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2015-12-19 07:00李成胡欣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24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武术中华民族

李成++胡欣

摘 要:中国武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武精神”属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的心理层面,是武术文化结构形态的最内层;“尚武精神”的受众不再局限于某一群体或社会阶层,而是全体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情操和立身之精神,是一种刚健昂扬、积极进取、有原则、有坚持、不苟且、不委琐的生活态度;“尚武精神”的弘扬有助于武术的技击属性、体育属性、文化属性多元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加入“尚武精神”的教育和弘扬,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尚武精神”的崇尚勇武特质为国防技能教育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资源,武术的技击性和体育性无疑是国防技能教育最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就“尚武精神”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希望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关键词:尚武精神,;武术;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8-02

一、“尚武精神”的内涵

尚武精神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情深义重的侠客精神,广泛汲取精髓的学习精神,和谐发展的道德思想,马革裹尸的爱国精神。

1、战争角度分析

尚武的实质以战止战,达到震慑目的,并不是表面意义的好战。在长期以来,“尚武精神”都被看作是民族和军队的精神脊梁,希望军队对内崇尚武事,而对于每个军人自身可以拥有勇敢、忠诚、奉献、居安思危等性格特点。“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者也。”这是梁启超就总结千百年来对尚武的总结,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国近百年来也不停出现无数的英雄伟人。他们视国家命运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留下了自己最美的身影。

2、武术文化角度分析

“尚武精神”,是历经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特殊文化沉淀,在步入了现代社会新时代之后,依然发展不朽,内蕴博深,被众多智者、学者无限赞赏和推崇。“尚武精神”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即仁、义、勇、礼、忠、侠。“仁”作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推崇的是“以仁为本,其为轻,仁为重”的理论境界。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有言:人类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有一颗“仁”心,更能自我塑造一颗“仁”心。“义”与“勇”分别为儒家和兵家提倡的德行理论。古往今来,有“义字当前,理该重视。勇往无前,备受赞赏。”如今的“义”、“勇”教育思想也正是很好的诠释了“重义轻利,见义勇为”这一说。“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被冠以“礼仪之邦”,而我国也正是一直延续着自古推崇的的传统美德,宽以待人,诚信为本,尊师重教等精神广为流传,并纳入基本礼节要求,是习武人士的统一养道论之基本。而尊师重道更是自古武者的首要传统礼节。“忠”即指“精忠报国”中的忠诚,身心一致忠于国家,忠于思想,忠于人,这是尚武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侠”之本色即为气节,正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尚武之人侠之体现,并且重承诺,生死不屈。“侠”之灵魂即为义,“侠”之根本即为武。“侠”就是尚武之人有为的体现。

3、民族文化精神角度分析

“尚武精神”隶属于民族精神领域,而民主精神并非只有武术精神,但尚武精神却是有着其它无法比拟的独特内涵,是专属于武术领域的精神文化。李斌与《论武术精神》一书中有谈及,武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起源于几千年前,历经历史长河仍奔流不息,受到几千年民族精神的文化灌溉,是经过历史进化和沉淀的精髓,同时也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养和定型。中国武术在讲究武道技巧的同时,更为注重的是品行,从古至今,武术传承传授的不仅仅是武,还有德,即武术精神。这是极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另类精神文明,奠基了武术精神的发展道路,经过国家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不断的碰撞和磨合,也为武术精神的养成提供了先决条件。而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个人的武德修养。讲究的是谨遵“尊师重道”和“孝悌仁义”原则,是每个武者必需的修养。武技必然重要,但德行不可或缺,需要做到武德并修,方能圆;(2)二、集体的道德观念。讲究的是以“扶危济贫,除暴安良”为荣,谨遵“公正”和“义勇”,是所有武者该具有的观念;(3)爱国主义精神。讲究的是谨遵“精忠报国”思想,是每个武者和武术组织必备的精神,实现的是“修身,爱国,奉献”的思想境界。

二、“尚武精神”在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

“尚武精神”的价值是人们通过武术行为或者从理论上主动感悟“尚武精神”的内涵,进而形成的与“尚武精神”的价值取向较为一致的价值观念,并能将这种价值观念正确合理地用在生活各个方面,从而形成有益的个人和社会效应的客观存在。由于“尚武精神”所能影响的受众和社会阶层较为的广泛,为了使本研究更为地深入,故本研究将“尚武精神”影响的对象控制在当代学校无数教育上,并以此为研究起点,来深刻地把握“尚武精神”的价值。

