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康
摘要:挖掘“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挖掘;质疑;探究;求知
质疑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生成能力的重要方法。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疑问,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去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那么,在文本阅读中的问题生成点在那里呢?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课文的各种“空白”“情境”质疑问难,生成“补白”。教师备课前应多推敲质疑“可供孩子想象发挥”的“可生成性空白”。
一、质疑省略号,发散思维,自由想象
发散思维是探究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善于探究,以求得解决问题的多条途径。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探究精神。如《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中用了一个省略号,表明狮子形态之多。教师可抓此处进行发散。“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还省略了哪些形态?引导学生据文中“大小不异,形态各异”狮子,自由想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述狮子的形态。这样,既延伸教材,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另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末段中“‘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教师可抓信这个省略号,问学生省略了什么?就势引导学生去思考:围观的小女孩的有哪些人,他们会有怎样的言行和心态,除书中所写之外,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在了解全文中心思想、写作背景的情景下,饶有兴趣地思考,自由地想象,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场景,主动地去体会各种情感,现摘录如下:“墙角被许多人围得水泄不通。一位身着皮大衣的贵妇牵着一条小狗,停了下来。她打量了一下小女孩,眉头慢慢皱起,酸涩地甩出一名话:”可怜的小女孩,她为什么不到我家来呢?“你会接纳她吗?”一位黑衣绅士问道,“我看算了吧,谁会要这个小女孩?”“你也配当绅士?”一位穷老头接过话,“你看,她嘴上还带着微笑,他死前一定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说道这,一位警察冷酷地打散了围观的人群,又叫来了几个警察把小女孩抬走了,丢弃在荒野中......“学生自觉地体悟出在小女孩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穷人与富人的心理差异:穷人间有一种真诚的同情,而富人却是虚伪丑恶的”“不悄一顾”。这不仅让孩子主动参与了作品的二度创作,还通过“省略性空白”的填补,自然地体会到安徒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悟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黑暗与不公,人心的阴暗和人情的冷暖。
二、巧问情节(悬疑)空白,探究创新
情节空白在小学课本中俯拾皆是。学生在解读这类文章时,常常可以根据文章情节内容的发展特点,巧问情节(悬疑)空白,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生发开去,再造人物形象,创造出新的情节以填补“空白”。如《凡卡》:“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美的希望睡熟了...”引导学生想一想,小凡卡“甜美的希望”的什么?学生的答案是:“凡卡想爷爷收信后接他回乡下去.....”接着老师便紧紧围绕“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假如爷爷接凡卡回乡......”让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反事实思维,大胆超越教材,再造人物形象。续写情节,解开这个悬疑,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思考:文中的每一个省略号都包含了作者没有完成的内容?在积极探讨中深刻感受到了小凡卡的不幸,又在续写中推陈出新,既发起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又如《会摇尾巴的狼》中“狼扑向小羊......”小羊究竟怎么样了呢?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主动地去填补“情节空白”,解除作者留下的悬疑,从而训练了孩子的主动求异思维能力。
三、质疑填补时空性空白,拉近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距离
时空性空白,既: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存在,我们尚未看过,体验过的那个部分。它常给人以自由的想象。我们可以抓住时空性空白处质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中带着美好的渴望悲惨地冻死于街头墙角。教师可以巧问: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么做?请大胆地想象一下。这一下。这一问便激起学生强烈地探究表达欲。孩子们就三五人一组跨越时空的限制,联系生活实际和自我感受,畅所欲言,言无不尽。现摘录一段学生描述:“小姐姐,欢迎您的到来!饿了吧,请吃点儿吧!这是我最喜欢吃的......快来呀,用我的取暖器,暖和暖和吧!穿上吧,这是妈妈给我买的新毛衣。快来看呀!快乐的游园活动,请您参加!让我们在幸福的阳光下,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多么真诚,多么感人的语言,无不流露出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热心帮助。从中还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现实幸福生活的珍惜!通过填补“时空性空白”,接近了学生与主人公的交流的距离,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又如《月光曲》“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皮鞋匠听月光曲联想到的内容,但作者却留下了空白,没有写完联想的内容。于是教师可以配以月光曲,让学生穿越时空限制,转换角色变成皮鞋匠继续想象:他还看到什么景色?这样,让学生边听乐曲边联想和想象,然后自己续写内容“填补空白”。有利于培养质疑探究,释疑解难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性空白,质疑标新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很多课文的理解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创设语境性空白,质疑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求学生填补完美,只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能够标新立异。如讲到《梅花魂》可设计为: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天气愈冷,她愈坚忍不拔,______愈_______________,她愈__________;_____愈_____,她愈_____。梅花啊,您就象____,就象______,就象_____,看着你的神韵,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如《第一场雪》中设两处语境性空白:冬天,雪在_________?雪化了变成_________?学生见此,答案不一。有据课本内容填的,证明已理文章内容,更多的则是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冬天,雪在和大地说悄悄话;冬天,雪在到处找朋友玩;冬天,雪在忙碌地工作;雪化了变成春天;雪化了变成百花争艳;雪化了变成一首首诗,一曲曲动听的歌......看!多有创意,多有诗意的答案,或许一个伟大的诗者即将诞生!
五、疑在实践性空白,手脑互动,乐中求知
疑在实践性空白,即实践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在可变性操作中,对新的发现或突破质疑,并在实践中找到答案。在教学《琥珀》一文后,可鼓励学生自制琥珀,在制作过程中质疑多种制法。不仅可以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制法,更可以自查资料或想方设法去完成一件件具有个性化,创新性的作品。另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利用事物投影后,拿出事物(瓶子、石头、水等)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演示。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质疑:还有新的喝法吗?于是就去发现新的“喝”法。这样能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填补“实践性空白”,乐中求知!
由此不难看出:在课文的艺术“空白”处质疑问难,利于启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表达的积极性和培养思维生成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挖掘创设生成点,妙疑“空白”,培养学生主动求异,自由想象,创新表达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阅读生成的能力,提升自能阅读能力和为习作提供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