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彦华 贾碧真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东汉蝗灾概述
崔彦华贾碧真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东汉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灾害发生较为频繁,而蝗灾则是这一时期发生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东汉统治者对蝗灾十分重视。本文通过对东汉史籍中蝗灾发生记录的整理,对该时期蝗灾发生时空分布进行统计,从而确定蝗灾发生的区域以及总结蝗灾发生的时间等特点。并对东汉蝗灾发生的原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东汉蝗灾时空分布蝗区
蝗灾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关于蝗的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孟夏纪》:“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1]。《礼记·月令》也有:“行春令,则蝗虫为灾”[2]的记载。正史中也有相关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3],《史记·孝文帝本纪》中:“天下旱,蝗”[4],《史记·孝武帝本纪》中:“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5]等。
关于东汉蝗灾的时空分布,学界已有关注,但是对蝗区的划分仍然不够明确,对东汉蝗灾频发的原因,也有学者进行过探讨。本文通过对范晔《后汉书》及八家后汉书记录的蝗灾进行了整理,并进行统计,东汉(25—220年)196年中,明确记载有蝗灾的年份为38次,约占总年份的19.3%,平均约5年发生一次。而且相比较其他朝代,魏晋南北朝蝗灾平均11年发生一次,唐代蝗灾平均为8.5年一次,①东汉的蝗灾在唐以前发生频率相当之高。同时蝗灾也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如安帝永初三年(109),“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太半。”[6]桓帝永兴元年(153),“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诏在所赈给乏绝,安慰居业。”[7]献帝兴平元年(194),“献帝兴平元年夏,大蝗。是时天下大乱。”[8]
根据统计可知,东汉设有13州[9],至少有7州共发生蝗灾38次。正史明确记载发生蝗灾的地区有司隶校尉部,共17次;兖州5次;冀州3次;青州、徐州各1次。
另在研究东汉蝗灾的问题上还需注意,东汉蝗灾在史籍记载当中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尤其是与东汉以后的朝代相比,东汉在记载蝗灾发生的地点上太过宽泛,史书中一般只笼统记载几个郡国或某几个州部发生蝗灾,如安帝永初四年(110年)的蝗灾,“司隶、豫、衮、徐、青、冀六州蝗”[10],《东观汉记》对此次蝗灾也有记载:“(永初)四年,司隶、豫、兖、徐、青、冀六州蝗”[11]。再如《后汉书》中记载:“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12],《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安帝)元初元年夏,郡国五蝗”[13]。诸如此类的记载,在汉代的史籍当中屡见不鲜②,不能准确统计蝗灾发生地点的次数也达19次,因此也导致对东汉蝗灾灾区的划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只能在宏观上对蝗灾灾区进行划分。根据现有史料来看,东汉蝗灾灾区分布范围很广,从东到西,最东边在青州,最西边到达陇西,最北端大概在今宁夏一带,最南端明确记载为豫州③。
综上,东汉196年中,共发生蝗灾38次,明确记载发生地点17次,未明确记载发生地点19次。东汉蝗灾灾区四至为,由东往西为青州到陇西,即今山东半岛中部到甘肃;由北往南为安定到豫州,即今宁夏中部一带到淮河流域。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为蝗灾频发区,即黄淮海平原。
东汉蝗灾的发生,在时间上也有其特点。根据所掌握的史料,笔者对东汉蝗灾发生的时间进行统计。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只统计东汉史籍中明确记录发生时间的蝗灾,未明确记录发生时间的蝗灾则不再讨论范围之内。
表1 东汉蝗灾年内各季节发生概率
由表1可知,东汉明确记载发生时间的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分别为24次和9次,其中以夏季发生的蝗灾居多,春季和冬季各有一次,可见,东汉冬、春两季发生蝗灾的概率较低。
除此之外,东汉的蝗灾具有群发性特点。根据统计,东汉连续两年出现蝗灾的年份有:建武五年(29)至建武六年(30);建武三十一年(55)至中元元年(56);永元八年(96)至永元九年(97);永兴元年(153)至永兴二年(154);永寿三年(157)至延熹元年(158);熹平六年(177)至光和元年(178);连续三年出现蝗灾的年份有:初平三年(192)至兴平元年(194);其中安帝朝从永初三年(109)至元初二年(116),连续8年有蝗灾发生的记录,安帝从永初元年(107)至延光四年(125)在位共19年,蝗灾发生年占到安帝朝的42.1%,可以说安帝朝前半段几乎每年都有蝗灾发生。
