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学生因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不同,其认知结构、学习需要、兴趣方式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搞“一刀切”,必然会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些有益的尝试,现将自己的认识和做法作简要总结。
首先,教学设计要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设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准备阶段,既要研究教材、大纲、考试说明,又要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比如文言文的授课,例如《论语》的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对课程的掌握能力进行分组,掌握能力较好的一组,中等的一组,较差的一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更快的进步。而若是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课程,如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进行互助性分组,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一般的学生一组,这样学生互相帮助着学习,不仅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让学生更直接的找到彼此之间的差距,刺激学生进步,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复习巩固的机会。
其次,课堂实施要因层而异。
面向差异,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后,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各个层级之间的梯度问题,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合时合适的刺激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安排,在提问、分组、讨论、考察等方面都要有针对性、适度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分组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施教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每一分钟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
再次,不同对象要分层练习。
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分层教学中,分层练习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 在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中, 教师的设计要根据分层教学要求,设计几个不同层次形成性练习, 发放给学生练习。作业设计的容量、难易程序按大纲要求与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 设定基本题人人要做, 加深题为第三层学生的选答题和第一、二层学生的必答题, 拓展题为第二层学生的选答题,第一层学生的必答题。设置学习的“阶梯”, 为学生提供递进机会,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目标情况下,选做高一层的题目,自觉、主动地积极争取递进,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喜悦。
最后,课下辅导要因人而异。
在教学过程中,个别辅导、分类辅导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笔者采用“多途反馈、及时补救”的教学方法,多途径加强个别辅导,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