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与尚武精神

2016-03-18 08:23曹永胜
中国军转民 2016年2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

■ 曹永胜



中华民族与尚武精神

■ 曹永胜

战斗精神培育,是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锻造能打胜仗部队的基础工作和永恒课题。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力提倡和培育国民的爱国意识和尚武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尚武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是英勇无畏的血性和胆识。尚武是习近平主席在新时期大力倡导,解放军将士做“四有”军人中“有血性”的具体体现。“有血性”就是在崇尚尚武精神的过程中强化军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兵法云: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对抗,也是军心士气的较量。战斗精神培育,是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锻造能打胜仗部队的基础工作和永恒课题。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力提倡和培育国民的爱国意识和尚武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历史上的强弱与尚武精神紧密相关

中华民族历史上并不缺乏尚武精神。早在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疯狂的北方游牧民族,凭借快马弯刀,几乎将中原民族当成了任意宰割的牛羊和随意索取的库房,不断入侵边塞,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其残忍野蛮的程度比近代的倭寇有过之而无不及。汉高祖刘邦就曾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于白登山,后来只是侥幸逃脱。匈奴太过强大凶猛,农耕民族打不过人家,所以汉朝早期主要用和亲政策来维持与匈奴的关系。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国策由和亲为主转变为打击为主。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成为奠定整个国家尚武精神的第一位领袖。汉朝大量招兵买马,训练骑兵,与匈奴多次鏖战,渐渐占据上风。整个社会的精英人才都愿意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此即尚武精神),于是出了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有了班超的“投笔从戎”。霍去病威名远扬,汉武帝十分喜欢他,要给他建造府邸,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句,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于是汉武帝将整个国家的力量凝聚起来,发动了对匈奴人的全面反击,最终匈奴被两汉绞杀在大漠之中。据说汉族之称就来源于匈奴对我们的赞叹,匈奴骑兵曾经横行西域,也曾骚扰过中原,余部还能扫荡欧洲,但却始终无法企及中原的富饶,所以匈奴每当忆起汉人,必要赞美一番:“壮哉,汉家男儿!”自此“汉族”与华夏有缘。匈奴人最终记住了那句铿锵有力的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强大的尚武精神造就出来的辉煌伟业。

唐朝也有浓烈的尚武之风,灭东、西突厥,平定薛延陀,东征高丽,奠定大唐盛世。

遗憾的是中国人从宋朝起逐步泯灭了尚武之风。这里有个典故: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大将,他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从孤儿寡母手里窃取了江山,因此他对掌握兵权的将军最为敏感,在江山坐稳后,就立刻通过“杯酒释兵权”来解除大将的兵权。赵匡胤以文制武做过了头,矫枉过正,结果自此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同样品级的官职,文官要比武官待遇优厚。这还不算,皇帝千方百计地控制将军的指挥权,将军临敌作战要按照皇帝事先制定好的阵形,甚至还多次出现文人直接掌管军队的情况。总之,宋朝皇帝对将军们防范之心过甚,皇帝控制的禁军实力明显强于边关守军。因为皇帝认为,防内甚于防外。杨家将和岳家军都曾经威震敌胆,却也因此受到统治者的猜忌和迫害。与此同时,宋朝统治者有意在社会上大兴文风,社会精英都勤于习文而殆于练武,历经两宋三百多年的消磨,华夏子孙已经没有了从军报国的热情。虽然避免了宋朝被统兵大将所灭,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外患成了整个华夏最大的创伤。宋朝与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的战争都是一败再败,为求偏安不断割地赔款,被异族随意欺辱,以至于国家版图越来越小,国威沦丧、士气低迷,最终亡于蒙古,成为中华帝国永久的耻辱。

