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2016-04-12 01:34徐国松
社科纵横 2016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课堂教学教育

徐国松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徐国松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新一轮教学改革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教学实践的深度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逐步呈现出来,其中课堂教学模式建设问题倍受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建设需要按照有关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样态、教学程序、师生关系、教学监督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全方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对教学观念与教学规律的反映。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相关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观念

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强调知识传授、逻辑推演和体系建构,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健全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这种教育价值观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有人将其概括为“重负低效、物式灌输、教师主宰、主体缺失、智能脱节、发展畸形”[1],可谓入木三分。为摆脱应试教育价值观的束缚,现代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挥,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高度重视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学观支配下,教学就是“讲课”,就是由教师通过单向的信息传递,把知识“教”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简约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只会背诵“标准答案”,不会活用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鲜明个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营造环境。

传统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就是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者,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单纯地通过外部刺激而接受信息的过程,忽视了学习过程的生成性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需要学生自己参与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操作,需要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而完成知识建构。

传统课程观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技能传授为重点,远离社会和学生,学科界限相对独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课程是刚性的,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按照权威部门制定的权威大纲、权威专家主编的统一教材对学生进行一般的理论教育和政策宣传的过程。为此,现代提出回归教育本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把课程看作学生经验的过程,即被学生经历、体验、思考、想象、感悟、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强调课程是弹性的;主张由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为主的课程,转变为包括其它各种媒体类型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和反馈、课程体系的调整以及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等方面在内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当成知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否定了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之上的基本事实。新的教师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特性是以人育人,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在于教师能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培养和塑造学生,教师能够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研究,与学生互动、对话,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表达和体验、感悟和创新。

应试教育模式下,运用统一标准化的教育教学资源、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统一的考评模式与标准,把学生当成全才、通才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被视为成批次的“合格”产品,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忽视了培养对象的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条件下,强调“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差异性教育的统一,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的过程,忽视了知识形成中的中介性、生成性、体验性和建构性。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不再是外在地强加上去的、固定不变的,而是被看作个人主动建构、不断变化的,强调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构建性、体验性;强调每个学生在接受、理解、体验和构建知识的个体差异性,即强调知识的个性。

总之,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反对“完人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把个性化、差异性教育与“通识教育”统一起来;坚持“以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观,“传授”与“发展”相统一、“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统一、“教”与“学”相统一、“权威性”与“平等性”相统一、“模式化”与“个性化”相统一;提倡现实主体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即本真性主客体关系,主张课堂教学中,在教师主导下,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师生都是可能主体和现实主体、潜在主体和显在主体的辩证统一,学生对教师的权威“延缓不信任”,“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是共有的、对话性的”[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者、辅导者,学生是协商合作的对象,师生间构成了反思性的特殊关系。

二、课堂教学的实现目标

1.授以新知,开启心智。从某种角度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课堂学习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机统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关注对象世界呈现出的各类知识,学生掌握了各类知识后,只是用来复习应对考试,对于这些知识中的种种丰富意义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至于利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拓展新知识,利用所学新旧知识进一步抚慰青年学生精神秘处的深度创伤、引燃他们对新知渴求的心灵之火、激起他们善待生命的精神情怀、培育他们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意识、高扬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显得欠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因势利导,培养能力。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只重视概念、范畴和原理的讲解,学生上课所要完成的硬性任务是仔细听、不停地写,教师觉得课时不够,学生盼着早点下课,一节课下来,教师讲课意犹未尽,学生感觉头脑昏昏,手腕发痛。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讲课,学生为了考试,结果是课堂教学效果差,在学生那里是知能脱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体验、操作教育教学资源,培养起相应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境遇,因势利导,善于把基本概念和原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教化引导,健全人格。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更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自觉克服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的弊端,通过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化,努力在教育和培养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内的智力因素的同时,重视青年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开发和培育其智商、情商、心商、交际商、适应商,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新的复合型人才。