从上文统计可知,东汉蝗灾发生较为频繁,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尤其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地区。蝗灾年内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且夏季发生次数最多。需要注意的是,黄淮海平原蝗灾频发不止发生在东汉,历史上各时期,黄淮海平原都属于蝗灾频发区。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章义和先生对各历史时期的蝗灾灾区进行过统计分析,认为尽管各阶段蝗灾发生的具体位置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处于黄淮海平原地区[14]。阎守诚先生认为,唐代蝗灾多发于北方地区,即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等省,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较少,主要位于今安徽和江苏北部[15]。施和金对中国历史各时期蝗灾的分布进行过总结,基本上在历史各时期黄淮海平原均属蝗灾多发区[16]。马世骏先生对东亚飞蝗蝗区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黄淮海平原为蝗灾多发区[17]。因何东汉时期频繁发生蝗灾?而蝗灾为何又主要集于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笔者试图通过对蝗灾频发地区和发生时间的特点,结合蝗灾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东汉蝗灾发生较为频繁,这与东汉时期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蝗虫生长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需要较高的温度,东汉时期,气候仍然较为温暖是蝗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前提。竺可桢先生认为东汉是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由暖转寒的转折点,但这一时期气候仍然比较温暖,他以张衡《南都赋》中“穰橙邓橘”的句子,认为该时期河南南部桔和柑的生长仍然十分普遍,从而证明东汉时期气候虽然开始转寒,但仍然比较温暖。[18]王子今在竺可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通过汉安帝时羌人起义仍然以竹竿木枝作为武器,认为当时陇山一带竹子仍然较为普遍[19]。这与竺可桢的观点基本一致。竺可桢还通过国都洛阳晚春降雪,王子今通过东汉时期农作物种植时间较西汉推迟,以及东汉时霜雪灾害发生次数的增多等论证东汉时气候开始转寒。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东汉时期蝗灾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且集中在夏季,而冬、春两季蝗灾发生的情况很少。
蝗灾的发生同时与水、旱灾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20],可见古人早了解晓旱灾与蝗灾之间的紧密联系。东汉史籍中,旱、蝗相连的记录有:建武五年(29)“夏四月,旱、蝗”。和帝永元四年(92),“是夏,旱,蝗”。和帝永元四年(92),“郡国秋稼为旱、蝗所伤”。和帝永元九年(97),“六月,蝗、旱”。安帝永初三年(109),“时连旱蝗饥荒”。安帝元初元年(114),“京师及郡国五旱、蝗”。顺帝永建五年(130),“夏四月,京师旱…京师及郡国十二蝗。”灵帝熹平六年(177),“夏四月,大旱,七州蝗。鲜卑寇三边”。献帝初平三年(192),“是时,蝗虫起,岁旱无谷”。献帝兴平元年(194),“是时,岁旱、虫蝗,少谷”。《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也有一次旱蝗记载,“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由统计可知,东汉共发生蝗灾38次,旱蝗相连的灾害便有11次之多。可见旱灾和蝗灾并发的概率较高,官德祥认为旱灾与蝗灾并发不是定律[21],但仍然不能否认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
蝗灾除了和旱灾紧密相连,和水灾也有联系。东汉史籍中也有有关水灾与蝗灾共同发生的记录:桓帝永兴二年(154),“六月,彭城泗水增长逆流。诏司禄校尉、部刺史曰:“蝗灾为害,水变仍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京师蝗。东海朐山崩”。桓帝永兴元年(158),“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后汉书·朱晖附孙穆传》中也有一次水、蝗灾害的记载,“顷者,官人俱匮,加以水虫为害。水灾及蝗虫也”。可见水灾和蝗灾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目前学者在讨论水灾与蝗灾之间的关联性主要运用的还是马世骏的观点,马氏认为,蝗区的产生除了服从于中等地形及一定流域面积的气候因素,蝗区的水文条件对其也有影响,地上水间隔若干时间漫水以及地下水的下降,都会影响蝗区的形成。[22]而黄淮海平原属于河流冲击平原,土壤主要为冲积壤土和细砂土,水灾后水不易积存,但又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利于蝗虫的生长。
东汉蝗灾集中于黄淮海平原,主要由于黄淮海平原的地形利于蝗虫的生长与迁飞。蝗虫具有迁飞的习性,黄淮海平原即黄河中下游、淮河、海河等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少山地阻挡,利于蝗虫迁飞,使得蝗灾发生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同时,黄淮海平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的地区,种植的作物以小麦为主,河滩又适合芦苇等植物生长,这些都是蝗虫喜爱的植物,这些也为蝗虫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除此之外,黄淮海平原冬、春降水少,夏、秋两季降水量大但是蒸发快的特点,也导致了蝗虫可以完成生长与繁殖,使得蝗虫在夏、秋两季爆发。
