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英 波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古本散曲文献整理与散曲研究的深化
——以散曲家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为例
刘英波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古本散曲文献整理是一项做好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保护的重要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人们对曲集版本的了解与认识,纠正曲作选本中一些词句的谬误;有利于人们了解曲作中记录的一些历史史实与历史人物;有利于把握曲文中透露出的古代文人的某种心态与生活情趣;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某一地域文化的了解,等等。同时,古本散曲文献整理也为古本散曲文献数字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散曲研究
“古籍整理工作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基本体系,是保留中华民族永恒记忆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和造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传承者的广阔平台”①内容参见2012年4月5日柳斌杰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专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因此,做好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工作,既有利于古本散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传承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这里以明代散曲家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为例,谈谈古本散曲文献整理的价值与意义。
一、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利于人们了解曲集版本和校勘谬误
读古书要注意版本,已是大家熟知的道理。具体到古本散曲文献而言,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流传下来的古本曲集(包括选集与别集)版本相对较少,而且也相对粗糙,这一现状既增加了古本散曲文献整理的难度,也突现出做好此项工作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明代山东临朐曲家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称得上是流传下来保存较好的一个散曲别集。我们从曲集卷首作者本人撰写的序文和落款,很容易了解到该曲集刊刻于明嘉靖(丙寅)四十五年(1566),可以说是明嘉靖刻本。然而,从所见版本中的曲作内容看,其中收有不少明代嘉靖四十五年以后的作品,如小令[北双调·折桂令]《送琦孙乡试》、套数《归田自寿》等等。关于这一问题,郑骞先生早有判定:“《海浮冯先生词稿》盖冯氏后人印本。观其刻工字体,至晚在万历末年,而书中所收万历初年作品甚多,故可定为万历中叶刻本。”[1]241(曲本的具体刻印时间,至今未能确证)。谢伯阳先生在撰写的《冯惟敏全集·前言》中也承述了这一观点[2]6。由此看来,我们今天所见《海浮山堂词稿》的版本应该是万历年间的一个递刻本,如果我们仅从序文中的落款来判定它的版本,也就不够准确了。
再有,通过与汪氏(汪廷讷)环翠堂刻本坐隐先生选本校对,发现选本中对《海浮冯先生词稿》有多处妄改,郑骞先生依据《散曲丛刊》本中的校勘,列举出十例论析汪本之失,这里补上牌调与题目转录三例:
1.卷一 [正宫·端正好]《徐我亭归田》[八煞]:“又无狱囚‘干系’担惊怕。”“干系”一语,至今北方仍有之,即关系、责任之意,因恐狱囚逃逸,故常担惊怕,是作官人感慨语。汪本改“干系”为“枉系”,似是因恐枉入人罪而担惊怕,变成做贼心虚,去原意未免太远。
2.卷二[北双调·折桂令]《阅报除名》四首之二:“止不过蜗角虚名,又不是都督王侯。”语气悲愤雄直。汪本改作“只今日远离风尘,落得个高卧林丘。”语气缓解,原意全失,且与上文合读,文义亦不贯串。
3.卷二[北中吕·朝天子]二十首之二:“小则小合爻象。”谓房屋之合格局者为“合爻象”,至今北京尚有此方言,特说话时音转为“爻性”耳。汪本改为“玄情鬯”,盖不识原意也。[1]242-243
据上所述,我们可知像其他古代文学文献整理工作一样,做好古本散曲文献的整理工作可以增进大家对曲集版本的了解与认识,也可以纠正版本中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种种谬误,从而为做好古文本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利于人们对某些历史史实与历史人物的认识