1、培育和振奋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历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不断进化和沉淀,是经过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不断碰撞和磨合,最终养成的特殊精神文化。在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上,民族精神起着维持、平衡、指引以及促进的作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粹,诠释着民族活跃的生命力、丰富的创造力以及稳固的凝聚力,书写的是民族共存发展的灵魂核心。

作为一个民族,要维系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就必须要有着自己独特的蕴含着文化精粹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浓缩,是民族精神最直接、最突出的展现,是培育和振奋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的最佳工具。

2、有助于学校武术教育和中国武术体系的发展

武术是专属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底蕴,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需要永不停歇的传承下去,随着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因此,武术成了学校体育教学项目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太多的高科技慢慢浮现,而蕴含着民族气息的武术教育却逐渐被冷落,武术发展收到了阻碍。正所谓民众要在社会上生存的自在,必须要有思想,而国家要在世界上展露,就必须得靠教育。而中国武术能顺利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学校的教育,关乎着武术发展的命脉,学校教育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可塑性,能够很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但中国武术缺乏的就是被重视。

“尚武精神”这一精神教育素材不仅是促进学校武术技术教育和激发学生习武热情的内容,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传统文化及国防思想教育的优良内容。“尚武精神”的内涵和用处若能被社会所认知,其价值必将得到最大化的发挥。首先,“尚武精神”这一以武术为主要载体,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一旦得到广泛认可,将引起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武术管理部门的重视,进而采取措施促进“尚武精神”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尚武精神”在学生中的弘扬会促进学生对武术及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有利于学校武术教育内容和质量的提高。最后,最重要的是如果学生自己完全理解了“尚武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所在,他们将会主动接受并培养“尚武精神”,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承,进而使学校武术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实现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

3、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

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具有新生创造力的社会。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将对知识、劳动、人才以及创新的尊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这几项内容。也同时是增进社会活力的重要基础。

“尚武精神”是从武德和勇武中提炼出来的社会公德和民族精神,是习武之外的人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进一步时间和感悟的。况且又有学校武术教育这一极佳的传播途径,如果能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添入“尚武精神”的教育并弘扬,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为学校国防教育提供精神和物质资源

国防教育是抵御外来侵略、颠覆敌对势力、保卫领土完整以及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的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和提高认识,让大家多参与有关国防建设的社会实践。国防教育主要分为提过国防技术技能、促进国防知识宣传和怎进人民对国防重要性的认识。立足于强身为国,提高国防意识,形成卫国兴邦的共识,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和平年代,居安思危,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的朴素理论。并且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领土纷争不断。

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及民族凝聚力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大事。相对的和平,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越是处在和平时期,越要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小学、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教化育人、强健体魄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只是停留在肢体技艺的传播上,而且项目和内容过于简单划一,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是只朝着国家政策偏向的竞技武术目标发展。严重缺乏对武术文化,特别是“尚武精神”的认识和传播,很大程度上泯灭了武术这一“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传统文化项目的教育价值。

国防教育的内容中的国防精神教育和国防技能教育是最为重要和突出的。而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教育的核心。而且,“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心思想的,它与国防精神教育相契合,是非常好的精神教育资源。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与国防教育互为支持,国防教育需要尚武精神的发扬。中国的国防教育离不开体育和武术的有机结合,并作为表现方式之一。学校组织的武术教育如果能与武术完美结合,并结合独有的尚武精神,无疑可以推进国防教育的有效开展并增强国防实力。

三、总结

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足以告诫国人,没有爱国奉献精神的民族只能让人民受苦受难,并被世界所摈弃。

尚武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强大支柱,经过历史车轮的磙碾依然一枝独秀,奋发不息。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这种精神将向奥运火炬一样,薪火不灭。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有义务来继承尚武精神衣钵,并通过学校这个组织和平台,把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可以说尚武精神是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本。也是形成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

因此,学习“尚武精神”不仅仅是为了给予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尚武自强的基础,更是为了达到强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刊,2008.10.

[2] 郭守靖.文化学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

[3] 乔凤杰.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J].中州学刊,2007.1.

[4] 刘涛.论武术精神内涵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21世纪的新拓展[J].中华文化论坛, 2009.3.

[5] 李 斌.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J].搏击,武术科学,2005.5.

[6] 李岳兵.浅析传统武术精神对提升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8.8.

[7] 温 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9.

[8] 于 江.和谐理念与尚武精神的内在统一[N].中国国防报,2010.

[9] 田卉群.尚武精神的逆反[N].北京日报,2007.

[10] 吴永杰.“尚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传承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11] 吴永杰.“爱的武术”合气道[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8):67-70.

[12]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

[13]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537.

[14] 申昌明.习武崇德以心施礼[J].精武,2009:41.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武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华武术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诗经·秦风》中战争诗的特点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