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甚至是发展了两宋的文化制度。皇帝不关心边防战事,而更注重臣下的效忠和皇权的巩固。将军们统兵作战,皇帝竟委派太监来监军制约。与宋朝相似,武官见了文官总要矮半截。对外战争尽管有对沿海倭寇和支援朝鲜的胜利,但也仅比赵宋王朝强一点,整个明代外战已不复当年汉唐时期的辉煌。因为明朝皇帝认为内忧永远大于外患,所以不愿让军队和老百姓有尚武之风。熊庭弼、袁崇焕抗击清军威震敌胆,却遭人算计含冤屈死,令人寒心;卢象升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报效国家,最终结局与其说是战死沙场,莫如说是死于皇帝的猜忌和小人的谗言之下。大明帝国有这样阴暗的政治氛围,怎能让军人安心报国?在明王朝高压政策和程朱理学的双重精神改造作用下,百姓们大都没有了棱角,成为顺民,哪里还谈什么尚武之风?所以当遇到满洲骑兵时,兵力虽数倍于敌仍难免一败再败。

元、清两个朝代都是外族统治,蒙古人和满清为了统治,都极力扼杀汉人的尚武民风。蒙古人占领中原后,拼命剿杀一切敢于反抗的人民,用武力威慑汉人。清朝还大兴“文字狱”迫害汉族的反抗精神,培植奴才文化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他们自己却时时不忘狩猎、射箭、勤习武艺,准备随时镇压汉族人的反抗。满族的儿童,在年纪很小便要学习射艺。人们教他们威风凛凛的射姿,把射姿看得比瞄准还要重要,从小进行着一种尚武精神的教育。“我朝以骑射定天下”,是清朝皇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曾经以几十万人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征服了整个中国,应该说靠的就是一种尚武精神上的优势。但到后期,当八旗子弟日益堕落成为唱戏养鸟、斗鸡走狗的膏粱纨绔之时,大清帝国也就走向了末路。

总之,自宋太祖以来的这一千多年里,我中华民风被自己或被异族改造得七零八落,已经不再是先秦、汉唐时代的国人,丧失了历史上“损我王威、虽远必伐”的那种自信、成熟和健全的民族精神,在外敌侵略面前变得不自信了。1840年,西方列强大炮的轰响震撼了中国的大地。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大清帝国没有洋枪洋炮打不过别人,有了洋枪洋炮还是打不过别人。一个小小的日本就能让亿万之众的中华民族多次受辱,中华尚武国风的衰落由此可见一斑。人们逐渐意识到:鸦片战争以后国势不振,国人蒙羞,不仅是输在了科技上、输在了制度上,更是输在了精神上。

在现代中国,真正唤起中国人民尚武精神的,还是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白手起家,发动土地革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祖国和民族大义结合起来,使个人的“家”与民族的“国”真正结成一体,重新铸起民族凝聚力的内在精神基础,并升华为义无反顾投身于解放事业的伟大战斗和牺牲精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劳苦大众迎来了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心中充溢着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的豪迈。他们以保卫自己“胜利果实”的历史主动性和“保家卫国”的爱国热忱,支撑人民子弟兵跨过鸭绿江,向二战以后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亮剑。在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后来的抗美援越战争、珍宝岛战役中,中国军人将劣势装备下的战斗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滚雷场、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屡见不鲜。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扬名立威的典型战例。当时指挥“联合国军”的麦克阿瑟,堪称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面对中国,麦克阿瑟将军犯下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大忌。也难怪,中国军队在二战中的拙劣表现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50万中国军队不加抵抗,就让2万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一线的30万中国军队,被3万日军像赶鸭子一样赶得到处跑。在美军官兵心目中,中国军队是“鸭子”,是不堪一击的弱旅。而美军沉湎于二战胜利后的不可一世,对中国政府警告美国不可跨过“三八线”丝毫不以为意。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当年蒋介石统领之下的一群“鸭子”,在毛泽东的统率之下竟已变成了一群“狮子”!结果遭到中国军队的重创。如果说第一次吃亏是因为轻敌还说得过去,但在中后期两军的攻防对垒中美军也是胜少败多。一个世界公认最强大的国家,陆海空三军联合立体作战,拥有绝对的制空、制海权,却没能打过一个贫穷国家装备原始的陆军,而且打的还是美军擅长的大兵团野外攻防战而不是游击战,还是一再失利,输得很惨,成为美军军队和美国国家永远的耻辱和疮疤。美国人从此记住了: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中国军队也不再是过去的中国军队了,必须以极其审慎的态度来重新研究中国,重视中国。在以后的越南战争中,我们看到美国人变乖了。中国不允许美国跨过北纬17度线,美国还真就没对北越的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打击,结果可想而知,越南战争打成了一场烂仗,最终只能撤出了事。