三、课堂教学的组材选材

1.把政治性与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有机统一起来。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不良现象。一种现象是,把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撂在脑后,或大谈特谈学科前沿,或向学生兜售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对于广大非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理论接受能力不强,面对貌似真理化身的尊师的侃侃而谈,早已堕入云山雾罩之中,晕哉乎哉了。这就把生动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专场独白,形成学术话语权。这种现象显然是离开课程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片面强调其科学性、学术性的结果。另一种现象是,把课程丰富的内容作简单化地处理,离开科学性、学术性,空泛地进行政治说教,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简约为当下空洞的时政宣教,科学精神符号化,人文精神模式化,理想信念口号化。于是,美好的憧憬远逝了,逻辑的魅力消失了,理论的意义隐去了。这样,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同于干瘪、乏味的教堂布道,形成时政话语权。

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要有效地进行党的理论与政策教育,除辅之以必要的实践环节外,主要的还是要采用说理的方式,而要进一步增强说理的效果,就有必要联系青年学生所关注的一系列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当然,课堂教学既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也不是学术和科研成果的专场独白,而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学术性、科学性为依托,以艺术性、具象性为中介,把逻辑性和现实性有机统一在现实问题的透析中,实现师生之间反思性的深层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明治时代(1868-1912)作为日本近代化国家形成的开端,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为确立天皇制意识形态而施加于民的儒家思想,受到西方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作家们以其特有的细腻敏感的笔触,将亲身体验或感知的种种矛盾、复杂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使得明治中后期的文学呈现出绚烂多元的现代特征。中日学界的明治文学研究一直在持续,表现出一一对应关系的同时,也呈现了一定的本国特色。

2.把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教科书内容、教材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坛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本话语权,集中表现为教科书崇拜和多媒体课件崇拜。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自觉组织教学内容,把教材等同于教科书,以教科书的内容为教学内容,以教科书的体系为教学体系,置论坛和讲坛内容于不顾,不但教学没有针对性,而且还滋生了对所谓优秀教材的高度依赖性,甚至把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归咎于教科书的不理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迅速发展,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评优活动也很快形成潮流,似乎使用了多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夜之间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对于推动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也并不反对有关部门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推出优秀教科书和多媒体课件。

实际上,无论是教科书崇拜还是多媒体课件崇拜,都折射出部分教师的权威崇拜心理和着力于文本诠释的传统演绎教学思路。教科书崇拜和多媒体课件崇拜的背后是对权威观点、权威机构、权威个人的崇拜。这里,我们不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恩格斯语),也不怀疑理论权威的存在对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意义,反对的是权威崇拜心理、丰富个性的丧失以及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至于对多媒体课件的崇拜,在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教学模式支配下,更是把上述不良心态和做法推向极致,由“人灌”到“机灌”,对本应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与这种权威崇拜相呼应,课堂教学中文本诠释之风愈演愈烈,或者是对“教学目的与计划”的诠释,或者是对教学大纲的诠释,都集中体现为对教科书的诠释,教学中传统演绎之风盛行,现代归纳创新不足,画地为牢、固步自封有余,锐意进取、深化改革不足。

所以,只有把教科书和多媒体课件纳入到教材体系之中,把以教科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材料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兼顾论坛和讲坛内容,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才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否则,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会更普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会更乏味。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样态

1.专题式教学。教学专题的选题和设计,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紧紧围绕学生所关注的理论和现实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联系学生实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序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为例,在尊重教课书体系的基础上,联系论坛和讲坛相关内容,可以考虑设置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生产论、剩余价值实现论、剩余价值分割论、垄断资本论、国际经济关系论以及社会主义论等若干专题,形成教学体系。

