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重在创新

2016-04-09 19:09李付良
新丝路(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驻村精准考核

李付良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01

十八大以来,中央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战略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贯彻创新理念,以创新发展来统领扶贫工作。

一、必须创新扶贫观念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扶贫思路。

一要彻底转变扶贫工作理念,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创新有突破,打出打好扶贫开发“组合拳”。目前的扶贫攻坚战,是打硬仗,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因此,在扶贫总布局上必须摒弃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单打独斗的观念,必须放眼全局中来谋划。要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扶贫开发合力,必须突破区域束缚,加强地区间的沟通协调,加强跨区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交流合作。还应加强与省内的其他地区,实行区域合作;一市的各县区、一县的各乡镇更要紧密合作。只有通过协作、合作,才能形成整体,才能形成合力。

二要制定灵活多样又配套的政策措施。要依据“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政策,做好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全面解读和政策产业的全方位对接,打好政策“组合拳”。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在政策上实现全方位对接。

三要建立扶贫开发示范区。要因地制宜,转变扶贫开发方式,选择恰当的县、乡作为“扶贫开发特区”,进行改革试验,探索贫困区开发新路子,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扶贫开发特区”的建成,需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其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扶贫开发提供示范借鉴的经验。

二、创新扶贫体制、机制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重点抓好:

一要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中央明确提出由主要考核GDP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这是中央扶贫开发考核工作的重大创新和根本转变,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坚决落实中央精神,改进贫困县区、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核结合起来,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

二要改革驻村帮扶监督机制。省、市、县、乡四级联动驻村帮扶,对贫困村实施驻村帮扶全覆盖,但实际工作中,很多驻村帮扶人员,驻村时间较少,遇到开会或者检查才到村上。为确保每个驻村工作队员,真正驻村工作,必须加大监督力度,防止驻村帮扶走形式、走过场。

三要建立教育精准扶贫机制。在“掛包帮”、“走转访”的基础上,对贫困户子女建档立卡,建立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从小学到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实行学费全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和扶贫培训补助等扶持政策;对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可在本地县级职业学校免费享受三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学生,可在职业技术学校、农校、财校、卫校专门开设针对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的班次,让学生获得谋生的实用技术;到高等教育阶段,按奖、贷、助、勤、减、补等资助政策给予资助,真正使这些贫困子女有学上并完成学业。要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宣传发动,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斩断穷根,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三、创新扶贫方式

精准扶贫怎么干?中央指出,脱贫主要靠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途径。结合当地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因地制宜,按照产业化思路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好特色牌,实施产业扶贫。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来看,应把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作为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充分应用“互联网+”模式:发展智慧生态农业;发展智慧旅游。

二是开展智力扶贫,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无论任何时期,智力开发都是治愚良方。既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又要加大教育力度,大力在脱贫思路和技术上进行引导和培训,二者相辅相承。没有资金投入垫底,群众再有好思路,再有好技术,也无法进行建设。但如果不通过教育培训,打开群众的智慧,光是用大量资金扶持他们,也会让他们滋生懒惰思想,出现等靠要现象,没有自力更生的动力。目前未脱贫的都是非常贫困的,精准扶贫就是啃硬骨头,在抓好物质扶持、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硬扶贫”的同时,还要抓好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等打基础,利长远的“软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改变贫穷命运。智力扶贫,首先突出教育扶贫重点。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因此要制定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教育政策,实施教育精准救助。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投入。重点向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倾斜,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

三是实施差异化扶贫。精准扶贫的精髓是因贫施策。要因贫施策,就必须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不同需求,顺应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实施差异化扶持。从“挂包帮”、“走转访”工作中获取的情况来看,贫困地区的大部分贫困家庭大都存在如下突出问题。首先是劳动力现状问题。很多贫困家庭要么没有劳动力,要么劳动力弱化,文化素质低。其次,是缺发展资金。第三是没有脱贫致富的路子。实施差异化扶持,就必须重视上述问题。精准扶贫需要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既要走产业化扶贫之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切实让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并享有开发成果,使贫困户最大化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在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从而脱贫致富。农村现实的“富余劳动力”,势单力薄,只能在各类“龙头”带动下做一些辅助工作,让他们单打独斗搞开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就资金而言,从总体上看,扶贫资金的数量比较大,但平摊到每个贫困人口,全国人均扶贫资金每年300元左右,如果分散发放到每个贫困农户,对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最终脱贫,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考虑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效益的问题;从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问题上看,在弱质产业(农业)+弱势群体(贫困农户)+市场过剩的现实情况下,让贫困农户自己去“探雷、扫雷”(调整结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依然是有效的选择。

四是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在生态建设上要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农立体复合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扶持环保型、生态效益型的产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

五是实施企业挂钩包户扶贫。必要时出台措施,让各种企业积极挂钩帮扶,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在扶贫工作,企业强大的力量可以给贫困群众带去较大的扶贫效益。国家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人民对企业发展也作出了大量贡献,企业发展起来了,有经济实力,除向国家缴纳正常税收外,在发展中尽力反哺社会,捐献一部分资金,义务投入相关人力物力和技术,大力做实公益事业,挂钩包户,扶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发展,也是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也是企业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和形象提升,也是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之一。

猜你喜欢
驻村精准考核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驻村第一书记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