通过校释古本散曲别集,我们发现个别曲家在借助散曲文本表情达意的同时,还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些当时的历史史实。由于受文体特点、作家曲学观等因素影响,相较于诗歌而言,虽然古散曲文本中记写历史史实者并不多见,但此类少量曲作的存在的确能为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提供帮助。以《海浮山堂词稿》为例,在散套《吕纯阳三界一览序》中载:“迨戊午丁巳间,有酷吏按治齐鲁,大猎民赀,以填溪壑,累岁无饜。人人自危,莫知所止。”[2]350散套《财神诉冤跋》中记:
嘉靖丁巳戊午间,有墨吏某,每按郡县,辄罗捕数百千人,囹圄充塞,重足而立,夕无卧处。计民产百金已上,必坐以法竭之。凡告人命,虽诬必以实论,有厚赂,虽实必释。由是诬告伺察之风盛兴,而倚法强发民冢者不可胜计。冢主自陈无冤,则坐以私和;县官堪报无伤,则论以枉法。有葬七十余年者,冢巅之木合抱矣,子孙乞哀于县官。县官垂涕而掘之,不敢后。某自谓山东之民易于残虐,密请于故相,独留二年,六郡之财悉归私室而后去[2]356。
又有套曲《财神诉冤》[七煞]:
铁扫帚便是扫地王,皮笊篱做了个聚宝盆,瞒天一网都捞尽。蚰蜒穴内难逃命,狼虎唇边怎脱身?狠心肠还道无滋润。头发根儿里数算,牙齿缝儿里搜寻[2]355。
又有套曲《骷髅诉冤》[九煞]:
猛听的一片声,扑鼕鼕振地喧,钢锹铁镢团团转。又不是山冲水破重迁葬,又不是吉日良辰再启攒,原来是官差一夥乔公干。霎时间黄泉晒底,白骨掀天[2]353-354。
通过稽考相关历史史料,我们获知上文所录序跋中提到的“酷吏”“墨吏”是指明代官宦段顾言,其中所记内容是他巡按山东时,不计民生疾苦,竭力搜刮民脂民膏,迫害无辜民众的残酷暴行。关于段顾言的史料留存较少,明人何出光等人编纂的《兰台法鉴录》中段顾言的小传是我们见到的对段氏介绍较为详细的史料:
段顾言:字□□(墨涂不清),顺天遵化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三十五年由祥符知县选河南道御史,三十七年巡按山东,三十九年巡按江西,四十年巡按广东,升浙江副使、参政,考察回籍[3] 卷十七。
另外,《康熙遵化县志》《顺治祥符县志》《开封县志》《山东通志》中对段顾言也有只言片语的记录[4]60,但均不能帮助我们对这个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由此,我们认为段顾言在仕途上的政绩并不卓著,或者说政绩很少,而他“危害一方”的行为应该影响了后人编纂史志时对待他的态度。值得关注的是,上文《财神诉冤跋》中所言“某自谓山东之民易于残虐,密请于故相,独留二年,六郡之财悉归私室而后去”。依据段顾言任职山东的时间与当时朝中大臣的任职情况,这里的“故相”应指严嵩(严嵩致仕时间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因冯维敏作《财神诉冤跋》的时间晚于严嵩致仕的时间,故称其“故相”。由这则材料,我们可知段顾言和严嵩曾有一定的交际,可惜因材料所限,我们没能查到记载他们具体交往的史料。不过,我们据此仍可认为之所以段顾言能在山东任上胡作非为,与严嵩在后面的支持有关。由此,我们除了直接了解到段顾言在山东残暴贪婪的行为外,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严嵩的爪牙遍布各地的势力与影响。
再有,冯惟敏的曲作《刈麦有感》四首之一:
八十岁老庄家,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三百里旱灾,二千里放开。偏俺这臥牛城,四下里忒毒害[2]166。
又《刈谷有感》二首之一:
自归来农圃优游,麦也无收,黍也无收。恰遭逢饥馑之秋,谷也不熟,菜也不熟。占花甲偏憎癸酉,看流行正到奎娄。官又忧愁,民又漂流。谁敢替百姓担当?怎禁他一例诛求![2]167
由第二首曲作中的“癸酉”一词,我们依据作者生活的时段,推知《刈麦有感》《刈谷有感》应写于万历元年(1573)。关于当时山东临朐旱情灾荒情况的报告,查《光绪临朐县志》《光绪益都县图志》《咸丰青州府志》等均未见有录,只在《明神宗实录》中有简单记载:“山东济南府旱荒,各蠲折有差,仍行令赈济。”[5]卷十七因此,冯惟敏这类曲作对当时灾情境况较为详细地记述具有一定的实录性特点,帮助我们对当时旱灾给山东民众带来的苦难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弥补了史料记载之不足。
