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芬芬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传承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胡芬芬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其所蕴涵的思想精华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相容相通的。
关键词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所以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才能更好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世代积累的厚重的豫地楚风文化,体现了大别山区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理想情感。作为信阳传统文化的缩影和代表性文化现象,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搭载平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普及、认同和践行。信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项:信阳民歌、皮影戏(罗山皮影戏)。信阳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信阳民歌、皮影戏、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等。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83项(含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凝结的爱国理念、建设富强民主国家的斗志、拥有公正、平等生活的向往、人和自然和谐存在、各民族唇齿相依、摒弃糟粕传统张扬文明生活、忠孝仁爱、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对劳动的赞扬等内涵无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相容相通的。
1对“富强民主”的倡导
信阳民歌中鼓励民众为了“富强民主”新生活而“自强不息”的时政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倡导。
土地革命时期,商城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斗争生活丰富了民歌的内容。大批民歌手以高昂的斗志谱写大量歌曲,来宣传革命,唤起民众为了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新社会而奋斗,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歌曲,如同当时的斗争生活一样,充满着战斗气息。土地革命在商城高潮时期产生的民歌多达百余首,经搜集整理载入商城歌谣集的就有54首,如《打商城》、《送郎当红军》、《红军来了晴了天》和《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唱,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而且作为经典歌曲传唱至今,有的还被搬上了舞台。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抗日,又产生了《新四军来了救我》、《日本鬼子都杀光》等民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出于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唱出了他们热爱共产党,喜迎解放军的心声,产生出《穷人有党得翻身》、《刘邓大军似天神》等歌曲。
2对“文明进步”的追求
如何辩证看待信阳民歌中的祭奠歌和诀术歌、淮滨送河灯仪式、光山元宵节送灯仪式、信阳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这些文化形式的变迁或者消亡过程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建设“文明”社会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倡导。
祭典歌是民间在进行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吟唱的如神歌和祈祷歌,大都带有宗教和迷信色彩。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有关系的。统治阶级以各种迷信活动作为愚弄人民,维持政权的工具。修庙宇树神位,年复一年的举行祭祀活动,这种活动有愚弄人民的一面,人民群众也借助这种活动抒发自己的感情,歌曲形式单调,歌词程序化。如二月二龙抬头,祭祖时唱盘古经歌,唱伏羲女娲兄妹结合繁衍人类;六月六拜龙王唱祈雨歌,求上苍保佑五谷丰登。
诀术歌是民间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歌诀咒语。封建主义社会时期的我国是一个迷信色彩浓厚的国家,当人们碰到无法解除的病痛灾难时,便救助神灵来保佑自己。那些自称能通鬼神的巫婆神汉,就编唱些声称能治病人驱除病魔的有韵咒语,驱鬼祈神,好保佑病人康复。如民间牙痛咒语:“手指风火轮,斩断妖魔精,——吾奉太上老君,敕!”这也是当时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数诀术歌从内容到作用都是消极的,也说明当时人们意识的落后。
