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神器”软件对中小学作业设计思路的影响及启示

2016-04-08 05:44周常稳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

周常稳

摘 要 当前一种被美誉为“解题神器”的手机应用软件在中小学校园悄然兴起并蹿红全国,学生通过手机把作业传到“解题神器”,只需等待数分钟就可以得到“答案”,“缓解”作业之困,“消除”课业负担过重之忧。本文以“解题神器”的产生根源为立足点进行刨根问底式分析,探寻转变中小学作业设计思路的必要性,并对作业的本质及设计原则进行重新考究,进而提出未来中小学作业设计思路转变的方向,希翼通过此举使“解题神器”失去存在条件,以此消除教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的恐慌。

关键词 解题神器 本质考究 作业设计

“学生怕什么?一怕考试二怕作业!日常难题找谁?一对一家教太贵,爸妈工作太累,解题神器XXX强势来袭!”[1]在软件商城里,输入“作业”二字搜索软件,便有一堆“解题神器”罗列其中,这些应用软件专门“瞄准”中小学学生市场,介绍中均打着帮助学生完成作业的广告标语吸引学生。此类软件瞬间蹿红全国,并呈现“万器争神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什么原因导致此类软件的诞生?怎么破解这一教育窘境?……笔者试从转变作业设计思路的视角给予应答。

一、“解题神器”产生的根源

所谓“解题神器”是指通过智能手机把作业、练习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上传到相关应用上,只需等待数分钟就可以得到“答案”的一种应用软件。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先利用图片解码技术,把照片中的题目解码成文字内容,然后在互联网上或者软件开发商的题库中搜索相关题目的答案”。[2]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存在的合理性。“解题神器”是开发商基于信息技术的进步,通过网络平台重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及时性、便捷性,进而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在线有偿服务。它的出现引起了众多教师及家长的恐慌,社会舆论呈“一边倒”的趋势视其为“洪水猛兽”。不管教师、家长及教育部门如何反对,它作为时代的产物已然存在,并为学生所用,且已风靡校园。此类软件的产生不仅仅是得力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迎合了当前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及心理需求。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定受应试教育思维残余的钳制,片面追求作业的量忽视作业的质,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二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教师、家长知识水平有限,对学生的课业辅导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多元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过分重视习题训练,唯分是从的单一评价机制依旧盛行;四是家长、教师期望值过高,目标不切实际,以分数论成败。这些影响因子与当前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解题神器”的出现,并被学生作为缓解课业负担的有效工具,进而催生学生的懒惰思维,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学生心理角度来看,中小学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或形式运算阶段,这注定了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解题神器”之所以蹿红中小学,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源于学生的好奇心,部分学生只是抱着尝试新鲜的态度,满足此时心理发展水平的需求,但由于教师、家长的严格制止,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叛逆心理;另一方面源于学生的懒惰思维,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重复性练习、偏题、难题过多,部分学生以快速完成作业为目标。这两种心理影响因子相互作用,进而使“解题神器”屡禁不止,并呈“万器争神之势”。

总之,“解题神器”之所以能够一时红遍校园,不仅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它迎合了学生的需求,其本质是学生对课业负担过重的“抗拒”,其背后却折射出我国教育价值导向和传统考评方式的痼疾。素质教育尽管实施多年,但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残余依旧浓厚,教师、家长仍唯分是从,采用单一评价方式,实行题海战术,过于强调答案对错,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及热情。因此,“解题神器”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二、中小学作业设计思路转变的必要性

通过对“解题神器”社会性分析发现:其弊大于利。具体说来,虽然“解题神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家庭为孩子上校外辅导的经济负担,但它给学生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题神器”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

它产生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背景下,这不仅是给教育者的“红色警告”,还在提醒当下教育者唯分是从的教育模式已经终结,题海战术的作业思路与当前社会需求已背道而驰。实践证明,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不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还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

2.“解题神器”本身的弊端

一方面它作为信息化的产物,毕竟不能进行独立地思考,进而不能保证答案百分之百正确,如果一旦出现错误,还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另一方面它成为获取答案的工具,无疑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惰性,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独立思考,这已引发众多专家、教师以及家长的忧虑。

3.“解题神器”弱化学生的能力

从长远来看,“解题神器”催生懒惰思维,阻碍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甚至还可能对此产生依赖,丧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沦为“神器”的奴隶。

