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

2016-04-04 02:18王艳妮郭福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王艳妮,郭福娥

(1.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山西长治046000;2.长治医学院社科部,山西长治046000)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

王艳妮1,郭福娥2

(1.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山西长治046000;2.长治医学院社科部,山西长治046000)

[摘要]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具有大众化、社交型和可视化等基本特征,使得大学生的学习、交流、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得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规模变大、成本变低、需求度增加、个性化程度提高等方面的挑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需注重将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以便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完成高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当今网络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到互联网+的时代,这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系列颠覆性的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依托数字、网络、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媒介,以其方便、快捷、便携等优点越来越为人们广泛认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80%的人在使用移动终端,同时使用移动终端和传统PC终端的有50%。①数据根据参与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医科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其执业的指导性研究——以山西省医学院校为例”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可见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思维和习惯的形成既延续了传统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也有新的完全不同的状态。

一、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一)大众化的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受众非常广泛,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从城市快速地向农村发展,使原来的数字鸿沟和信息鸿沟被填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6.88亿,互联网手机网民规模约为6.2亿。可以说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大众化的互联网,舆论话语权正由官方传统媒体向非官方自媒体转变[1]14。

移动互联网非常重视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感受,用户至上是网络运行模式的根基,网络供应商会千方百计用各种产品来吸引用户。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APP产品,评价其好坏一个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得到用户的青睐,能否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以便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用户联系。对于一个网络产品来说只要维持和把握了用户的关注度,就是产品的成功。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至上体验为主的特点。

(二)社交型的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在原有的PC端构建信息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即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网络极大的开放性使网络具有全球性[2]9,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从过去的一对一模式传播转变为多对多模式传播。人们更乐于用移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自我价值与认知。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呈现了它特有的特征:传播内容的大众化和娱乐性;传播时间的短期和即时;传播方式的商业化;传播风格的戏谑嘲讽性。

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已经从一元向多元化转变,由单纯使用电脑变为利用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例如今天的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平台。这些都表明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情感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更多地倾向使用在线阅读等新的信息接收方式。

(三)可视化的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多种新媒体,我们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获取任何需要的知识。与此同时,传统的媒体也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扩展他们的关注群。2014年互联网中新闻客户端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大,在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中,包括我们的主流媒体官方微博都获得了大量的粉丝。例如共产党员网拥有700万的粉丝,粉丝来自28个国家。央视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网也都拥有2000万的粉丝。这种代表主流声音的权威官网力量在互联网中不断增加,提供了真实、权威、准确、公正的信息。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德育教育的规模变大,德育工作的范围从现实走到了网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随着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课堂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特别是手机移动终端,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网络成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传递价值观的平台,这样一种开放式大规模的海量信息传入给我们高校德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日常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网络的自由化和个性化,不同价值取向的内容都会大量存在于网络中,大学生还处在思想不成熟阶段,不完全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思想上产生偏差。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传统模式是课堂教学以及现实中与学生的互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时空领域,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知识和收集信息,即时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这也给了德育教育一个更广大的空间,今天开放的网络平台,可以使德育教育的空间扩展到网络覆盖的任何区域。

(二)德育教育的成本变低,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大幅提高

传统的德育教育是一种自成一体的比较封闭的校园教育模式,但是今天随着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交流手段的多样化和网络课堂的趋于成熟,其低廉的成本和海量的信息越来越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只要有意愿,随时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你想要的信息。对于高校辅导员教师来说能够在网络上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一个及时的把握,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就更容易做到有的放矢,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三)德育教育的需求度增加,德育教育从他律转为自律

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必须在课堂上学习。学生对于网上知识的关注度来自于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强迫。这就对我们高校德育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如果德育只是空泛地讲一些大道理,不能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契合,将不能起到教育的真正效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今天的学生习惯于从网上寻找他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而每一个内容的呈现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就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这一阵地,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制定符合实际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广大学生能自主地接受。