新中国百废待兴,但发展必须要有安全作保证。中国人民又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造出了震惊世界的“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从此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两弹一星”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收益,还有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是多少GDP也无法比拟的。那段时期,从战乱中解放出来的中国人民,忧患意识、国防观念非常强烈,尚武拥军氛围十分浓厚:全民族都支持国防事业,积极助力军队建设;全社会都尊重军人,热心为军队解决实际问题;几乎所有适龄青年都踊跃参军,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军人的社会地位最高,军人是全国的偶像,最令人羡慕、最受人敬仰、最值得信赖……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匮乏,但充满着精神活力和正能量。

二、近代中国尚武精神的缺失由多种因素所致

中国人缺乏尚武精神,有制度的原因。传统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是士、农、工、商。士这个阶级是读书人。几乎完全是靠科举制制造出来的。读书人是社会上等阶级,又是国家官吏的主要来源。所以政府和民间都重文轻武。这些手无缚鸡之力、只会舞文弄墨的书生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成了社会精英阶层的主流。中国不是有一句老话“好男不当兵”?清初思想家颜元指出:“衣冠文士羞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宋元来儒者习成妇女态”,全国成了一个放大的禁宫。弱不禁风的秀才们只会“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日本封建时代社会阶级结构,表面上和中国一样,也是士农工商,但日本的“士”是跟中国汉代一样的武士而非文士。日本的读书人身佩刀剑,文武双修,令清代学者极为震撼。因为日本人从中国文化中学到了这样的精髓:“左文右武,古之法也,不可不兼备矣”。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出了不少“儒将”,不仅能打仗,而且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能吟诗作赋。

武士做事往往比文人干脆,重大决策时可能更容易成功。拿1898年中国的百日维新和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做比较,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日本的明治维新主要是一帮武士在主导,而百日维新的失败与一帮文人恐怕也有关系。

中国人缺乏尚武精神,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人崇尚人和自然界的和谐,而西方人则主张征服自然。中国人相信人心向善,讲究以德服人,就是在不得不动武时,还是认为最终对敌人的瓦解要靠攻心,以柔克刚,有容乃大;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都是受利益驱使的,道德说教不大可能使敌人改变态度,放弃自己的利益主张,最后的决定因素还是法律强制。我们的祖先老子有句话叫“上善若水”,大意是人的性格修炼到水的境界,就可以克制刚猛的敌人,而再也不会被敌人伤害。谁可以用刀枪伤害水呢?但是,现代欧美俄及日本都不相信“上善若水”那一套,他们相信实力是最能服人的道理。俄罗斯有句著名的谚语:“铁棍横扫,无招可挡;若要抵挡,铁棍加粗!”他手里握着铁棍,不会有多少耐心听你讲道理。同样,当你拿枪指着敌人的额头时,效果无疑超过一百部《论语》。即便人的性格真能修炼到水的境界,人的血肉之躯可无论如何不是水,除了义和团外,没几个人会真相信身体可以刀枪不入。再看清代的康熙、乾隆,他们都对汉文化极为推崇,但却始终坚持不让满人士兵汉化。因为他们很清楚,满人士兵的汉化会使他们丧失尚武精神。

