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明(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辽宁本溪117000)
石化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研究
刘尚明
(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辽宁本溪117000)
[摘 要]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是新时期对石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而且也为学生就业和职后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在研究融合教育内涵及相互转化动因等理论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平台等方面提出了融合教育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石化专业 职业技能 职业精神
2014年,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这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为新时期职业院校石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能动的变现自己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1]。职业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职业操守,是从事这种职业就应该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觉遵守的规范等。随着石化工业的发展,围绕安全、环境、责任、奉献等为主题的职业理念形成了共同遵守的职业精神。这是石化人的向心力、战斗力、持久力和共同意志的意识形态总和,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又是时代精神在石化工业从业者中的反映。
职业教育石化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石油化学工业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的骨干,是实现我国石化工业由大变强的希望所在。石化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明确的职业指向决定了石化专业必须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起来,为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保障,为学生职后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2.1 职业精神引领职业技能的深化
职业技能表现在工作场景中与具体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等紧密相连,具有外显性。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中的内在的动力,具有内化性,隐形的精神因素决定员工的职业行为[2]。在具体工作中,职业精神可以看作职业技能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在职业精神的支撑和推动下,职业技能才可以充分地发挥,起到更大的作用。
2.2 职业技能促进职业精神的提高
职业精神通过职业技能发挥作用,在提高了职业技能发展的同时,通过自我实现等途径,促进职业精神的提高。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使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并因为具备了完成较高技术含量工作的能力而获得自我实现感。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感的获得必然使人投入更大的精力提高技能来追求进一步的自我实现。因此,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两者是紧密依存融会贯通的有机整体。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在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化工职业教育中,应重新整合订单式、2+1、工学交替等职业教育常用的人才模式,提炼校企“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授课、双价值评价”的思想精华,把职业精神培养贯彻在培养模式的始终。
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家长、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和各级人才中心共同组成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参考石化企业生产实际,以典型石化企业操作过程为载体,梳理为该过程服务的专业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必备的拓展能力以及与知识、技能配套的职业精神,把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固化在课程体系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建立一套“技能与精神结合,课堂与现场结合,培训与培养结合,应用与发展结合”的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
技能与精神融合教育中应注重对接职业标准中职业守则和法律、法规等内容,建立一套注重技能与精神融合的教学评价标准。可以校企双方合作重新修订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企业生产实习标准。制订体现技能与精神融合的的课程大纲和实训实习大纲,最后形成包含培养目标、能力规格以及课程体系结构等在内的培养方案。
3.2 建立适合技能与精神融合培养的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改革中,应注重职业精神培养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知行并举、情景交融”原则[3]。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中,无时无刻不渗透职业精神。利用多媒体、虚拟实训、视频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展现技能体现精神,实现教学项目的“教(课程讲授)、学(虚拟实践)、做(实景实训)、比(有无职业精神的差别)”一体化流程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的技能与精神融合教育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其知识、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
3.3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融合教育实行
要想进行融合教育,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才能教好学生。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进行选拔和培养。职业精神的考量应放在重点位置优先考虑。
其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可以采用双导师授课等形式。学校导师负责基础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又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精神引导。企业导师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组成,重点在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爱岗敬业、尽职守责和注重安全、环保理念等教育。
培养载体是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的平台,是融合培养的措施和物质保障。
4.1 实训平台
职业精神是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的精神。离开实践场所,职业精神便无从谈起[4]。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要抓好实践性这个特征,搭建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平台[5]。具体讲,学生可以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石化工作环境中担任一定的岗位职务,生产真实产品或具有产品特征的教学产品。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能自发地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反复的训练,培养社会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安全责任意思、健康意识、风险意识、防范意识、科学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心理应变能力和承受适应能力。
4.2 突出责任关怀的校园文化平台
责任关怀是化学工业在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等各个方面不断努力,通过对这三方面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评估、公告、对话来树立化学工业在全社会中的新形象,从而推动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校企文化对接中,对接石化行业“责任关怀”理念,针对石化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一套校企共通的自律性的、持续改进的环保、健康及安全绩效的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此体系为载体培养学生技能与精神。
建设石化博物馆,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石化行业的认同感,产生向心力,也是融合教育的重要载体。博物馆以“传播知识,对接文化,提升精神,服务发展”为宗旨,为技能与精神融合教育提供平台和支撑。另外,博物馆不仅可实现学生由学习者向从业者的转变,提高学生服务地域经济的信心和能力,也是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是石化行业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专业培养的基本规律,符合职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石化类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红英.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0,(2):60-62.
[2] 何春华.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1):37-40.
[3] 马斌.高职生现代职业精神培育的方法、原则和路径[J].职业时空,2008,(10):159.
[4] 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2-65.
[5] 王金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 (5):37-39.
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年科研规划课题“中职石化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ZY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