思想出现端倪。

王艮哲学思想的存在主义特征

王艮哲学思想中存在主义特征首先表现在王艮的生活言行之上。王艮的某些言行曾被视为标新立异、不合规矩,“蒲轮辙环意义”。(黄宗羲:《泰州学案》,《明儒学案》卷三十二。)王艮倡导“六经注我”,“以悟证学”,一生追求社会伦理原则与人生自然欲望的完美统一,推崇“赤子之心”,践行一种自由率性的生活理想。他渴望像古代先贤那样完美的“存在主义”人生,“在古希腊,……哲学不是一个专业化的理论学科,而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一幅想象中的人与宇宙的完整图景;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就要根据这个图景来生活。……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生活方式。……在东方人看来,为哲学而伤脑筋的唯一理由,就是要从人生的折磨的困惑中寻求解脱或平安。”[1](P5)

其次,王艮哲学思想存在主义特征体现在格物论上。儒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历代儒学推崇的道德体系。王阳明推崇的是“诚意”:“《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格物”必须立足于“诚意”,否则就会“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他还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的要义归于“诚意”。(王阳明:《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而王艮则把“格物”置于“三纲领”、“八条目”之首:“《大学》是经世完书,吃紧处,只在‘止于至善'。‘格物',却正是‘止至善'。”格物“为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王艮:《语录》,《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

王阳明重视人依照儒家标准进行道德修身,关注的是抽象的“仁”,所谓诚意为此心之德,就是仁。“王艮对于‘格物'的崇尚则是出于对人的生命的物质存在的肯定。”[3](P29)关注的重心是个体的“此在”。“存在主义试图把整个的人——日常生活过程中具体的单个人,以及处在全部神秘和疑问之中的具体的单个人——带进哲学。这已由不同的存在主义者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1](P271)这样,“格物”在王艮那里就具备了存在论的意义,格物的依据与结果不是先验的理性体系,而是此在对自身有限性的领悟,即存在。

再次,王艮的保身论具有明确的存在主义特征。王艮根据《大学》“物有本末”的论说提出“身本”论,认为身、家、国、天下虽然同为“一物”,“唯一物而有本末之谓”。[5](P93)王艮的“身本”本质上是“人学”,其理论架构与起点所要突出的主体与目的是“人”,确切地说是具体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5](P33)“以天地万物依于身,不以身依于天地万物。”[5](P87)

“王艮在接受阳明心学的基础上,主张以‘身'为本,偏重于人身,偏重于人的物质存在,他说,‘吾身为天地万物之本也'(王阳明:《答季明德》,《王文成公全书》卷六)。”[3](P14)王艮从此在的生命存在出发,认为身是人存在的物质实体,把“存身”视为立天下之根本,如果不能“存身”则一切就无从谈起。王艮既承接传统儒学“为天地立心”的担当,同时坚持延续生命、保存生命是人的正当权益与合理要求,一个人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修身、尊身、爱身、保身、守身、安身以至敬身,尽管他要求在大义面前应当献身取义。按照存在主义观点,此在是生命被抛入虚无的物质形态,存在是此在对自身的有限领悟,即此在体悟到的意义。这与王艮的身本论基本要义是一致的。

最后,百姓日用即道较为充分的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儒家、理学关心的是“礼”、“义”、“理”,关注的是社会秩序,道家关心的是“道”,理性主义关心的是“本体”,都不是存在,更不是人的此在。王艮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能知能行便是道”,“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5](P90)这样,凡是百姓日用生活的思想感情,密切百姓生命、生活的知识、道理都是道,不重视百姓生命,不关心百姓生活的知识学问都不是“道”,不是真理。既然“百姓日用”就是“道”,只有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学“道”。人追求至道与快乐,就要顺应本性自然要求,合乎自然规律,即顺人意、应天理。但是人的自然欲望并不都是合理的,王艮坚决反对“私欲”:“不孝、不弟、不睦、不渊、不任、不恤”等“造言乱道”的恶欲(《王道论》)。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核心在于坚持“道”就存在于“百姓日用”即“此在”之中,否定“道”的先验性与抽象性,正确地揭示了“道”的内含与来源,被称为“如日月复明,而星辰复璨”,是“日用中之布帛粟菽”(王元翰《王艮传》)。“道”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是对个体此在的有限性领悟,是此时此地的意义,即存在。

存在主义“强烈地支持个人经验对于抽象概念的首要地位。……他(詹姆斯)满怀信心地选择一个包含偶然性和非连续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经验的诸中心是不可简约地具有多元性和个人性,而不是一个可以被塞进一个单一理性体系中去的‘整块'宇宙。”[1](P18-19)

说王艮哲学思想具有存在主义特征,不是说王艮思想就是存在主义学说。把王艮思想产生的时代思想文化、社会状况与经济基础与存在主义哲学相比,融合中外思想文化,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形态,引导人们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1][美]威廉·巴雷特著.杨照明艾平译.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2]高宣扬著.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

[3]姚文放主编.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4]张志伟主编.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

[5]陈祝生主编.王心斋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B248.3

A

1007-9106(2016)09-0073-04

*本文为“王艮思想生活化与消费文化建设研究”(TZYBS-14-6)。

刘满华(1964—),男,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王艮有限性格物
王艮“明哲保身”说的历史叙事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王艮身本语意及其自我解读*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格物究源 穷理致知——评《中国古代物理学史》
王艮身本思想再探讨
关于王艮“人欲”思想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