有人认为,从宏观历史看,有容乃大的中庸思想比崇尚武力更成熟和更文明,中华文明能够历数千年而不灭,就要归功于和平主义的中庸思想。当尚武的西方文明遇到麻烦时,他们便会注意到中国文明的价值。中国历史也似乎证明有容乃大的中庸思想最终胜过武力征服。蒙古人和满人不是最终都被汉文化所同化了吗?这种看法是十分危险的。虽然西方一些学者知识分子可能欣赏中庸思想,但是西方政客却对此毫无兴趣。而西方国家政策的决策者当然是政客而非知识分子。更何况,历史上征服汉人的北方民族最终被汉人所同化,这样的例子并不能用来为现代和平主义辩护。现代中国遇到的对手,在文明发展程度上并不低于中国人,在许多方面甚至高于中国人。而逐渐丧失“尚武精神”的中国近代文明,已经没法同西方近代文明对抗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儒家思想深深影响到中国的各个方面,甚至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什么“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让就让,能忍就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饶人处且饶人”,“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明哲保身,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甚至当牛做马。为了一己利益,或苟活于世,什么都可以不顾,人的尊严,社会价值,是非曲直,亲情友情,真理道义,都在“忍”“退”“怕”的灌输下,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也就是民间所说“缩头乌龟”。中国人怎么了?中国人怎么会变成这样?

中国人缺乏尚武精神,还有指导思想上的原因。回顾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尚武精神的泯灭,几乎都是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发生的。国家一统,没有了强敌,领导者和精英阶层也就渐渐失去了开拓精神,专心于对眼前利益的争夺和对既得利益的享受,抗击外敌入侵实属不得以而为之。而领导人和精英阶层的意志又直接影响着全体民众,于是整个国家便萎靡不振。

一般人都以为宋朝很弱,其实宋朝并不孱弱,从哪方面看都比敌国强大的多,就GDP论,唐朝也远远不及。但宋朝重经济轻武备,崇文官抑武将,因此“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兵不强”。宋真宗不愿打仗,他在宋军打胜战的情况下,签下“檀渊之盟”的进贡条约。他在盘算:送给敌国一些礼物,远比打仗花费少得多,是一个划得来的买卖。结果,宋朝人当时的一点尚武血性,硬被他的商业盘算给葬送了。虽然换得几十年安宁与繁荣,但宋人军民血性却被消磨殆尽,导致遇战就败,最终亡国。

晚清发起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技术强国,GDP又得到迅速提升,出现过一段“中兴”的迹象,全世界都以为中国强大了,中国自己也以为很强大。但实际上晚清并没有发展出真正足以富国强兵的工业,主要的装备都是购自西方;“改革”也没有振奋已经低迷的民风,反而因内部利益的争夺让官民更加对立。大小官员贪腐成风,大肆捞钱。在肿胀的外形下,国家的力量实际上是大大削弱了。同一时期,日本从天皇到各级官员都在捐款造军舰,而清庭却把刚筹措的数百万两海军经费挪用来为慈禧修颐和园贺寿。结果甲午一战暴露了“虚胖”的本质。海上决战时,“定远”、“镇远”两舰主炮只有3枚炮弹。旅顺陷落,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前线告急,军费吃紧,官府急了,贴出告示,许诺“助官抗日,可免三年钱粮”,但几乎没人响应。甲午惨败后,中国不仅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还要赔偿2.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5年的国家收入!日本将这笔赔款的80%以上用于发展军事力量,这只狼一下子就养肥了,胃口也更大了。其他列强见状也都纷纷扑上,把中国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成果哄抢一空。当时多少人感叹,对于一个缺乏国家意识的民族,有何忧患可言,有何担当可言,又有何希望可言!

“九一八事变”时,堂堂50万东北军竟然一枪未放就撤到了关内。南京政府提出“彼有强权,我有公理”,盼望着国际干预。事变第二天便向国际联盟报告日本入侵。国联答应了,在一个月内三次提出“双方撤兵”的要求。对这一本身并不公正的要求,日本置之不理。据中国驻国联代表顾维钧回忆,当他向各国代表逐个求援时,他们的回答令他无地自容:“你们自己都不抵抗,怎么能期望别人替你对付日本?”