2.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在尽量考虑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进行点穴式教学。教学中牢固确立“问题意识”,为切实解决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努力组织好问题的布置、讨论和总结等相关教学环节。比如在关于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教学组织中,教师首先围绕课后相关思考题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初步了解和熟悉相关内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扣住单个资本如何顺利地、最大化地组织资本运营以实现剩余价值这一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在上述问题下,可以提出如何提高单个资本周转的速度作为第二层次的问题,进而提出如何加速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作为第三层次的问题等。这样,在问题的层层设置与解答中,使学生逐渐确立起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3.研讨式教学。教学中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注意说“理”教育;坚持素质养成教育,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所设置问题的对话和协商;注重培养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劳动价值论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可以围绕商品和货币的现代形态问题,价值规律的存在条件及表现形式问题,物化劳动、科技劳动、经营管理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问题等,进行研讨。讨论中,教师可以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和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方法,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有关劳动价值论的争鸣情况加以介绍,对歪曲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代表性观点予以剖析,以凸显马克思劳动论的当代性。

4.体验式教学。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置情景,鼓励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课中操作文本、课后总结体会,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譬如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广泛搜集有关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历史资料;课堂上,教师在系统介绍有关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可以截取有关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影片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想与体会写出来。这样,学生可以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了解与体会马克思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艰辛及其本人伟大的人格魅力,为系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营造必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五、课堂教学的活动程序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活动程序一般由复习提问、课堂讲授、回顾总结三阶段构成,这里教师是唯一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本真主体论、现实主体论,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以问题为线索、以教学资源的操作为依托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活动程序。

第一,导入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先由上次课或上一学习单元所共同协商解决的旧问题引出本次课要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该问题已在上次课结束前由师生共同设计出来);然后,由学生分组介绍课下准备情况。

第二,研讨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点穴式集中研讨。

第三,总结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在思考总结本次课或本单元所研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撰写出学习体会。

第四,设计问题。在学生总结本次课或本单元所学的基础上,由教师主导,在学生积极参与下,共同设计下次课或下一学习单元所要解答的新问题,让学生课下认真准备。

六、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集中体现为“一(师)导一(师)演,两极对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本质上受知性思维方式的支配,它崇尚实证主义的知识观、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传递中心”的课程观、“以教为主”的教学观。课堂教学实践中,或者把传统哲学所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移植到教学中,以教师为唯一主体,视学生为盲童,教师“霸课”,学生盲从,学生客体缺失,造成教师主体虚位;或者把唯物史观中所主张的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移植到教学中,视学生为神童,坚持师生双主体论,教师“放羊”,学生盲动,学生作为本真主体(相对客体)缺失,造成教师主体虚位。在这两种师生关系模式中,师生双方都被淡出教学会话情景,形成事实上的虚假性主客体关系。显然,在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中,受教育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为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提出了“一(师)导多(师生)演,全员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导”,就是指编导,“演”则是指演绎、演练,均指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一出戏的编剧,要编出好的剧本,对参与教学的各种文本(含超文本)、非文本材料进行整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合目的的素材。同时,也要做好导演,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探求真知。而课堂教学的演绎和演练过程,即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对教学文本的理解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深层对话与交流,形成共识,真正达到“全员互动”的效果。

七、课堂教学的管理

1.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学校聘请富有教学经验且德高望重的专家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督导,随时进课堂听课,同时对教案、讲稿、教学进度、作业批阅等相关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督促检查,并建设相应的档案,进行规范管理。

2.建立评教评学制度。由担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单位具体负责,在进行期中教学检查的过程中,以座谈会的形式,先由教师结合授课情况,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评学,以积极推进学风建设;之后,在师生沟通、对话的基础上,由学生结合教师的授课情况给教学打分,以有效促进教风建设。

3.建立教考分离制度。为有效约束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考风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的监管下,由教研室负责组织,通过集体备课形式,按照教学大纲,统一设计教学专题,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基本内容;对于考试试卷,在授课教师分头出题的基础上,由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统一审定。在成绩评定方面,可以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评分比例,也可以采用学分制,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置和有效操作。

[1]辜胜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育,2003(10).

[2][美]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G641

A

1007-9106(2016)09-0170-05

徐国松,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课堂教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