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内容遮谈

2016-04-01 14:04卫浩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阅读改革

卫浩

【内容摘要】语文教育是本国的母语教育,关系重大。但是,语文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层出不穷,甚至被指“误尽苍生”,教育改革随之而来,但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路在何方?”我认为,对于语文教育,我们应该更关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方法 改革 阅读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是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致使课堂死气沉沉;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浮华背后带着空虚。工具论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手段,忽略了语文的本来价值,忽略了语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论则是以语文学科去附会“人文性”,使语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明确指出了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本质特征。叶圣陶先生指出:“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专责”;“易言之,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之①”。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起来呢?教师是纽带。教师不仅要做一个高超的桥梁设计师,还要甘做一座平凡的桥,把精彩留给学生,更要做一个欣赏者,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信心。教师要做到:立足文本,深刻钻研,明确学习活动的方向;把握核心,整体设计,实现多元目标的增值;超越文本,提升价值,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知识地海洋与大千世界。所以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教育的基本形式。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体验和发现学习,但不意味着拒绝接受学习。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言语规律,或是交流收获,或是激情熏陶,不一而足。

如果教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那么学生无疑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这样,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才是富有创意地结合起来了,我们的语文课才会精彩纷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的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我认为首先是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舌儿歌内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其次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地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气氛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②”;最后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任何学习方法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目前,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这几种错误倾向:一是急于建立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忽视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合理成分的开掘;二是重新的教学思想的创立、引进与推广,轻视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三是重知识的传授方法,轻对所传授知识的深入钻研。语文教学改革应摆脱这几种倾向,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与能力与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③”,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这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另外,语文教育改革还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等等。

在语文教育中,“读”是语文教学的主心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读”,避读重练,或者是没有重点的泛读,如何有效阅读?我认为:(1)有效朗读操作,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可以采取:图像引入,让读入境;语境对比,让读入味;配乐朗读,让读入情;创设情境,让读入神;(2)有效诵读操作,这有利于培养语感,扎实语文功底。可以开展诵读比赛。(3)有效默读操作,带着疑问去感悟。(4)有效略读操作,这是提炼观点、筛选信息的好方式。(5)有效读的评价操作,对学生读得评价以鼓励为主评价方式上可采用情景语、修辞语、幽默语的方式去读。

“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寻找“有效阅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亟待探究的焦点。我相信经过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师和专家的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教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道缤纷的彩虹。

目前我国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从全局看虽然问题多多,但并未病入膏肓。阅读教学的确有很多制约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这些相应的策略:首先,进一步加强对一线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做好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宣传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和全员化。“语文课教什么,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海林语);其次,大力提倡原有效阅读教学,让读者于作者更近一层接触,释放情感,交流心灵之本色。于漪老师在谈到影响语文教育发展的因素时曾说:“最薄弱的一环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那就是课堂教学”。具体的措施可以是:(1)充分尊重学生,追求有效阅读的个性化。(2)提供交流平台,实现阅读形式的多样化。(3)坚持读写结合,促成写作目标的多元化;最后一点,要不断提高中考、高考作文的命题质量,使之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

语文教育内容浩如烟海,本文从语文教育的论争、教学方式、教育改革、有效阅读等方面谈些浅见,语文的确需要新的思维以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问题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时刻记于心间。

【注释】

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② 李海林. 语文课程论稿[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55-257.

③ 钟启泉. 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阅读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