光山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行船为生的人家到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夜晚,众人敲锣打鼓,带上灯具、招魂幡到淮河放灯、祭祀亡灵。在中元节和元宵节祭祖祈福,人们应当谨记抚今追昔,祭奠先人,这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中华民族尊老敬祖传统美德的固有要求,因此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送河灯和送灯仪式,切莫让自己的感情过于痴迷,掉进迷信的泥淖而不可自拔。
邬百宁先生[1]说: “信阳皮影戏传统的活动方式,是以民俗信仰为依托,与农村迎神赛社、酬神还愿、驱邪攘灾、婚礼庆典等民俗事象相结合,满足民众精神层面的需求。”[2]
3对“和谐一致”的向往
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开秧门、节令歌、金刚台的传说、震雷山的传说、信阳毛尖的采制技艺体现了人们希望达到“天地与我并生”、“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向往;关于马祖常的传说讲述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故事;这些文化内容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倡导。
开秧门起源于清末、民国年间,农民栽秧前,有“开秧门”之俗。插秧时节,破畦拔秧苗前,烧纸焚香,敲锣打鼓,男男女女倾家而出,站在田埂上,待“三眼枪”响后,便皆大欢喜跳下秧田,坐上“秧马”开始拔秧,即“开秧门”。这是农民一年一度春耕伊始,期望丰收的一种仪式。今仍叫“开秧门”,但无任何仪式。
节令歌是民间在节日庆祝时所唱的歌。一年四季都有节日,凡节日的仪式习俗都有歌谣。如立春舞春牛,元宵玩花灯,二月二祀先农,三月三祭祖坟,四月八设佛会,五月五感女香,六月六晒衣物,七月七乞巧节,八月十五庆团圆,九月九采茱萸,十月朔日焚褚衣,十一月冬至贺阳至,十二月除夕修岁事等等。还有单纯记叙时令的歌谣,如《二十四节气歌》,《九九歌》等,均反映了气候与物候的变化以及在这些时间所从事的田间劳作和日常生活。
信阳茶叶资源极为丰富,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所产毛尖茶质量最优。信阳毛尖按季度采摘分三个品种。俗话说:“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摘。”此茶一年在春、夏、秋采摘三季,春茶在谷雨前采摘为最好,色泽碧绿,先苦后甜。夏茶味涩,颜色发黑。白露后采的茶为秋茶,秋茶风味别具一格,异常珍贵。
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和谐相处是我们国家稳定和强盛的首要条件。信阳市发布的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马祖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马祖常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马祖常的父亲马润官至漳州路同知,迁家河南光州西乡(今河南信阳潢川付店乡),其祖宗系雍古部人(今新疆),其后代如今居住在一个叫回回营的地方.诗文代表作《石田集》15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另有大量作品传世,被文宗皇帝誉为“中原硕儒唯祖常”。著有《列后金鉴》、《千秋记略》、《风宪宏纲》,及《石田集》、《雁门集》和《集外集》等。马祖常遗迹在河南信阳潢川付店乡何店村马祖常墓地附近,是西域人在中原落地生根的标志性的实物证据。说明我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本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成份,更是各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例证。
4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商城生活歌、文化史诗《郭丁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建设“自由、平等”社会的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倡导。
商城生活歌是内容最丰富、题材最广泛的口头诗歌作品,主要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的苦难生活,如小丈夫、童养媳、寡妇苦、光棍苦及后娘虐待子女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长工和妇女的苦难生活歌。如流行山区的一首《长工苦》:财主吃的细米白面,长工吃的冷菜剩饭;财主穿的绫罗绸缎,长工穿的破衣麻片,财主住的高楼大厦,长工住的牛栏猪圈;财主出门锦轿车船,长工出门抬轿拉纤。以两者之间衣食住行用的鲜明对比,反映了贫富之间的极端不平等。描述妇女苦难生活的歌谣,表达了妇女深沉的痛苦。如在商城广为流传的《叹五更》、《小寡妇上坟》等歌谣,唱起来无不凄凉哀婉,催人泪下。如一首民歌中哭诉的“奴在园中打青稞,抬头望见娘家哥。说起做人媳妇难,好似炸雷催雨落。苦水流成一条河”。充分表达了她们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郭丁香》极有创造性地开辟了一个表现女性的空间,塑造、诠释了她们丰富的心灵世界,给她们以意义、安慰、尊严。于是,郭丁香成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钟爱、崇拜的偶像。当郭丁香挣脱了从一而终的礼教束缚,再嫁后反而获得了新生,这种幸福观的表达具有普遍的思想意义。《郭丁香》反映的不只是一己的悲欢[3]。而是整个封建时代女性的悲苦命运和强烈渴望美满婚姻的真实写照。这出苦情戏是传统社会农村妇女生活的缩影,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妇女的控诉书,它实是在为女性而歌唱、抗争和悲叹,其强烈的女性意识不容置疑,反映了民众对于传统文化和女性命运的反思。
5对“公正法制”的倡导