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也取得巨大的物质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也一再弱化。这表现为社会内部道德的急剧滑坡和对外部欺凌的一再忍让。南海周边,大国纵横捭阖耀武扬威,小国张牙舞爪甚嚣尘上,我们的民族尊严被肆意践踏。一个世界人口第一、有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拥有核武器和世界最大规模常备军的国家,竟然处于被包围、被侮辱和被挑衅的境地。

二十世纪初,一位访问过中国的日本人写到,他在中国人脸上看不到西方人和日本人脸上所常有的野兽的特征。他写这话大约有恭维中国人很文明的意思。但鲁迅先生读后却没有被恭维的感觉。他说:的确中国人脸上没有野兽的特征,但有“家畜”的特征!鲁迅先生的话可能有些尖刻,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文化的弱点。陈独秀说:“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皆是衰弱之民也。”今天我们从历史得出的教训就是:国家要保持繁荣和强大,必须文武并重,既崇文又尚武,既习文又练武,二者不可偏废。发展是硬道理,但安全是保证,经济发展不能以湮灭尚武精神做代价。否则,一切发展成果最终不过是别人的晚餐。

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尚武精神回归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中,无一例外会受到外敌的忌惮与遏制。何况今天的中国,处在将强未强、崛而未起的历史关头,更是充满了脆弱和风险。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老二”历来都是最尴尬、最危险的位置。我们要避免这种命运,只能向世界第一强国迈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摆脱过去被自己和异族套上的枷锁,重振国民的尚武雄风。

看看中国的地缘政治,不禁让人后背发凉。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而我们的四邻不是动荡不安,就是虎视眈眈。还有我们的隐形邻居——美国。凡是对我们不利的事,总伴随美国的影子。从陆地到海洋,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临来自域外大国和周边小国的一系列现实和潜在威胁。严峻的形势表明,中国崛起无法绕过军事上面临的挑战,战争往往不期而至。

这种形式有时候也会把它与集体体育课的练习相互补充:例如在集体学习动作技能以后通过晨间分组的方式练习巩固,或者将晨间分组锻炼的内容设置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游戏情境在集体体育课中开展竞赛。

我们不应该鼓吹战争,但决不能放松军备。我们热望和平,企盼世界和谐,但这并不由我们决定。虽然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被世界人民普遍唾弃,但国际政治要完全告别野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的明日固然可能回归,但那已是胜利者的再创作,落伍者、被淘汰者将无人问津。我国已有30多年没有打过大仗,更没有经历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考验。这是百姓之福,却潜藏着军事之忧,和平可能变成“醉太平”,埋下自满、退化、苟安、忘战的危险。

看看世界大国。英国、美国等世界列强之所以成为列强,无一是仅仅凭借经济贸易强国的,在贸易的背后,都跟随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尚武的民族。

俄罗斯即使经济滑落到谷底,依然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挑战西方,而西方国家始终不敢对它动用武力。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征战历史,尚武精神已经渗入俄罗斯人的血液。2015年,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这场战争通常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但俄并不想将卫国战争视作二战众多战线中的一个,他们保留了“伟大卫国战争”这个名称。确实伟大:几乎所有的苏联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战争,1900多万人自愿奔赴前线。尽管对德国法西斯的胜利是多个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苏联消灭了德军大部——超过74% (1340万士兵中的1000万)。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不得不承认,苏联军队对轴心国部队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毁要超过其他25个国家的总和。苏联在将德国人赶出国土后依然不依不饶,还攻入了柏林,逼得希特勒自杀身亡。朱可夫元帅说:“这个民族具有很强的凝集力,不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仇人。”所以,它在战后安排中必然占据重要位置。与此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死亡2700万人的惨重代价——这个数字在所有反法西斯国家中也是最高的!俄罗斯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英雄先辈,仅在莫斯科就有125条街道是以卫国战争期间的事件和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即使是在21世纪初,许多宣扬战争英雄的庆祝活动都受到了广泛支持。相比之下,我们国内那些调侃、诋毁英雄的人该有多么无耻可悲,他们是在自毁长城!

