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古今文坛上,总有一些伯乐,他们慧眼识珠、扶持新人、奖掖后学,是他们发现了千里马的存在,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趣谈。
欧阳修是文坛当之无愧最大的伯乐,是他发现了名扬天下的“三苏”。苏洵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在27岁前默默无闻。后来他才发愤学习,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苏洵有了底气,就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惜才若渴,迫不及待地将父子三人所做的22篇文章上呈给朝廷,这些文章刊印后,士大夫争相传阅。学者们写文章竞相仿效,一时间,掀起了一股“三苏”旋风。再后来,苏轼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大胆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主张,深得欧阳修赞赏。欧阳修公开对人说:“像苏轼这样卓越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的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
叶圣陶在文坛上有伯乐的美誉,茅盾、丁玲、巴金等被他的慧眼发现。茅盾的处女作《蚀》三部曲就是经叶圣陶热心推荐后,在当时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并建议作者将笔名“矛盾”改为“茅盾”。后来,“茅盾”成了沈雁冰固定的笔名。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也是由于受到叶圣陶的奖掖而得以问世的。1928年,当叶圣陶接到巴金从法国辗转寄回的《灭亡》书稿后,亲自撰写了新书预告:“这是一位青年的处女作,写一个蕴藏着伟大精神的少年的活动与灭亡。”叶圣陶还帮助丁玲发表了著名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并与茅盾一起热情撰文,对作品作了高度评价。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位女作家就这样被扶植了起来。
沈从文最大的伯乐是徐志摩、胡适。当年,徐志摩任《晨报副刊》主编时,在自由来稿里选中沈从文的稿件,最多时一月之中连用七篇,对于身陷困境的沈从文,这份提携和看重,来得及时紧要。沈从文前往上海发展后,正逢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听到徐志摩推荐,便将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聘请到中国公学来担任讲师,主讲大学一年级“新文学研究”和“小说习作”。接到胡适的聘书后,沈从文接连给胡适写了两封信,谈到自己不会教书,并表示,如果学生们不满意随时可以撤换。胡适对他极为重视,尽管第一堂课沈从文被“挂”在了课堂上,可是胡适并没有怪罪他。沈从文从此开始了他的新的生活,成了一位著名作家。
韩愈说,不怕没有千里马,而怕没有伯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真正的伯乐,必须有欧阳修、叶圣陶、徐志摩、胡适这样的大师风范,才能造就文学的繁荣。一个在文坛扛鼎的大人物,会为一个年轻作家的出现,高兴到甘愿为他让路。只是现实比较残酷,这样的大师很少出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