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研究

2016-04-04 02:18
关键词:微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

牛 凤 燕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研究

牛凤燕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微媒体改变着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更新着大学生的交流观念和价值取向。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三大机遇:搭建教育新平台,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其分析判断能力;同时面临三大挑战:价值观多元化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信息传播碎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表达方式缺少吸引力。针对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微媒体技术应用与传统主流媒体的资源整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者综合素质;创新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现实关照性;更新话语体系,提升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

一、微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

(一) “微媒体”

“微媒体”作为网络热词,2011年进入人们的学术视野,关于“微媒体”的界定,学界至今众说纷纭。纵观理论界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技术层面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微媒体“是指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以微博、微信等媒体为代表,利用3G、4G、无线网络技术,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99;还有学者认为,微媒体“是指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信息发布与共享的新型网络传播方式”[2]52;也有学者将微媒体视为“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并且特指由大量个体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3]193。第二,从技术层面、人的参与以及微媒体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界定。有学者主张所谓微媒体,“就是以‘个人’为主体的推广、传播媒介,包括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4]134;有学者认为微媒体“是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向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媒体,是依托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信息获取的平台,其主要表现为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电台、微社区等”[5]32。

综上所述,微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书籍、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其依托于互联网平台,是依靠移动通讯手段进行信息交流的新型传播形式。微媒体“微”在传播形式的开放、互动;“微”在传播内容的即时、便捷。微媒体具体形式主要有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小说,等等。目前以微信、微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大。

今天,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媒体进行各种娱乐、交际活动,微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不容小觑。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已进入到“微媒体时代”。

(二)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问题是学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的社会发展主体,意识形态的涵义也是不同的。对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学者们的理解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没有一种意识形态概念获得该领域理论家们的普遍认同……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家,就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6]94。

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概念,最早是19世纪初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其《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他从观念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提出了一种研究思维观念规律的学说,并称之为“意识形态”。

马克思站在反对资产阶级剥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理解意识形态,主要是从批判、否定的角度来运用这一概念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在著作中他有时直接使用“意识形态”一词,有时也用“思想”“观念”“意识”等词语来替代。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7]12。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列宁时代的社会发展主题较马克思时代有了较大变化,由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和批判转向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新建和巩固。列宁并不仅仅从批判、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意识形态,他认为意识形态作为反映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并非是剥削阶级的专利,以消灭剥削实现人类解放为己任的无产阶级,也有属于本阶级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意识形态”[8]9。列宁中立角度的“科学意识形态论”的提出,完成了对意识形态科学性的论证,深层次地发展了这一概念。

综合马克思“批判否定”角度和列宁“中立”角度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反映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体系的总和。

2.主流意识形态

关于主流意识形态概念,学界观点基本一致,主要是从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来切入。笔者认同季广茂教授关于“主流”的观点:“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对社会公众发生着强烈的影响;第二,它常常依靠政治权威维持自己的影响力。”[9]23

这一论述恰恰印证了马克思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阐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0]292而统治阶级论证其执政合法性,必然会将党和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公共利益结合起来,这又与马克思的论述相吻合。“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10]293。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结合学术理论界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由统治阶级支持推行,形成强大舆论影响力并得到民众普遍认可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总和。

二、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当代境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界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国家层面也愈加重视意识形态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和国家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命运。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媒体迅速兴起,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更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大学生是微媒体的主流使用人群之一,微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大学生主流意识认同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如何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机遇

1.微媒体承载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平台

微媒体的盛行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社会性乃至世界性的信息交流范式。这种新型的信息交流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界限,通过微媒体实现了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交流与碰撞,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恩格斯曾经指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1]731-732人类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微媒体的盛行,而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与空间。

具体到大学生,微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平台。微媒体交流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便于随时了解大学生真实诉求并及时作出反馈。在微媒体中,以微博尤其具有代表性。微博作为一种可隐匿身份的网络表达方式,具有便捷性、原创性、草根性等特点,一经出现立即受到大学生热捧,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交流感情、表达需求的网络平台,不论你置身何时何地,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立刻发布出来。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体迅速成为最广泛、最直接的传播力量,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真实想法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更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

