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元论

2016-03-21 00:25余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素质教育

余杰

(常州工学院 思政部,江苏 常州 213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元论

余杰

(常州工学院 思政部,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其目标有三:一是解决极少数“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预防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之相应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完成三大任务,即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辅导和心理素质教育。

关键词: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素质教育

在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30多年的实践摸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在各高校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它已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面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体系[1]。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被称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才更合适。这项工作必须实现的目标有三:一是矫治性目标,即解决极少数“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预防性目标,即设法预防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发展性目标,即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辅导和心理素质教育。

1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工作任务,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危机”的意思是可能带来的危害。心理危机就是个体在遭遇应激挫折时,由于不能正确应对而发生严重心理失衡,从而可能导致的危害[2]。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个体遭遇应激挫折,二是个体心理发生严重失衡,三是可能导致危害。每个人在生活中总难免遇到挫折,比如家庭的突然变故、各种压力的重负、情感的背叛等,都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失衡。人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就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傻事,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导致“危机”发生。一般来说,心理危机具有时间上的突发性、危害的严重性、形式的多样性和个体的非理性等特点。为了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心理危机所带来的伤害,有效地化解危机,则必须对心理危机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干预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即采集信息、制定预案、组织落实、跟踪反馈。

首先,有效的信息采集是前提。因为只有及时获取了危机信息,才可能对危机采取必要的措施,没有了这一步,干预就无从谈起。信息采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谁都无法肯定哪一个学生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危机情况。从概率上讲,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现者,因此需要动员广大师生员工一起来参与,特别是要动员一批和学生关系密切的骨干力量,比如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以及宿舍保安员、保洁员等,他们平时与学生接触多,更容易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并教他们学会识别危机信息,掌握信息处理的渠道和方法。

其次,制定完备的预案是保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更是如此。完备的预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应对自如。其内容一般应该包括临机处理指挥系统、危机鉴别系统、操作控制系统、心理辅导系统、善后跟踪反馈系统等,并保持各系统间的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预案不只是写在纸上,更重要的是构建一套完善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危机,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再次,组织落实预案关键是反应要快。再完备的预案,如果没有组织落实,只是一纸空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危机的发生往往就在一瞬间,落实预案必须反应迅速,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事态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小危机可能带来的伤害。由于造成心理危机的原因既可能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精神疾病,或二者兼而有之,因此要迅速组织力量,对危机个案进行尽早研判,确定问题的类型,然后才能对症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要加强对干预效果的监控和跟踪反馈,及时修正干预方案。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既要“堵”,又要“导”。“堵”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是在必要且可能的情况下对危机个体进行控制。“导”就是心理疏导,即利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危机个体解开心理枷锁。要注意把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以专职为主导,以兼职为补充,构建心理危机预警防护机制。

2心理问题辅导

心理问题有轻重之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从广义上讲,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某种刺激,并在这种刺激作用下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就是心理问题。这种失衡状态有的要严重一些,可以称之为严重心理问题,也叫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的则不太严重,称为一般心理问题,也叫心理困扰。心理困扰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但大都可以通过个体自我调适得以解决,通常不会对个体产生什么危害,只是会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严重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要小得多,对个体的伤害也要大很多,而且单靠自我调节无法恢复心理平衡,必须借助专业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问题辅导也叫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互动过程。心理问题辅导的最本质特征是助人自助,其效果是通过人际互动来产生的,而非医学或药物的手段。所谓人际互动是依赖于某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是一种人际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问题辅导运用的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的是人心理方面的问题,目的是帮助求助者获得心理上的和谐。心理问题辅导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

心理问题辅导又可分为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个别咨询是咨询师和求助者以单独咨询的形式进行的。其优点是保密性好,干扰少,可以比较深入地探讨求助者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咨询效果比较明显;缺点是成本高,覆盖面小,效率较低。团体辅导是把具有相同心理问题的求助者集中起来,以小组的形式集体进行心理咨询。其优点是覆盖面大,效率高,成本低,并且有利于增强求助者相互之间的交流,消除心理抵触情绪;缺点是相互干扰大,保密性差,难以涉及求助者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各有优差,只有将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相互结合,根据需要科学安排,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问题辅导是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治“标”,而非治“本”。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增强其心理抗挫能力,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发生。

3心理素质教育

在人的素质结构体系中,心理素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是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3]。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取的刺激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决定于生理、心理和外部刺激等多种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客观的自我评价、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特征以及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对人的其他素质及人的素质整体都有重要影响。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化解心理危机的根本所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对其他的素质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低就是由于心理素质不好造成的。此外,大学生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从课堂和课外两方面着手,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4]。一是要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可以采取“1+多”模式,即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多门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保健常识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开发个体潜能,优化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心理问题,公正地对待并勇敢接受心理咨询。二是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著名大教育家孔子曾极力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今天的大学虽然不能够像孔子时代那样一对一地因材施教,但也要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客观的自我评价、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三是要积极开展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5]。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灵活,更易于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同时,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既可以帮助老师分担一部分教育任务,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使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参与,实现多元联动,以确保学生生命安全为底线,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要加强对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也要加强对心理问题的咨询辅导和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心理危机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心理问题辅导是解决心理问题,减缓或避免心理危机的重要保障,是特殊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发生的重要手段。三者相辅相成,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体。只有把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辅导和心理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28-30.

[2] 余杰.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3] 思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4] 周琬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28-31.

[5] 何慧星,张澜,张爱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机理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8-50.

(责任校对龙四清)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4.048

收稿日期:20151020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元’结构体系研究与实践”( 196)

作者简介:余杰(1971-),男,安徽淮北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4-0152-03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心理辅导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