信阳民歌中时政歌和历史传说歌、固始皮影戏等文化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建设“公正、法制”社会的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倡导。
时政歌中有针砭时弊,批评落后的讽刺歌谣。如讽刺1958年浮夸风的民歌:“上级说声要越美,霎时高炉遍地起。树木砍尽炼钢铁,一眼能望几百里。”“反右倾,反右倾,男女累断脊梁筋;拔白旗,拔白旗,肩膀磨的没有皮。”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歌谣:“开不完的斗争会,数不清的战斗队,触不尽的灵魂,请不完的罪。”诸如此类的讽刺歌谣,格式灵活,语言精炼,时代感强,有的反话正说,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歌谣,故而能广为传播。
历史传说歌唱的是古,喻的是今。对包文拯等清官的敬慕,对杨家将等忠良的歌颂,对王宝钏等忠于爱情的赞扬,均以假丑恶作对立面反衬其真善美,由此而寄托劳动人民对勤俭廉政、“隆礼重法”、“中则正”的赞扬。如:“劝说百姓是李渊,包黑为民断奇案,刘庸私访长街走,海瑞为民罢了官。四个清官美名传”。
固始皮影戏在一个影人中,他的面部是正侧面,但顶戴或头饰却用四分之三侧的造型,若是个奸官,他的帽子是正面造型,搭配上正侧脸,俨然一副老奸巨猾的坏样儿。固始皮影“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意寓褒贬于其中”[4]。这句话精确地揭示了雕绘影人时的意念化表现。人物根据身份、性格不同,相貌各异,黑脸和花脸眉粗眼大、大蒜鼻、突额头、张嘴巴、花下巴,给人以威武勇猛、刚正不阿之态。
6“爱国”——永恒的主题
信阳民歌中时政歌和颂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们拥有“爱国”信念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倡导。
商城的时政歌主要体现在红色歌谣上。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胜利的二十多年间,商城这块土地上产生出的时政歌几乎是前两千多年间的数十倍。人民和党创作的大量红色歌谣,以多种形式,炽热感情,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画卷,真实地展现了当地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迹,尽情地抒发了先辈们勇往直前创造新社会的豪迈气概。
颂歌是解放后时政歌的主调。它以赞美的语言,欢快的曲调反映出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投身建设的火红场景,取得的辉煌业绩和过上幸福生活后的喜悦心情。如歌颂共产党的:“樱桃越吃越甜心,山歌越唱越好听。要唱就唱共产党,党和人民心连心。”颂扬党的方针政策的:“联产责任制就是好,社员干活劲头高。上工不用广播喊,下工不用人吹哨。心中自有金钟敲。”反映群众喜悦心情的:“大地如同琴一盘,田埂纵横扯丝弦。心中拟好农家乐,好曲随着人意弹。是党给俺自主权”等等。颂歌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充满着欢乐和喜悦,具有很强的宣传和鼓舞作用。
7对“敬业乐业”的倡导
信阳民歌中劳动歌、大山奶奶公祭表达了人民对劳动和有为的赞扬,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们拥有“敬业”信念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倡导。
中国流传一句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祖先告诫我们对每件事、每个追求都要尽心尽力。人类社会的文化,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城的劳动歌主要包括田歌、山歌、夯歌、号子、工匠歌、采茶歌等,其中田歌的比重较大。商城的劳动歌又可分两种:一种与劳动生产紧密结合,具有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等功能的呼喊号令式的强节奏民歌。例如打夯,这是一种由六人或八人抬夯砸地基的集体劳动。为统一号令,夯歌手要现场发挥,出口成章,歌词简短有力。如“提起打夯人,全靠六条绳,用劲不要猛,力要使均匀。这夯打到边,撑夯不要偏。一夯压半夯,夯夯有力量”等。这劳动呼声不但协调了夯手的动作,而且使打夯这一繁重的体力劳动变成了一种歌之舞之的有趣活动。再一种是抒情式的劳动歌。歌唱内容与劳动没多大关联,它节奏较自由,曲调较欢快,以在单一劳动中调剂精神,减轻疲劳。内容多反映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态度,有感而发地绘景抒情,或唱些历史和传统故事等。人们随着一年四季各个农事环节的变化即兴创作,使歌词越唱越精,歌味越唱越浓。每到农忙季节,那使牛的地头,薅秧的田里,车水的堰边,放牧的山坡,无处不闻动听的歌声。
在开漳史册上,记载着一位闽南人民景仰的巾帼英雄,魏敬,她曾与其夫共同帮助唐高祖李渊克临汾,平天下,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开国元勋夫人”,俗称魏妈。后人于固始安山建庙以示纪念。这座庙宇,当地人叫“大山奶奶庙”(又称“云霄庙”),庙宇大门两旁用木板悬挂着一副对联:“一门忠烈万古流芳;护土开漳功勋卓著。”表达了后人对于“刚健有为”的人们的赞扬。
8对“诚信”的倡导
明朝监察御史黄家栋的传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们拥有“诚信”信念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倡导。