2.微媒体强调个性化、平民化,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12]34微媒体的广泛使用和巨大影响力,使得受众的自主性、个性化进一步增强。他们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他们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微媒体的交互性、便捷性、平民化,方便受众将接收到的信息传播出去,而这种传播是受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个性进行加工后的传播,凸显了受众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具体到大学生更是如此,微信朋友圈中信息庞杂,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有选择地点击阅读、转发、评论。大学生由接收信息到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加工,再到信息再次传播,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过程。

3.海量信息的甄别挑选,提升大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最终的传播效果。在传统媒介社会,意见领袖发挥作用必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其他出版物等传统媒介,大众缺乏有效途径直接接触意见领袖,得到的信息大多是经过修饰或者涂改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而当今,通过微媒体,意见领袖传播的信息,能够直接为大众所了解,大众可以直接关注这些重要人物的相关媒体信息,了解其观点、思想、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微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网络中的一个点,都可以借助微媒体表达、传播自己的观点、理念,由此形成交互、便捷的微媒体传播网络。只要有足够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有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

面对海量信息,大学生需要不断完善价值判断标准,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其分析判断能力,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归属是一致的。借助微媒体,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标准接收、传播信息,也可以自由地参与讨论表达个人观点。2012年,湖北省三峡大学学生刘艳峰,对于公众热议的“杨达才事件”,由单纯网络关注转向网下直接行动,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公开杨达才上一年度具体工资。刘艳峰表示,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那么请用你的双手去改变,而不是用嘴巴去抱怨!刘艳峰的理性判断、责任意识以及行动力赢得了国人赞赏。正如俞可平先生所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公民,对政府行为不再是逆来顺受,或人云亦云,而开始采取一种相对独立的态度,对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做出自己独立的反应和评价。”[13]28

(二)面临的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微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也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然而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困境,价值观多元化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信息传播碎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表达方式也相对缺少吸引力。

1.价值观多元化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赖于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以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课堂教学、课下活动组织等方式来实现。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教师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一级受众,学生是第二级受众。作为第二级受众,学生信息的获得更依赖于教育者的分析、讲解和宣传。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作为“把关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对传播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和过滤。

而在微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完全开放性的,传播方便快捷形式多样,传播内容层次丰富、信息量巨大。微媒体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承载着社会的多种价值取向。既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传播,也有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消极价值取向的衍生。一些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甚或大行其道,从“小悦悦”事件、“我爸是李刚”到全国“抢盐风波”“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再到江苏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万人大逃亡,微媒体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微媒体如影随形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而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海量信息承载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2.信息传播碎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微媒体的信息传播之所以便捷、快速,主要在于其短小、简洁,易于编辑和传播,如微博字数大多限定在140字以内,广受追捧的微信朋友圈,纯文字发表不能超过700字,微媒体主要以标题、事件概况、随笔记录、情感表达为主,深层次思考和陈述受到限制。微媒体追求的是传播迅速和网络交互,由此带来的则是信息的碎片化,一些有用信息被切割分段发送或者根据发表者自身需要修饰、涂改乃至断章取义。碎片化信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表面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加之微媒体传播的碎片化,导致接收者注意力无法集中于有效信息,长此以往容易引起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具体到大学生,往往缺乏深度阅读,信息传播碎片化不利于其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深度理论思考的形成。长期局限于碎片化信息,将无法有意识地梳理整合思维,使得大学生陷于海量信息而无所适从,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目前有很多大学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成为低头族,对问题认识清醒却难以改变。比如,本来打算上网查阅资料的,结果被一则网络新闻吸引,看完新闻后,又发现朋友圈有很多更新,结果阅读、点赞、评论、转发,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去几个小时。正如这句网络流行语:我们已经越走越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微媒体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浅薄浮躁、浅尝辄止的倾向明显。

3.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表达方式缺少吸引力

就目前而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微媒体的利用还远远不够,其表达方式也缺乏吸引力、亲和力。科技进步使得微媒体成为大众认可的信息获取平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顺应形势,不断增强表达方式的吸引力、亲和力,抢占微媒体教育阵地。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依靠电视、报纸、广播、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对微媒体的使用仍有欠缺,并且微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平民化、个性化、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阅读、传播,而主流媒体的微媒体传播多生硬、刻板,降低了受众对微媒体层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关注度。同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表达,依然框囿于“灌输式”方式,高高在上的“官方脸”,不利于广大民众接受,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更是缺乏吸引力。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的漠视、怀疑、挑战日益凸显。但其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知识体系也正在建立,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使得他们难以筛选信息和选择立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信息所影响,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引导。并且,大学生的思想和接受习惯决定了其更容易被视频、图像等有趣的表达方式所吸引,因此,我们应不断改进和转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表达方式,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务求使其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改进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举措