再看一些小国。地处中欧腹地的瑞士,国土面积只有4万平方公里,比我们的宝岛台湾稍大一点,人口不足500万,周边强国环视(德、法、意、奥)。自1815年宣布为永久中立国以来,瑞士已连续200年没有战事了。在上世纪欧洲战火连天时,他却奇迹般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享受着令世人羡慕的宁静生活。为什么他们没有战争?瑞士人说,因为“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战争”。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说的是在二战期间,一个德国军官问一个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参加作战?瑞士军官淡淡地说:50万。德国军官咄咄逼人地发问:如果我们有100万人进入你们的国境,你们怎么办?瑞士军官回答道:那我们只能每个人开两枪。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无从考证,但确实把瑞士国民骁勇尚武的民族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瑞士实行“全民皆兵”的普遍义务民兵制,在必要的时候,每个人都可能操起武器,明枪暗箭地射向敌人的心脏,这样的国家有谁不畏怕三分?当年法西斯德国也曾打算入侵瑞士。希特勒以为德国大军一过,瑞士也就灭了。然而,当情报机构告诉他拿下这个山地小国至少要付出100万精锐兵力的代价时,这位战争狂人也只好绕着走了。

被称为“最小超级大国”的以色列,比瑞士还要小,只有1万多平方公里国土,400多万人口。以色列从1948年建国时起便从未远离战火,却始终未被强敌打败,反而越战越强。究其原因,固然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但以色列军民强烈的战争危机意识和勇敢战斗精神,无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色列军队从来没有和平时期的概念,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的实战和战备两种状态中。以军前总参谋长摩西•亚龙说:“在以色列,你分不清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和平;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家园。”

相反,希腊的雅典曾经是“欧洲的明灯”,哲学、文艺成就辉煌无比,但最后亡于尚武的邻邦斯巴达。

罗马帝国兴起之初,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后期却贪图享乐举国纵欲,罗马帝国的士兵竟然不愿意在烈日下行军,把生死攸关的国防交给迁徙进来的日尔曼人来承担,所以帝国也亡于这些异族。

科威特也曾富甲天下,人均GDP在世界排到前五位,但一夜之间就被伊拉克灭掉了。

所以,GDP并不是一个强国唯一的指标,富国≠强国。好比两个人搏击,不是比重量而是比力量,不是看肥肉而是看肌肉。

有人说,中国应该采取对外“示弱策略”,这样人家就不会把你当成威胁。我们往往十分在意“中国威胁论”,拼命加以驳斥。这纯粹是一种“古老的无知”,对西方来说效果可能相反:你越不敢竞争,他们就越自信,反映在军事、政治、外交上,将更不把你当回事。只有常备不懈,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战争。要让对手不敢向你轻启战端,最好的办法是,不仅仅让他知道道理在你这一边,更要紧的是让他知道你的力量强大到它别无选择!所以,花钱在国防,就像是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付保险费——表面上没有直接创造价值,但防止了可能的损失,确保国家根基的稳定。

今天的青少年,从身体素质到精神意志都令人堪忧。有记者对五个省区的820名入伍新兵进行了体质调查,发现:新兵报到第一天,从营房门口走到连队,远的有1500米,近的只有500米,一些新兵竟然走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新兵连组织117名新兵站军姿训练,不到20分钟竟有9人晕倒。部队乘解放车外出训练,6公里竟然有一半新兵晕车。经过一两年强化军事训练和体能锻炼,每个连队仍有不少人没达标。这些新兵的身体素质不能说不是当今中国青年整体身体素质的写照。是什么导致了今天中国青年的这副模样?独生子女的娇气脆弱,网络时代的各种诱惑,天天盯着手机和平板造成小小年纪就近视了,片面追求高分而不愿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都是原因。这样的青年人组成的军队,如何不让人忧心?