网络上,真正被学生所关注、喜爱的一定是他们主观上感兴趣的内容。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3]10。因此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变得可移动,德育教育如何占据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从灌输变为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形成对学生课堂外学习时间的正向引导,是今天移动网络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四)德育教育的个性化程度提高,德育教育内容从一元向多元转变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大量来自同一个主题却是不同版本不同样式的信息与资讯,而且也可以接触到在通识教育领域对许多人类共同的知识和价值不同的解读和评判,每一种样本的背后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甚至今天有更多人可以直接将自己的视频文本发布到网上做一个内容的分享。有学者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他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有害的、破坏性的‘杂音’和‘噪音’”[4]15。所以在线教育的多元化、传授者的个性化和风险的可控性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已经不再只是一种价值观的内容,而是多元复杂的甚至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价值取向的观点与资讯的共同传递。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价值观的传递已经不再只是一对一,而是多对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价值取向都可能共同存在于网络之中,复杂多变、相互影响。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今天的高校德育工作正处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于我们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应对这一新形势下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

今天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占到接近一半的中国人口,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接收分享、自我表达的主要途径。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时代,学生感受思想文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从过去传统的课堂、课程转向了课外、网络,扩展到了无形空间中,学生对网络事件、网络视频以及网络红人等先入为主且印象深刻[5]56-57。如名人微博、微信中的朋友圈等,每一个人既是接受信息的受众者也是发布信息的传播者,在这里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也是情感。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也应该利用移动互联终端的优势,将有形的教育向无形的教育感染转化。因为价值观念的传播对于学生来讲不是一个简单的接与收的过程,价值观念要真正影响到学生,首先要在学生中产生共情,让学生感同身受,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其次要在学生中达成共识,让学生理解、认可教育者的观点。只有做到这两点才有可能最终和学生达成共鸣,学生才会最终认同教育者的观点。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青年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理解程度较高,每一代年轻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流行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上要加强与学生的相容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1.选择恰当的时机、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的传播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如何能把理论引入到生活中,不脱离实际,就要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首先就要从内容选择和策划上真正做到从学生需求着手,发现学生真正需要的,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设置课程或活动环节。这样才更容易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继而达到互动的效果,也才可能最终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2.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校园思想政治文化传播不只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更主要还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策划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关注热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设置教育环节,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将教育者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交流方式为学生所接受,使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生活中的标准。这需要教育者对所传递的内容进行一个很好的策划,寓教于娱乐中,用浅显的方式传达其后蕴含的核心价值观。

(二)有形管理与个人魅力的价值引领相结合

1.做好自身定位,达到有效互动

高校辅导员不论是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还是其人生导师,都是一种角色的定位,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能在工作之外提升个人魅力,让学生更认同教育者的观念,继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既有课堂教学,又有活动参与,但更主要的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主观感受,通过与朋辈之间的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来认知这个世界。大学生朋辈间的相似性有利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6]10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形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关键就在于教育者合理定位自身,不能只当学生的老师,还要是学生的朋友、长辈、有时甚至是伙伴。要让学生能够和辅导员之间进行一个有效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深化到无形之中,做到润物于无声。

2.通过沟通提升辅导员的价值引领性

每个人都有梦想,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指导性的选择,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沿着梦想健康起飞是教育工作者的心愿。在这里沟通很重要,沟通能形成共识,加深理解,不论是用什么样的载体进行沟通,对于教育者来说最终的目的应当是通过沟通形成一致的立场。这就需要在沟通的过程中,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要真正做到彼此理解。只有做到了有效的沟通,才能对学生做到有效的引导,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德育工作使命重大,责任艰巨,在移动互联这一信息互通极度发达的时代,如何能够把主流意识形态鲜活生动地通过我们的传递深化为学生自觉内省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主流意识形态扩展为群体认同的哲理,这是一个课题,也是所有德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传播特点[J].科技传播,2012,(9).

[2]赵珑.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邓奎伟. 高校德育生活化路径新探[J]. 河南教育,2012,35(12).

[4]赵志立.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形成舆论引导强势[J].信息网络安全,2007,7(10).

[5]杜永兵,许敏燕. 网络媒介在高校德育课对话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8(1).

[6]左凯旋,单亚.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大学生朋辈教育[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3)

(责任编辑杨爽)

[收稿日期]2016-04-06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依法治国背景下医学生依法行医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以山西省医学院校为例”(GH-14018)。

[作者简介]王艳妮,女,山东德州人,长治医学院分团委副书记,法律硕士;郭福娥,女,河南庆阳人,长治医学院社科部副教授,法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16)04-0104-03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