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6-04-09 19:09王莹
新丝路(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农村地区反思

摘 要:寄宿制学校在整合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两基”攻坚瓶颈上的效果被普遍认同,但同时出现的诸如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规模过大、基础建设不齐备、师资不足、管理困难、校园生活方单调等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质量和长期发展。

关键词: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现状;问题;反思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63

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是一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大力开展“两基”工作的过程中迅速发展。然而,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益”时,一些相应而来的问题与矛盾也不容小觑。

一、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

寄宿制学校因为解决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特殊矛盾而产生,继而作为布局调整的配套工程而得以发展,两基攻坚将其推向了高潮,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又赋予了农村寄宿制学校新的使命,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寄宿制学校在我国农村地区得以迅速发展。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布局调整使得分散的农村学生日益聚集于寄宿制学校,寄宿生数量涨幅明显,寄宿制学校在数量和规模都不断增长,出现了不少九年一贯制甚至涵括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超大型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已逐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體。

2.学校生活设施不断改善

(1)校舍条件不断改善。随着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村学校投入的逐年增加,寄宿制学校也在不断进行改建和扩建,校舍条件不断改善,生均校舍面积稳步增加,水房、澡堂等生活建设与设施设备也逐渐齐备。

(2)食堂条件不断改善。寄宿制学校的食堂硬件设施不断改善,食堂的运营管理也向多样化和规范化发展,寄宿制学校逐渐将食堂管理与学生饮食营养、膳食结构相结合,以现代化的理念思考和设置食堂的功能。

3.低龄寄宿趋势明显

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等原因促使农村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迅速增加,特别是随着大量教学点、村小和小规模学校的撤并,学生上学远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小学生寄宿需求日益增强,甚至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了寄宿生。

4.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比例上升

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凸显,寄宿制学校成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优先选择,以弥补家庭监护和教育的缺失。

二、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校舍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供不应求

(1)校舍建设。在国家和当地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寄宿制学校蜂拥而起,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相较于增长迅速的学生数量,寄宿制学校的校舍建筑面积仍显不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大部分寄宿制学校的扩改建以教室为主,学生生活服务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都还严重不足或是条件不达标,住不了、住不好的问题非常突出。

(2)教学配套设施建设。虽然农村寄宿制学校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在已经建成的寄宿制学校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教学设施而轻生活配套的倾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生活设施不配套、条件不达标的问题。

2.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在进行撤点并校、集中办学的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有力整合了当地教育资源,特别是使得教师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但是仍存在着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在教学点和村小教学中形成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固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改进;其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教非所学、学非所教或者一名教师身兼数门学科的现象,降低了学科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再者,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缺少生活指导老师和心理健康老师,通常是班主任进行生活、卫生教育与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被边缘化。

3.教学和生活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学生结构的复杂化、层次的多元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难以实现基础教育的个性化和针对性要求。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寄宿,加大了对寄宿生进行管理的难度和对生活老师的需求,而教师的短缺,尤其是专业、专职的生活指导教师与心理健康老师的短缺使得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常常身兼数职,相应地增加了他们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的难度与压力。

4.学生校园生活单调

寄宿制学校通常采取封闭式管理的办法,负责学生在校时间的分配与管理,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业余时间,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分配学生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寄宿制学校为了便于对学生群体进行统一管理、防止安全事故,都尽量压缩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采取上课或自习的方式代替管理,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而业余时间被相应压缩,加上很多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不足、设施设备短缺或更新滞后,许多学生即使有业余活动时间也因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或活动工具使得校园生活显得单调乏味。

5.寄宿制学校难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虽然寄宿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为离家远等问题而造成的失学和辍学问题,尤其是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是父母的关爱、家庭的归属感和与家人的情感交流等心理情感的缺失却是寄宿制学校难以弥补的。当寄宿生遭遇生活方面的困惑时,其主要交流对象是同学或舍友,而愿意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的学生是很少的。

三、完善西北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的主体和必然选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类问题也逐渐凸显,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

当地政府要统筹安排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切实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安排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并严格按照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配套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着力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同时要加强对相应建设工作的督导检查。

2.注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方向,所以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也要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始[6]。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包括职前、职后以及学历提升等多方面,同时也要注重教学和管理等多个维度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增加非教学服务人员编制,为寄宿生配备专业的、专职的、数量合理的生活指导老师和心理健康老师,减轻教学人员工作负担。

3.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制度化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来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效益。明确规章制度、树立行为规范,使学生个人、班集体、寝室集体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4.合理分配寄宿生的在校时间

注重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帮助和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和业余生活时间,提高学生合理分配和利用自己时间的能力。同时,寄宿制学校要将学校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将业余生活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为学生开展丰富且有序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万明钢,白亮.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整合的路径反思——对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重新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28-32。

[2]董世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王莹(1987-)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助教,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方向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非学历教育、农村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寄宿制学校农村地区反思
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改善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浅析寄宿制学校内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