三、对作业本质及设计原则的考究

1.对作业本质的考究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说明,自然界中无论人与动物都可以在本能的基础上,通过练习使不存在的刺激与反应实现结合成为可能。[3]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固然是科学的,但过于强调反复练习,采用题海战术显然是不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借助“有意义的练习”在学生知识、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实现人类本能的调动。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实验法研究动物心理,他先后用小鸡、猫、狗和猩猩做了大量实验,其中猫走迷笼实验最为著名。通过以上实验他得出,刺激与反应的结合应具备以下性质:首先,刺激与反应在最初建立联系的时候,经过反复练习,就可以强化刺激与反应的结合;其次,当刺激与反应不再反复练习时,反应便会逐渐减退。[3]基于此,教育研究者们得出以下启示:第一,通过反复练习实现量的变化——练习所需时间减少、正确率提高、努力程度减低;第二,通过反复练习实现质的提高——实现行为的准确性与顺畅化;第三,当练习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如果继续反复练习,能力将会趋于稳定。笔者认为以上启示忽视了客体(作业)及主体(学生)的差异性,由于练习的性质、难度以及学习者动机的不同,其练习的量没有统一科学且合理的度。因此,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单纯的机械性练习与题海战术,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也难以实现作业的目的,进而导致“解题神器”的出现。因此,要实现作业的目的必须考虑学习动机及情境,在教学活动中作业的设计应有效规避强制性作业与单纯的重复性作业,而应寻求新的练习方式,提升作业的效果。

通过对不同理论学派关于作业本质的考究,可以明晰中小学作业设计思路改革的原则及方向:多一些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练习,少一些偏题、怪题、难题,避免题海战术,并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工夫,学生就不会对“解题神器”产生依赖。

2.对作业设计原则的考究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曾说过“我思故我在”,即人不仅是思考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的行为受环境的制约,并以本能为基础,而人的行为向世界开放,并且具有决断的能力。[4]因此,人与动物的“作业”是不同的,人只有借助有效的作业,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而有效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营造积极从事作业练习的氛围。根据期望动机理论人只有在不断肯定、激励中才可以不断进步,因此在作业练习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使其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作业的成功感。

(2)作业“宜精不宜多”,避免机械重复性的作业。如果作业时间过长,就会助长学生的惰性,而作业的本质在于使学生获得思维与认知的统一。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部分课文需要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其用意就在于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获得认知性行为。

四、中小学作业设计思路转变的方向

何为教育目的?自古以来争论颇多,近年来才逐步达成共识——“育人”。显然,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唯分是从”严重偏离这一主题,其后果是教师实行填鸭式教学,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迫进行机械性的重复练习,最终沦为“考试机器”,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应寻求新型的作业形式。新型的作业形式应借鉴日本的“层级化作业模式”,它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兴趣、爱好等特点分层制定教育目标,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育人”的教育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作业设计方面应广泛采用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作业,代替传统的机械重复作业,有效规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进而使“解题神器”丧失存在的条件。

1.开放性作业

陶行知曾说:“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5]不如回归到教育的本真,在基础教育阶段,摒弃唯分数论的“精英主义”教育观,转而进行“生活教育”,让孩子对生活更加乐观,拥有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的知识,成为健康的公民,这才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因此,中小学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书本,而应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实践活动。杜威(John Dewey)曾说:“一盎丝的经验,胜过一吨的理论。不管任何理论,只有靠经验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杜威提出“做中学”,把学生置于“随意与有意识教育”、“学校与非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充分借助开放性的作业实现教育的目的。开放性作业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与答案,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还可以使“解题神器”成为无用之器。

2.自主性作业

纵观中小学作业设计发展历程,简单重复题目众多,设计的随意性大,学生逐步沦为作业的傀儡,导致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指挥,这与时代所召唤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未来的作业设计思路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笔者针对自主性作业的开展提出一些建议:(1)所出题目具有易理解性,学生能够很快理解题目的意思;(2)创造一种氛围或者场合,让学生付出一定努力后,进行原理性知识的研究;(3)作业必须是学生独立解决,杜绝他人帮忙或“解题神器”的帮助;(4)学生要对自己的答案负责,不断对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

3.探究性作业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是传播的艺术,而是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艺术。”[6]在作业设计中应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它们以旺盛的精神、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不断创新,在问题境域中沉思、领悟,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问题为主线、探究为方式、能力为立意,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中,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笔者认为探究性作业的开展应坚持以下三点。

①作业应来源于生活。作业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并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但又高于现实生活,从理论角度使学生明白为何如此。

②作业应使学生产生困惑。当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情景时,不得不进行独立的思考,但是又无法解决,进而产生“困惑”。

③作业答案应具有开放性,即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也不能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正是由于作业具有“开放性”,学生才能够独立思考作业的现实意义,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综上所述,中小学作业设计思路应转向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进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关注点真正落实到教育生活经验之中,回归作业的本真目的,而不再局限于做题的多少和对错。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可以使“解题神器”失去存在的条件,以此消除教师、家长以及教育部门的恐慌。

参考文献

[1] 王寿林.解题能手“作业帮”等软件流行老师不建议用[N].青岛早报,2014-04-26.

[2] 平影影.帮学生偷懒解题软件抢市场答非所问错漏多 记者体验发现——十道数学题“神器”仅对仨[N].法制晚报,2014-7-22(15).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钟启泉.为什么要写作业[N].中国教育报,2014-07-22(3).

[5] 黄燕娜.陶行知的“真”[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6] 郑春夫.如何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J].基础教育研究,2012(2).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
浅议初中数学的发展性作业设计与应用
中职德育课程作业的设计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