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晖 苏兴田 王麒麟 马冬梅 雍世仁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体育组织研究动态与反思
程晖苏兴田王麒麟马冬梅雍世仁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天水741000)
从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从管理体制特征、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和转型社会的关系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学术梳理并分析,探究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所在,同时对该研究进行了预期成果的论述。
城镇化社会体育组织基本公共服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全民、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同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能够转为市民”。[2]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组织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载体,能够参与并促进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和优势,在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和构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己成为社会的共识,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甘肃省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较为落后,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再有体制的欠缺与不完善等原因,社会体育组织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探寻一条适合甘肃省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是现阶段体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学界,研究社会体育组织的著作非常丰富,但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角度研究社会体育组织,尤其是研究甘肃省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的路径、策略的著作很少。就思路而言,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管理体制特征。在海外,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同,其各自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目前主要有三种管理体制模式。一是,体育社团主导型模式(德国)。二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体育组织自主运行模式,日本的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体制属于此类模式,在大众体育发展中国家负有主要责任,同时具体体育服务交由社会体育组织承办。日本社会体育组织体制对目前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培育和发展有着一定借鉴意义,特别是政府职能定位明确,在体育公共服务中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在对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中依法行使,同时又保障社会体育组织独立运作。三是,体育社团自治模式(美国)。我国学者史康成(2013)认为,全国性体育社团从“同构”到“脱钩”的改革已经提上日程,建议体育总局应采取“总体设计、分类指导、梯次推进、配套改革”的原则,积极、稳妥地逐步深化全国性体育社团的改革。[3]何强(2014)认为,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关键点在于转变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在科学理解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明确界定政府在发展中的责任主体角色,实行责任主体与实施主体分离[4]。这些成果均为我们研究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提供了思路。
第二,运行机制方面。德、英、日等国家,尽管社会体育组织自身经营和管理能力比较强,但政府对社会体育组织还是给予补贴和资助,特别是日本做法对当前新型城镇化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对承接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体育组织资助方式更具借鉴意义。国外社会体育发达国家,由于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在大众体育职能分工明确,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各类组织之间已经形成良好协助机制,同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法制制度完善,对社会体育组织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监督机制。如德国对社会体育组织监督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专门组织机构对社会体育组织的监督;二是新闻舆论监督;三是公众监督,值得本项目借鉴。国内学者刘青(2003)认为社会体育组织已成为我国群众体育开展的主要载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体育组织,尤其是自发的民间社会体育组织在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大多数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组织保障[5]。朱越彤(2003)认为,基层体育民间组织是指城市区级以下和农村县级以下体育民间组织,主要有街道社区组织、体育社团组织、基层单位、小团体体育民间组织等[6]。黄亚玲(2014)提出,自发性健身活动站点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丰富、完善和补充,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这些研究为我们对社会体育组织进行归类提供了参考,可以从比较的角度选取较为合适的分类方式以准确凸显社会体育组织的内涵。
第三,社会组织和转型社会关系方面的研究。维斯博德(Weisbrod,1998)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组织存在的原因,并认为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在满足个人物品的需求(包括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萨拉蒙(Salamon,2008)的第三方治理理论界定政府与社会组织是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模式把政府筹资的优势与私人非营利部门提供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使政府广泛依赖私人非营利部门实现公共目标。马志和(2003)认为,政府应采取措施,大力培植非营利体育组织,为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形成财政与市场双向驱动,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体育的新局而。刘东峰、杨蕾(2005)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产品的需求以及政府社会转型期间提供体育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职能“失灵”是非政府体育组织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李建国(1999)认为,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行政管理体制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化导致基层体育组织作用突出。任海(2013)认为,体育的社会参与性有助于突破阻碍“乡—城移民”融入的社会屏障;体育的社会互动性,为不同社会背景人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余智(2014)认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可以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弥补[8]。可以看出,研究者在考察社会体育组织时,主要着眼于社会体育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和社区的关系及组织之间的关系,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第四,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公共管理社会化”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关注。国外学者研究更倾向于从具体的某个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索,且研究多建立在实证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如James Skinner等从英国、北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实例出发,探讨怎样在体育发展相对弱势的社区引入社会资本,以此更好推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我国学者陈甫军(2000)认为,政府在城市公共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生成、催化与提升市场力量,重点是调整政策体制和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陈庆云(2002)认为,公共管理社会化不能简单等同于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政府“放权”的过程,更是政府“还权”的过程。胡仙芝(2004)指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行政职能改革的同时,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已成为了不可忽缺的一个主体。刘明生(2012)认为,按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体服务功能,社会体育组织应分类承接;建立面向居民基层体育服务需求的三级服务网络,强化社会体育组织专业化能力建设,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郭修金(2014)提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应加强顶层设计,合理界定购买服务范围,不断完善决策评价机制,切实提升承接服务能力,积极培育体育“草根组织”[9]。上述学者研究来看,加强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对城镇公共体育服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学者杨桦、陈融、张伟、陈泽斌、胡卫东、刘志昌、孙立平、张焕金、杨贵华、郑文海、王乃英、高飞翔等学者从社会体育组织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运行机制、发展对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体育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值得借鉴。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尽管不同地域的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特征不一,但普遍存在的问题较为相似,社会力量在组织组建中发挥的作用比较薄弱、权责不明、组织内部管理无力、组织发展不平衡、体育资源利用率较低、活动经费缺乏等等。也有不少学者关注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借鉴先进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经验来提高我国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水平,研究逐渐增多,但主要集中的现状和问题层面,有的偏向于城市社会体育组织的研究,对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的孵化与培育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到。社会体育组织作为体育公共服务有效载体,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如何孵化与培育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成果较少;对如何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作用研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可操作性不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尽管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有着自身规律,但必须与体育公共服务相联系,应找准组织发展的对接点。