三、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利于人们把握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怀与生活情趣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为之心仪的情景,或内心受到触动,又急于把那种感触表达出来时,恐怕最易于选择的文体莫过于古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对于古代文人来讲,似更是如此。反过来讲,我们通过整理研读古代文人留存下来的古诗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到他们内里的思想情怀与生活情趣。整理阅读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也能达到这一目的。对于冯惟敏的思想情怀,郑骞先生有论:“惟敏秉遗传,承庭训,植身立行,酷肖其父(按:冯裕性刚直,为理学名家)。其思想、学术,则纯粹儒家者流也。其性情、生活,则诗人之性情生活也。”[1]217“他(冯惟敏)的学术思想,立身治行,完全以儒家为准则,所以在他的作品里面也充满儒家气息。……他的最大特点便是以儒家的思想襟抱放在曲子里边来代替道家的气氛”[6]210-211。总体而言,郑先生之言颇为中肯。事实上,通过阅读冯惟敏的散曲作品,我们深刻感受到其中浓郁的儒家气息的同时,也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追崇隐逸的情怀。最为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发现他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人物意象是“陶渊明”。据统计,曲中直言陶渊明、渊明、陶元亮、陶潜、陶令、老陶、彭泽、紫桑处士者有14次,以五柳(五柳庄、五株柳)、东篱菊(东篱)、归去来辞、桃源代指陶渊明者有9次,提到陶渊明曾居住过的地方“栗里”1次,与谢灵运并提“陶谢”1次;另外,还有化用陶渊明一些诗文词句的情形,如小令《观雨共酌椿林堂》四首之二:“命巾车,闲游城府,谈笑有鸿儒。”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有:“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小令《阅世》四首之四:“肥遁且藏头,功名甘罢手。”陶渊明《自祭文》中有:“寿涉百龄,身慕肥遯。”之所以,冯惟敏如此追尚陶渊明的隐逸方式与生活状态,其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张秉国博士在其《论散曲家冯惟敏隐逸倾向》一文中有述[7]204,这里不赘。
再如,《海浮山堂词稿》中作品的题材方面,除叹世、隐闲、交游、咏物、农事、家训等题材类型外,其中艳情曲占了较大比重。据统计,约有86首(套),这还不包括37首(套)闺情曲,其中仅咏妓、赠妓、嘲妓、悼妓曲就有42首(套),如《赠刘一儿》《弱仙》《赠牛月娥》《次韵赠妓少兰》《悼琴仙》《韶仙》《梅英》等。如《弱仙》:
软款款人儿,颤巍巍花一枝,海棠睡起娇无力。风儿柔怕吹,步儿轻懒移,藕丝儿牵的人儿至。细腰肢,春衫可体,尚自怯罗衣[2]263。
又如[倚马侍风云]《悼琴仙》四首之二:
想像仙姿,秋水芙蓉第一枝。天然标格,改样风流,分外清奇。腰肢轻袅海棠丝,鬓鬟半軃秋蝉翅。花开风乱吹,花落春又归,揾不住看花泪。嗏,何处睹仙姿?自伤悲,尽日忘餐,长夜难成寐,一日相思十二时[2]233。
概言之,“明人赠妓风气,不如元盛,传诵之作亦无多”,然《海浮山堂词稿》中的这类曲作却具有“极尽形容能事”的特点[8]1152。与明代其他散曲家相比,冯惟敏的这类曲作存量较多,且具有艳而不腻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讲,冯惟敏这类曲作的大量存在既反映出了他对元人这类曲作的有意继承,也呈现出了他向俗的一面,以及古代文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一种倾慕风流、彰显自我的性情,具有普遍性、时代性、个体性特点。
四、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利于人们了解某地的地域文化
对于长期生活于一个地方的人来讲,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长期形成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也会影响着一代一代人的心理、精神与气质,进而形成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如先秦的齐、鲁今天同属山东省,在古代却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区。齐文化中重商业,重智谋,思想开放、活跃等特点,与鲁文化中重农桑,安土重迁,重和谐,思想相对保守的特点明显有别。虽然后来的地域文化逐渐融入统一的中华文化之中,但作为文化积淀,特别是沉积在人们心理、精神和风俗习惯之中的某些因素,仍然对当地人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9]69-70。当一个作家想通过文字记录事情、描绘景物、表达情感的时候,这些积淀在其内里的文化因素便会有意无意地出现在他的笔端,进而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程度不同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镜像。