电影《狼图腾》里面有一句台词说,中原人是属羊的,草原人是属狼的。《亮剑》里说,要有野狼团的精神。《史记》里称,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横扫四方。狼性,充满了野蛮的味道。我们现在的学生军训能谈得上野蛮吗?真谈不上。可这就已经让学生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担心得不得了了。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新生高温军训被晒脱皮家长怒”、“90后新生入校军训家长陪站”、“家长找宾馆帮军训孩子逃夜”……这样下去,我们有何理由来嘲笑那些“草莓兵”呢?我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军训是在驯狼还是驯羊?但我知道日本的军训是在驯狼,而狼长大了是要吃羊的。日本学生的军训练习的实弹射击、拼刺刀、格斗术、伤口包扎,担架制作等等,都是战场上实用的本领,培养学生们的尚武精神。要知道,侵华时期的日军,很多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兵。

陈独秀早就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日而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张之贯彻也;他日而为军人,焉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也……纨绔子弟,遍于国中,朴茂青年,等诸麟凤,欲以此决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

落后或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手无缚鸡之力”,整个民族体魄的羸弱;真正可怕的是“心无一夫之雄”,阳刚之气和血性全无。陈独秀的话至今仍然发人深思。习主席深刻指出,打仗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

比身体素质下降更糟的,还有精神的萎靡和道德的滑坡。

青少年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阶段,各种诱惑难以分辨。没有正确的三观引导,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引入歧途。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一项划时代技术。互联网引入中国仅仅20年时间,就几乎蔓延到中国所有角落。现在很多人不看报纸电视,主要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所以这是一块重要舆论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它们控股的大量中国门户网站,不断推荐、发布那些追捧西方价值观念、贬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和帖子,丑化毛主席、诋毁中国共产党、抨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贬损英雄人物,从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雷锋等,脏水在这些英雄身上泼了一遍又一遍,目的就是要摧毁中国人长期以来树起的一个个道德丰碑,搅乱中国思想阵地,毒化社会环境和青年一代的心灵,让中国群体麻木堕落。其用心何其阴毒险恶!

在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传统媒体也不能幸免。一些电视上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娱节目盛行,影视剧中的粉脂气、娘娘腔十足。古装片宫廷戏天天上演权谋算计、勾心斗角的场景,严肃的抗战题材也被拍成了胡编乱造的“抗日神剧”。鲁迅被称为现代中国的脊梁,有关部门却从中小学课本里一再删减鲁迅作品。这些都是负能量,都在消磨人民的斗志。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风潮。这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可怕的缺失。

新中国曾经召唤回了国人的民族精神。但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民族精神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物质富裕的环境、教育的缺失、信仰的迷失、文化的低俗化和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等问题,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巨大腐蚀,让一些国人变得更加自私、懦弱和冷漠,试想,一旦面对外来危险他们将不堪一击。

中华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到今天,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靠的不是悠然的心态,不是自卑膨胀的优越感,而恰恰是与我们相生相伴的对手。美国谚语说得好:要让鹿群强壮,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狼群与他们住在同一个草原。门口有一只狼也未必全是坏事,可以让人时刻提高警惕,不敢懈怠,从而保持一种强健的体魄。去年不仅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更是《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我们之所以要隆重纪念,就是要牢记这段最黑暗、最耻辱的历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也早已成为所有强国的共识。总不能像国歌中唱的那样,非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吧!

作者简介:(曹永胜,国防大学外军教研部教授,大校军衔)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聚焦实战,铸造校园崇军尚武之魂
高校如何在国防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尚武精神培养
古今尚武精神对比及重拾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刍议金代女真人尚武精神
《诗经·秦风》中战争诗的特点
尚武精神:近代习武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力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