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
徐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基本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课程教学是主阵地、项目实践为试验场、能力展示为二者融合的展示秀、精英培育为二者融合的示范区。通过四个方面的融合,以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创业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 素质教育; 专业素质
0引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1]。近年来,各高校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方面依然存在融合思想意识薄弱、融合内容不清晰、融合方式不明确、融合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以下四大路径可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探索。
1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主阵地
1.1确立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思想
创新创业教育,即“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引入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它追求的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及人格的高素质新型人才”[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学生,专业教育也需要体现这个目标。
1.2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
从顶层设计上进行跨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创新创业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等方面进行融合,构建一个综合的、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从专业设置上构建复合专业,即主干专业 + 拓展专业。其中主干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拓展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变迁能力+社会普适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
1.3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教学内容
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内容结构上设置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主体,创新创业课程是拓展。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是项目课程,也可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框架内容主要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
1.4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教学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在传统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增加类似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经营项目实践体验、模拟基金运作等体验式课程训练。体验式项目课程分配比例是70%为实践学习;20%是分享交流,建立师徒机制,由创业导师面对面地对学生团队进行个性化实践指导;10%为课堂学习,根据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由教师统一集中进行专业理论讲授和培训。这种实践型的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而复合型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根本要求。
1.5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复合式教育的结果,对其评价也需客观实际,既考察学生的知识性,也评价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性、适应性、可行性等,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指标性、展示性、过程性、终结性等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主体上,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可以结合两种评价教学综合评议。多元评价可以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2项目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试验场
除了课堂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是项目实践。这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也是大课程概念的一种延伸。
2.1专业社团活动
成立以专业知识为支持、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社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习与交流、将专业成果服务社会。学生在专业社团活动中,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在实践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创业机会。据悉,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网络中的学生社团,绝大多数能够直接与校外商业环境建立联系,有的甚至能够组织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国际交流[3]。由于社团本身汇集了一定数量具有一定专业爱好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在人员的协作、沟通、交流以及社团活动的开展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一定基础。
2.2科技项目研究
科技项目研究可以有三类,一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技项目,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成员,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深化专业知识,延伸专业能力,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专业市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学生自己申请科研项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并尝试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给企业使用。这三类研究,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次专业的深入学习,也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深度训练,更是一次创新创业的经历。
2.3专业兴趣小组
学生对某些专业类活动、现象、事物感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专业同伴的互助与支持下参与兴趣小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专业魅力,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精神。这种专业兴趣的培养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实际效果,但却是创新的基础。
2.4创业体验
学生创业体验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参与课程中的项目实践环节。如营销专业开展的营销实战周活动;二是进行创业体验。学生申请创业项目、参与学校的项目遴选,获得立项后,可以申请到创业园进行创业实境体验,感受全真创业过程。学生需要交纳相应税费,自负盈亏,承受经营的结果。学生的创业体验可以是非专业性,也可以是专业性创业。
3能力展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展示秀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获得赞赏。人的价值实现是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之一。为学生提供能力展示平台也是促进学生创新的一种有效路径。
3.1创新创意展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意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表达自我,激发创意。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动漫展示活动、电子专业的科技小发明、环保科技行等,软件专业的趣味编程游戏等,这些非竞赛性,但激发展示欲望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想法,为创业活动提供思维引领。
3.2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术运用、专业项目合作的一种全面的检验,是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许多学生在参加技能竞赛后走上创业的道路。团中央主导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影响巨大的竞赛。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各类竞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3创业大赛
教育部、团中央主导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高校也可以通过开展校内创业计划项目的培育,建设从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到参与创业竞赛再到创业项目孵化的创业实践系列活动,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结合已开展的创业竞赛项目深化创业实践[4]。
4精英培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示范区
精英培育的目的是通过专项培育,为部分拥有某个领域特长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学校要建立专门培养机制,提供专门的培养环境,设立特定的软硬件条件,探索培养精英人才的有效路径。
4.1设立精英班
明确双高人才目标,校企双方亲密合作,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三类导师,即优秀的思想导师、企业导师、专业教师和专业导师。其中思想导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指引;专业教师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掌握技术;企业导师为学生与社会接轨进行实战指挥。精英班学生毕业除了满足学院基本毕业条件之外,必须获得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证书。精英班学生须在专业技能、沟通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4.2建立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的实验室,在这个空间里,创客们可以凭借专业的工具把虚拟的创意可视化,同时,能促进创意和新知识的广泛共享和交流。学校建设创客空间是为学生创客们制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以及项目协作提供场所,对于学校来说创客空间还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环境。教师要学会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创建物品、发明工艺、分享创意点子。
学生在参与创客空间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创意项目化的前期筹备过程,管理体系、盈利模式、交流平台等,参与创客的过程就是体验创业的过程。
5结束语
高校需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在专业素质教育中充分融合创新创业思想,并为专业教育提供优质的实践训练基地、创业服务社区和网络组织、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创新创业者拥有将技术和商业结合的能力,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创业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清. 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高教探索, 2015(11): 83-87.
[2]吴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7. 5.
[3]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J]. 外国教育研究, 2009(6): 79-83.
[4]陈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 企业导报, 2015 (10):124.
On Integ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XU Chang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integr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consists of four aspects. Teaching is the main focus, project practice the testing ground, competence the display, and elite development the demonst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four aspects could help impro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make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sustainable.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qualit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 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2-0020-03
作者简介:徐畅(1967-),女,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素质教育、心理健康
收稿日期: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