《海浮山堂词稿》中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文化印痕,如描绘家乡景致的[南仙吕·桂枝香]《冶源大十景》十首,这里选其中的二首:
浮山胜概,冶源烟霭,又不是香雾空濛,又不是轻云叆叇。不移时闪开,不移时闪开,神仙世界,十洲三岛,阆苑蓬莱。天上黄金阙,壶中白玉台[2]185-186。
白鸥轻漾,红鸳翻浪,恰才过捉马潭边,又早到小龙湾上。绿阴阴两行,绿阴阴两行,青丝飘荡,千条弱柳,万缕垂杨。好一似连环锁,牵人入醉乡[2]186。
“冶源”居临朐西南二十五里处。曹立会在《冯惟敏年谱》中认为:嘉靖七年(1528)冯惟健“购得冶泉边土地。自此,老龙湾归冯氏”。于是,冯惟敏才得以“置家产土地于冶源”[10] 36、40。以上二曲描绘出了冶源的景致:山水相映,云雾烟霭,似仙境蓬莱;鸥鹭翻飞,鸳鸯嬉游,青丝万缕,绿荫成行,让人魂牵梦绕,表达出了作者对所居佳境的赞许,抒发了他自乐自足之情,以及弃俗之心。在第十首曲作中,他曾自诩此处的胜景“见说江南好,江南恐不如”,彰显出了冯惟敏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与眷恋。还有,其在《量移东归述喜》《访沈青门乞画》《邑斋初度自述》等曲作中也有对家乡的海浮山、云门山、熏冶水等秀美景观的赞颂。另外,冯惟敏任镇江府学教授时*冯惟敏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隆庆三年(1569)任镇江府学教授。,因其位卑身闲,有更多的时间游览江南胜景,也为我们写出了一些吟诵当地胜景的篇章,如其套曲《仰高亭中自寿》《又仰高亭自寿》曲文及序跋中便着意描述了“仰高亭”周围的山、水等自然景观,为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风景提供了帮助。
再有,曲作中使用的方言、俚词,曾被王骥德列为四十条曲禁中的二条,原因是这样做会使其他地方的人读不明白,而且也不文雅。不过,在实际创作中使用方言俗语的现象并不罕见,所以王骥德又补充道:“如不能尽免,须检点去其甚者,令不碍眼。”[11]131在《海浮山堂词稿》中,冯惟敏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很好地反映出了明代中期山东方言的特点。如“闪”(因不小心而摔倒)、一坨儿(一块儿,一起)、半扎(指伸开的拇指同中指或食指间的距离,“半扎”即其间一半的长度)、胡都(糊涂)、几乏(几回,几次)、谎花儿(不结果实的花)、天灵盖(人与动物头顶的骨头)、生疼(很疼)、不待见(不喜欢)等词语俯拾皆是。这里举一则极具地方语言色彩的例子,如套曲《徐我亭归田》中[叨叨令]:
见了个官来客来,系上条低留答剌的带。又不是金阶玉阶,免不的批留铺剌的拜。恰便似天差地差,做了些希留乎剌的态。但沾着时乖运乖,落得他稽留聒剌的怪。兀的不碜杀人也么哥!兀的不碜杀人也么哥!单看你胡歪乱歪,妆一角伊留兀剌的外[2]285。
其中,“低留答剌”形容带子纷乱不整下垂的样子,“留”和“刺”都是词缀;“批留铺剌”形容跪拜时场面所发出的声响;“希留乎刺”形容人没精神,不够端庄,混乱无序的样子;稽留聒剌:说话多而嘈杂貌;伊留兀剌,形容人无力行走貌。至今,这些词语在山东方言中仍在沿用[12]98-102。冯惟敏熟练地运用方言入曲,体现出了曲体崇尚本色的语言特点,山东方言的地域性特色也尽显其中。另外,曲作《子侄守岁》中述及守岁钱、交年杯,以及年节子侄们邀请作者赴家宴时创作的系列曲作,也使我们了解到了当时当地的一些风俗习俗。
五、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利于数字资料库的建设
传统的古籍整理往往是通过纸本的方式存储、传播,借阅使用率往往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古籍整理的实际应用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在为古籍整理工作提供了高效、准确工具的同时,也为整理后文献资料的存储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近年来一些古籍整理数字资料库的构建,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因此,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后,将为古本散曲文献数字资料库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做好数据库的建设也将会提高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后的使用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古本散曲研究不断深入。以《海浮山堂词稿》为例,如前文我们提到的其曲作中出现最多的人物意象——陶渊明,如果使用数据库搜索则比人工搜集要快得多,也准确得多。再如,我们要搜索冯惟敏散曲中某一曲牌的使用频率,如用电子数据库搜索,也会很快获得准确的结果,而这些数据快速准确的获得显然可以大大促进我们对散曲研究的深化。
