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凡�オ�
摘要:人类存在于世界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有限性,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的有限性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存境界,我们能够以一种角度来认识自己和世界。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的有限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存在,认识及实践的有限性。通过对人的有限性了解,我们认识到有限性对于社会活动及其他的活动具有重大意义。有限性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正确认识人的有限性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人类具有有限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无限性。人类的无限性即是哲学的无限性。人类是世界上的一员,是有限存在于世界。人作为一个主体对社会有所作为。但是人是具有思想的,人类的思维是无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具有无限性。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一直贯穿于哲学领域之中,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有限性;无限性;哲学基本问题
1.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哲学史有一个很明显却又模糊不清的问题,那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哲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哲学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态,根本原因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的认识与反思。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引起了对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的思考。
第一,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属于有限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特殊历史阶段,也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就属于自然界这张网上的纽节。人类的活动也属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形式。从整个宇宙来说,人是非常渺小的,人的存在也是十分短暂的。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自身的有限性。原始人类就开始出现惧怕外界强大的力量,由于人们对这些外界事物的惧怕,出现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人们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就把人类有限性问题提高到思维存在的高度。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的事情是我们做不到的,人们认识到了自我在时间、空间、能力及水平等方面的有限性。
第二,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的动物,主要原因是人类具有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创造,进而让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体,除了人类之外的一切事物均作为客体,主体与客体相互对立。人类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把除自己以外的事物进行支配利用,把他人当做自己的工具。
总之,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主体一直在利用客体。没有考虑客体存在的意义及价值。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如主体与客体一样,其本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对待世界。
人类总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与世界对立,以自我为中心来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人类在征服改造世界享受成功的同时也遭遇着同样的失败,人类总是有做不到事情,人类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的存在。
2.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问题。矛盾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属于矛盾的基本问题。哲学与其他学科如艺术、科学不同。哲学不是单纯的描述和讨论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是从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角度来考虑。若你想真正的进入哲学,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研究哲学,那么你就应该在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个方面入手。充分的利用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来发挥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人类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和面临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哲学的世界观功能就是对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理论自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关于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地位的理性回答。
在当今21世纪,在世界格局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人类要有一种崭新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价值取向。做为人类我们应该以友好的态度善待他人和自然,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之中,与世界及自然界和谐相处。当然这种态度和取向不是否定了原来的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而是直接废除了这种关系。从根本上来看这种新的关系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唯一出路。
哲学的方法论主要是研究人放入有限性和无限性,然后根据对其的理解来指导人类的行为。当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人们尽情放纵不能遏制的时候,应该时刻的提醒自己。人是有限的,人类的所作所为都会遭到惩罚的。无论人类的成功是多么的伟大,但相对于世界或着相对于宇宙是非常渺小的。人类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对过去进行反思,对未来进行规划设想。
矛盾不是不可解决的,我们找到了矛盾,接下来就要分析矛盾,找到关键点。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的关键点就在于人本身,人不是万能的,但是人也不是没有作用的。人不是宇宙中最渺小的,但也不是最高端的。人应该在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并且合适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人的有限性以及哲学的无限性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哲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也是一直在变化的;第二,人类以及人类的活动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哲学的主题同样也是不会变的;第三,哲学的历史也就是在无尽的变化中探索永恒主题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许阳.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哲学解读[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杨寿堪.论哲学发展的两种表现形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3] 牛小侠.当代“有限性”视阈下的马克思哲学旨趣研究[D]. 辽宁大学,2010
(作者单位: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