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来,开始有学者质疑双宾结构的存在。双宾结构是否真正得到了其合法地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以往学者对双宾结构的研究,认为双宾结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一种假象。
关键词:双宾结构;质疑;证伪
作者简介:王艳艳,(1991.1-)女,河北邯郸人,天津外国语大学14级硕士,研究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1、前言
根据传统句法学定位,我们将一个动词后跟两个名词短语做宾语的结构称为双宾结构,靠近动词的宾语称为间接宾语,远离动词的名词性短语被称为直接宾语。如果承认双宾结构的存在,就相当于认同了这两个宾语成分和普通的单宾成分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宾格都是由同一个动词指派。本文对这一观点持质疑的态度,认为并不存在真正的双宾语结构。对双宾结构持质疑态度的研究为数不多。赵春生(2012)在对双宾结构生成问题的研究中,曾从三个方面证伪了双宾结构的虚妄。本文试图从更多方面对双宾结构进行证伪。
2、双宾结构证伪证据
赵春生(2012)曾找到了证伪双宾结构的历史证据和类型学证据,关于历史证据,他根据Visser对中古英语的观察所发现的前面带有to后面紧跟直宾的间宾的句子结构,即相当于John gave to Mary a book这样的句子结构,论证了间接宾语并非真正的动词宾语而是to后面的介词宾语,所谓的双宾语结构其实是随着历史演变介词to丢掉其语音形式而形成的结构。同时,他通过从类型学的角度,结合刘丹青(2001)对不同语言双宾结构的研究发现,得出有双宾结构的语言必有与格结构,而有与格结构的语言却不一定有双宾结构的结论。这种发现又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历史证据的可靠性。并同时证实了所谓间宾的宾格并非主动词赋予的,而是介词to赋予的,主动词只赋予了直接宾语以宾格。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下文将进行细节性的探讨。
3、双宾语证伪
如果承认双宾结构的合法地位,便默认双宾结构中两个名词短语都是被同一个动词所作用,并赋予宾格。然而事实却与其相悖。我们可以结合英语和汉语中被认为是典型的双宾结构来进行分析。
从直宾与间宾对句子构成角度分析,Hudson(1992)对直宾与间宾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是,直接宾语可以像普通宾语一样,可以从句子中提出,能跟在小品词之后,还可以进行重名词移位,并且可以控制描述谓语,而间宾却不具有这样的句法性质。这说明所谓的间宾并不具有宾语的合法身份。
从双宾结构句法关系分析,Barss & Lasnik(1986)通过对双宾结构的研究,发现了双宾结构之间所存在的六种不对称性并指出直接宾语受间接宾语的统治,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做详细介绍。如果两个名词短语都可以被主动词赋予宾格,则赋格应该与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无关,都可以像普通宾语那样直接出现在主动词之后接受主动词的赋格。而这种不对性结构的发现,恰好说明了直宾和间宾的不同句法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其中肯定存在某种隐形句法成分使间接宾语具有成分统治直接宾语的权利。
John sent Mary a book.
约翰送给玛丽一本书。
递给我盐
在上述句子中,我们理所当然地把Mary视为间宾。但这个名词成分并没有被动词“sent”或者汉语中的动词“送”所作用,因为送的对象是书,而不是“送玛丽”。再比如,“递给我盐”,被动词“递”作用的是盐,是“递盐”而不是“递我”。因此在所谓的双宾结构中,实际上被动词作用的只有直接宾语,而不包括间接宾语,只有直接宾语才具有和单宾语结构中的宾语相同的性质,间接宾语被排除在外,这就说明了间宾不具有被动词赋予的宾格。本文对上述汉语双宾结构“递给我盐”给出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我”作为“给我”的一个缀词,“给我”可以理解是一个介词短语。第二种解释为:“递给”是系列动词 “递”和“给”的一种词汇化(lexicalization),像“蹲下去”“走进”“站起来”都是这样的组合用法。而英语中,作为介词的“to”由于历史演化变为了隐性成分,最终还能和Mary构成介词短语作gave的附加语。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结合以前学者对双宾结构证伪的实证性研究,同时通过理论分析证伪了双宾结构的存在,在所谓的双宾结构中,直宾是被动词作用的对象,而间宾不是。在双宾语结构中存在一种隐形的句法成分使间宾有别于直宾和普通宾语成分。直宾和普通宾语具有相同的句法性质,而间宾不具有。因此,同一个动词无法赋予两个名词短语以宾语,承认双宾结构的存在便违背了宇宙之理——二元对立。一切事物都应符合是其所是,归其所归的宇宙之法。
参考文献:
[1]Barss and Lasnik. A note on anaphora and double objects[J]. Linguistic Inquiry, 1986(17):347-354.
[2]Hudson, R. So-called double object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J]. Language, 1992(2): 251-279.
[3]刘丹青. 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中国语文, 2001(5): 387-398.
[4]赵春生. 双宾语结构之附缀化假说[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1(4):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