微媒体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同时也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在理性认识微媒体时代多层次挑战的同时,我们更应着眼于微媒体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新平台和新的教育传播方式,充分利用微媒体便捷、快速、易于传播的优势,弥补传统主流媒体的不足和缺陷,不断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一)加强微媒体技术应用与传统主流媒体的资源整合

抢占微媒体阵地,发挥微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当今,微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信息和日常交往、娱乐的重要领域,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力。微媒体是一种网状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信息立体传递、交叉传递等特点,方便、快捷、个性化突出。但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把关人”可以对信息来源、传播内容、传播渠道进行把控,微媒体传播具有信息来源不可控,传播渠道不可控,信息去向不可控等特点,其产生的影响力更是无法预知。这使得教育工作者,只能想方设法提升微媒体平台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影响力,扬长避短,而不能全面控制施加影响。

然而,微媒体的使用,并不能代替传统媒体的作用发挥。只有实现传统媒体和微媒体的资源整合,才能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使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广泛传播。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整合传统媒体和微媒体资源,发挥传统媒体的宣传优势,不间断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同时利用新媒体快速、便捷、灵活的优势,拉近与青年大学生间的距离,这也是意识形态工作走向大众化与平民化的优质渠道。

(二)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者综合素质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接收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特点,这需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相应地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应对微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微媒体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必须具备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媒介素养优秀、善于与青年大学生沟通交流等素质。

政治素质强,有大局意识,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确保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方向。理论水平高,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准确的理解和解读,以此为基础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 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14]19微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优秀的媒介素养,充分了解微媒体,能够利用微媒体获取有效资源,并通过微媒体平台批判地接收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发挥微媒体平台的作用,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其独立性较强,个性化想法多,在人际交往、价值判断、思想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点,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95后”大学生特点,找准切入点,采用青年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三)创新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现实关照性

坚持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才能应对微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首先,创新教育内容,保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先进性。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贴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理论知识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才能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层次。其次,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往往高高在上,缺乏亲和力和现实关照性。“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缺乏现实的人文关怀,不能及时地和有效地回应当代民众的利益诉求,对一些社会问题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无法在民众中引起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民众的方式和方法存在缺陷,不能够与民众心理需求相吻合”[15]94。

我国主流媒体的宣传教育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过于强调“灌输”,从上到下强力推行而非自下而上自然接受。当前,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理想信念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等现象,与宣传、教育内容的教条、僵化,教育方式脱离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不无关系,因而部分大学生存在逆反心理,不乐意接受,或者站在社会对立面不断跳出来“挑毛病”。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理念都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唯有创新教育内容,改变传播方式,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

(四)更新话语体系,提升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教育表达方式往往刻板、生硬,缺乏吸引力,这大大削弱了教育效果。微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既要保持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又要抢占、巩固新的微媒体阵地,这就要求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贴近受教育者实际,在实践中体悟和更新话语体系,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生动性和号召力。首先,要具体分析教育对象的心理、行为特点,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其次,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不断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生动性。

具体到青年大学生,如果仍采取传统方式强力灌输,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有教育方式和话语体系符合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和特点,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会运用网络热词、习惯用语,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党情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教育,才能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入手,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主动接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运用真实案例教育学生,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教育者的关心和情感支持,才能有效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号召力。

[参考文献]

[1]陈培涵,俞国锋.微媒体语境下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3).

[2]宋志博.微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微服务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4,(6).

[3]折江虹.从微博与微信的异同看社交微媒体走向[J]. 新闻世界,2014,(7).

[4]王习贤. 微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科学体系的构建[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5]徐金超.“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

[6]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孙淑桥. 国内关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和使用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8]岳杰勇. 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与考察[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9]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田永静,颜吾佴.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偏差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13]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

[14]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5]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

(责任编辑杨爽)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模式变革路径研究”(15JDSZ3041)。

[作者简介]牛凤燕,女,山东青州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16)04-0098-06

猜你喜欢
微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