综上所述,东汉蝗灾尤其是东汉黄淮海平原蝗灾频发主要受到当时气候、地形、水文及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当然蝗灾的形成,肯定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黄河中下游种植小麦,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影响。高俊、王刚认为正是由于西汉以来人们生态观念的变化,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水患、旱灾、蝗灾等灾害发生,且灾害具有群发性特点,[23]也可以为本文提供支持。
东汉时期蝗灾频发,危害范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且具有群发性的特点。文章通过对汉代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发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考察,得出以下的结论:
该时期蝗灾主要发生区域集中在黄淮海平原,蝗灾多发生在夏、秋两季,且夏季发生次数较多。这与当时的气候条件、地形因素、蝗虫迁飞习性以及蝗灾水、旱灾害等其他灾害之间具有关联性等有关。而且,东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史籍记载也偏重北方及京师地区。但汉以后直到近代,黄淮海平原依然是蝗灾频发的区域,再加上中国飞蝗主要为东亚飞蝗,其发生时间仍然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可见,中国蝗灾多发区域在历史时期变化较小,黄淮海平原依然是防灾的重要区域。
注释:
①数据来源,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两宋蝗灾平均为3.5年一次,元代平均1.6年一次,明代和清代均为2.8年一次。通过统计数据可见,中国古代蝗灾发生频率基本呈现出越来越快的态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朝代越靠后,所能搜集到的史料也越丰富,因此,也会影响到统计数据。
②有的学者认为出现此种情况是东汉制度上存在的问题造成的。刘春雨:《东汉自然灾害灾区的认定》,《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③《后汉书·五行志》载,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连旱蝗饥荒,人民丧其大半”。《东观汉记》卷3《恭宗孝安皇帝》载,“安帝永初四年(110年),“司隶、豫、兖、徐、青、冀六州蝗”。
[1]《吕氏春秋·孟夏纪》
[2]《礼记·月令》
[3]《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4]《史记》·10《孝文帝纪》
[5]《史记》卷12《孝武帝本纪》
[6]《后汉书》卷8《西羌列传》
[7]《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
[8]《后汉书》卷105《五行志》
[9]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91-9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10]《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
[11]《东观汉记》卷3《恭宗孝安皇帝》
[12]《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
[13]《后汉书·五行志》
[14]章义和.中国蝗灾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101-113.
[15]阎守诚.唐代的蝗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2).
[16]施和金.论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其社会影响[M].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3月第2期:148-154.
[17]马世骏.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J].科学出版社,1965年9月第一版.
[18]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M].中国科学,1973(2).
[19]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J].历史研究,1995(2).
[20]徐光启:《农政全书》.
[21]官德祥.两汉时期蝗灾述论[J].中国农史,2001年第20卷第3期.
[22]马世骏.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M].科学出版社,1965年9月第一版:22-30.
[23]高俊,王刚.汉代灾荒的自然生态考察[J].史林,2009(6).
K234.2
A
1007-9106(2016)09-0122-04
崔彦华(1977—),女,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贾碧真(1990—
),女,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