河南省息县西大街,有一位离任的知县名叫黄缙,中年得子,起名家栋,意思是盼望儿子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家栋四岁那年,有一天偷拿了家里的一文钱到街上买零食吃,父亲得知后,首先对其进行了严历的责备,使其晓以利害。然后命家人收拾静室一间,让其闭门思过。如不悔改,不许出静室。黄缙为表明自己教子成才的决心,取纸笔写到:“一日一文,千日一千,绳锯木段,滴水石穿。积习成癖,悔之尢难;育木成才,幼苗始管;蘖芽早除,主干冲天,立身正直,栋梁骨干。娇是害,严是爱。古今娇养无义儿,自幼严教出贤才。”众人把黄缙所书之诗文,誉为“教子经。”黄家栋在父亲的教悔下,从小立下报国之志,发奋读书,最后官居当朝监察御史。此乃“黄父教子有方,家栋终成大器”是也。
椐清代《光山县志》记载,司马光五、六岁时,弄青胡桃,欲脱其皮不得。一婢以汤脱之。女兄来问是谁脱的胡桃皮,光曰:"自脱也。"其父适见,呵之曰:"小子何得谩语"。从此司马光不敢谩语,凛然如成人。司马光先后从政48年,官至宰相。他提出了不少治国主张,任宰相后更是"躬亲庶务,不舍昼夜,欲以身殉天下"。司马光耗费30年的心血,终于编纂完成了横跨1362年历史的巨著《资治通鉴》。
9对“友善”的追求与倡导
信阳民歌、明朝御史黄家栋的传说、信阳毛尖的传说等文化内容拥有中华文化中“厚德载物”、“谦和好礼”、“以和为贵”的传统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们拥有“友善”信念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目标的倡导。
信阳民歌中盖房上梁时唱的《撒喜梁》歌,东家蒸喜馍,买喜糖,办喜果,焚香烧纸放鞭炮,专请宾相吟唱,众人于每句词后合道:“喜也!”并边唱边撒果糖。至于在祝寿、拜年、贺岁、道喜时所唱的歌谣均属此类。
明朝监察御史黄家栋告老还乡后,有一天,先后接连来了一母同胞兄弟两个来访者。哥哥叫陈忠仁,弟弟叫陈忠义。二人因扶养老母之事发生了争执,就把老娘弃之当街。幸喜遇见了西关外大慈庵老尼慧贤把老母收养。当黄家栋了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后,最终以德感化这两个不孝子。围观的百姓一个个都夸陈氏兄弟俩浪子回头金不换,大慈庵老尼百年后,也被息县百姓尊为孝义娘娘,供奉在孝义阁里。从此以后,大慈庵的香火代代兴盛。孝义阁的兴建,对倡孝道,正民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乃“论五常教化不孝子,倡孝道崇德正民风”是也。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疫病越来越严重。一个叫春姑的女孩看到百姓们受苦十分焦急。后来春姑得知西南方向有一种树能治愈这种疫病,于是她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终于找到了宝树的种子,但是必须在10天之内将种子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神农氏老人见春姑救人心切,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画眉鸟。小画眉含着种子飞回了信阳,将树籽种下,茶树长大后乡亲们把茶叶含在嘴里立即就神清气爽,百病全无。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5]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总之,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精华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相容相通的。不遗余力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阳本地特色文化,才能更好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邬百宁.信阳皮影戏的改革与现状分析[J].广播歌选,2010( 2) : 68-69
2张廷远.信阳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及其生存与发展思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3 位秀平.豫南固始灶书《郭丁香》研究[D].河南大学,2006
4常静静.本土茶叶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
(责任编辑:陈光明)
To Inheri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Xinyang and Comprehe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U Fen-fen
(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nyang has a long history,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essay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esse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nyang, which is expected to be of help in comprehend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xiny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ist core value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100(2016)01-0046-05
作者简介:胡芬芬, 女,讲师,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8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度信阳市社科规划课题《传承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编号2015MKZ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