总之,每个文本都满含承载着文化,而了解、诠释、吸收古文本中文化信息的基础,首先便是做好古文本文献的整理工作,因此古本散曲文献整理工作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骞.冯惟敏及其著述[M]//郑骞.景午丛编:下集.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1.
[2]谢伯阳.冯惟敏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何出光,陈登云,徐懋学,等.兰台法鉴录[M].明万历刻本、崇祯续刻本.
[4]刘英波.明代散曲家冯惟敏与段顾言之间的一桩公案[J].临沂大学学报,2012,(1).
[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神宗实录[M].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本.
[6]郑骞.冯惟敏与散曲的将来[M]//郑骞.景午丛编:上集 [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1.
[7]张秉国.论散曲家冯惟敏隐逸倾向[J].求索,2004,(8).
[8]任中敏.散曲丛刊·曲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9]李伯齐.地域文化与文学小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0]曹立会.冯惟敏年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11]王骥德.曲律[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2]邢文革.冯惟敏散曲的语料价值[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责任编辑杨爽)
[收稿日期]2016-03-18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项目“地域文化与明代散曲”(14CWXJ10)。
[作者简介]刘英波,男,山东鄄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I20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16)04-0049-05
Ancient Editions of Sanqu Verse and Its In-depth Study
——with Reference to Feng Weimin’sHaiFuShanTangCiGao
Liu Yingbo
(SchoolofLiberalArts,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The study and sort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works of Sanqu is an essential projec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t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Firstly it is usefu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ersions of the Sanqu collections; Secondly i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know historical facts and figures recorded in the Sanqu collections; Thirdly it enables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ity and life interest of the ancient literati which are revealed in the Sanqu collections; Fourthly it help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certain regional culture. Furthermore, the study and sort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works of Sanqu also can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database for ancient literature of Sanqu.
Key words:ancient editions of Sanqu verse; study of ancient literature; Feng Weimin; Hai Fu Shan Tang Ci Gao; Sanqu vers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