有鉴于此,我们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的孵化与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国外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达城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管理职能转变的一些先进理论和经验,为我们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北地区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的孵化、培育、运行机制以及发展策略指明了方向。
其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社会体育组织的孵化与培育提供了舞台,以西北地区城镇为切入点,探讨政府、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全民、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
最后,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目标以及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社会体育组织的孵化与培育,是推进西北地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便捷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揭示城镇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良性互动,缓解居民多元化健身需求和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矛盾,探索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而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研究的理性反思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进程中为什么要发展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具有那些重要特征?政府职能转移转给哪类组织、如何转以及转移后如何监督评价?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模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目前学术界有关新型城镇进程中社会体育组织研究广度、深度比较欠缺。因此,加强社会体育组织研究,对构建完善西北地区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应从理论的角度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进程中西北地区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相关理论架构,从实践的角度调查验证困绕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的主要瓶颈,探索城镇社会体育组织选择合适孵化与培育路径、策略及模式。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旨在把握甘肃省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方向,为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构建其发展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具体研究框架如图下图所示。
本项目共分4个部分。本项目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进程中甘肃省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模式研究,力争从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角度,探讨在体制、制度、资源、机制等方面促进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并承接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同时有利社会体育组织分类发展。
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进程中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的理论架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给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政府职能转变给城镇社会体育组织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应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组织功能由一般到专门化;管理理念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织织结构由同质向异质转变。
二是甘肃省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典型特征。甘肃省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相对落后,社会体育组织主体性缺失;能力偏弱,发展动力不足;经费短缺,筹集渠道单一等。
三是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的路径选择与发展策略。在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服务的双重背景下,由于政府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扶持、资源保障、评价监督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了目前社会体育组织在承接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方面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等现状,因此,充分拓展政府购买范围,提高体育社会组织公信力,规范政府购买程序等,是解决目前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范围、程序、运行机制等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其一,政府应该加大对承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体内容的核心类组织培育和扶持力度,确保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承接;其二,政府应对核心类(优先发展急需)组织实施承接具体服务的资金、人才培训、信息平台等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这样既可以促进构建惠及城镇广大群众的多元体育公共需求,又能促进体育行政部门职能转移进程,同时加速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分类发展的步伐。
四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与公共服务双重背景下甘肃省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模式构建。在公共服务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要围绕以参与公共服务为组织发展主要动力。其一,组织发展思路要与体育公共服务对接,组织功能要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功能对接,组织功能结构体系要保证其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各类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二,创新城镇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强化城镇社会体育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和专业化发展、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等,才能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公共体育服务为视角,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甘肃省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孵化和培育的运行机制、参与并承接政府转移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最终形成甘肃省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社会体育组织新的研究领域。为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推进以及城镇社会体育组织专业化发展和缓解居民多元化健身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矛盾等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作为一项基础研究,建立政府引导下的西北地区城镇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的发展模式,构建惠及全体居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健康发展。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立分类承接、分层实施的社会体育组织孵化与培育发展模式,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将产生良好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1]王名等著.民间组织通论[M].时事出版社.2004.
[2]王名等著.中国社团改革[M].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4]王锋.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1).
[5]李建国.论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点和组织管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8).
[6]李建国.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的理论框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7]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
[8]王建芹.我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及立法思路探讨[J].行政法学研究,2005(3).
[9]李建国等.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J].体育科学,1999(4).
[10]刘明生,李建国.城市社会体育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5).
[11]刘青.新时期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角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12]郑文海等.西北地区乡镇社会体育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6(3).
[13]杨贵军.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组织体系改革的思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
[14]王乃英,王洪恩.论政府体育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职责划分依据与建构[J].体育科学,2006(1).
[15]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16]WilliamB.Werther,Jr.and Evan M.Bernan.Third Sector Management[M].George town University Press,2001:3.
[17]Uvin,Peter.1995.Scaling up the grass roots&scaling down the summit.Third world Quarterly,Vol16,No.3.
G812.0
A
1007-9106(2016)09-0058-04
*本文为2015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多元化健身服务体系背景下甘肃省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YB078)的阶段性成果。
程晖(1976—),男,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