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学困生转化

2016-03-15 13:15李春莹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528300
关键词:转化学困生

李春莹(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528300)



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学困生转化

李春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528300)

摘要:随着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入学门槛降低,个别学生的学业问题日益突出。学困生已成为高校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要面对着学业上的困境,往往还伴有焦虑、自卑、敏感等各种心理问题。轻则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重则还有部分学生做出危险举动,危害校园安定,引发社会问题。本论文通过尝试性地将自组织理论运用到学困生的转化中,通过分析该群体形成原因,结合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探索学困生转化的内行性方式。

关键词:学困生;自组织理论;转化

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学生数量大幅增加,高校生源的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因学业问题而造成的休学、退学等无法按期毕业的学生总数也不断攀升。这些学困生不仅面临着敏感、焦虑、自卑等一系列的心理压力,还给当前高校教育发展带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三章原文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因此,关注高校学困生群体,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压力,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对先行研究的分析梳理以及对学困生群体的调查了解,发现学困生群体的成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部分。

外因主要有:(1)外界环境影响。部分学生会因为沉迷网络、交友不当、学习环境差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扶贫助困的政策日益深入,家庭贫困的学生入学率逐年增加,部分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兼职打工甚至创业上,因而无法兼顾学习,导致学习困难情况的出现;(2)突发事件或情感问题引发。如恋爱失败、就业受挫、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这类冲击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调适,将导致学生学习中断或者心灵受挫,造成突发性学习困难。

内因主要包括:(1)学习动机不足。具体表现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显淡漠。如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导致迟到、旷课、拒交作业等现象的出现,或对专业前景迷茫,对就业缺乏信心,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2)学习策略失调。此类学生或许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但由于自身对知识的处理能力较弱,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注意、激活、转换、编码、储存和提取等方面的能力较弱;(3)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由于家庭教育薄弱,长辈溺爱等原因,部分学生未能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怕苦怕累,依赖性强,存在不愿动脑,容易放弃等不良学习习惯。

二、学困生特征与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系统科学大辞典》对定义如下:“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导致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与其相对,“他组织”它不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不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而只能依靠外界的特定指令来推动组织转化。简单而言,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近年来,该理论逐渐运用于企业管理、社区规划等领域,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相对较少。而在学困生的转化研究中,一般将重点放在外部转化上,例如推行学困生预警、学困生奖惩、家长学校联动等。这些措施虽然对学困生转化有一定成效,但都属于外部干涉行为,即“他组织”行为。而内部动机才是大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推动力量,且大学学习具有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方式多样性、学习目的探索性等特点。因此,尝试将自组织理论运用于学困生转化中,以自组织学习为视角,深究解决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内在动力机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寻完善该群体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三、自组织理论下的学困生转化

自组织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tics)、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以下将对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有效开放原则、协同学中协同与竞争原理、突变论下的分叉选择原理与学困生转化的契合度进行分析。

(一)利用有效开放原则提升学习动力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及其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其中,有效开放原则是耗散结构理论中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放原则认为,个体与环境没有任何交换的封闭系统不可能出现自组织行为,在自组织中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以从外界获取正面能量抵消自身消极能量,从而使系统实现无序到有序,简单到复杂的演化,

该原则运用于教育中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持开放性态度,不加限制,不加约束,即让其自由发展。用学困生兴趣爱好的“正能量”低调自身学习动力不足的“负能量”。具体而言,除专业知识的帮扶外,学校需发掘学困生群体在专业学习以外的特长,如艺术特长、第二学科特长等等。例如可通过校园活动平台搭建等途径,为他们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供舞台。当学生在其感兴趣的地方获取认同感与成功感时,他们的自信心将大大提高,其集体感也将有所增强,从而让他们提升学习动力。

二是对专业技术研究活动持开放性态度,有限度地开放专业比赛、专业考核的外延。用学生积极参与其他见习活动的“正能量”抵消专业知识学习动力不足的“负能量”。具体而言,就是不再单纯以知识点考核为重点,而是加入学习态度、课外调研等的考核指标;不再以单纯的专业研究平台搭建为重点,而是通过增加企业见习、实习实操等环节,拓宽其知识面。通过开放考核指标,开放平台等途径,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其对专业的认同感与兴趣度,以求内化为学习动力。

(二)利用协同学和竞争原理调整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

协同学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它提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转变,关键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相互作用。同时,协同学中还之指出,“竞争”与“协同”相对,两者共同存在于系统内部,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据此,可以建立“学优生+学困生”、“党员+学困生”、“学生干部+学困生”等的帮扶机制,最大化地帮助学困生建立同伴间的协同互助与竞争互动环境,激发其竞争意识,帮助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类帮扶可包括课内与课外两方面,课内部分主要由“学优生+学困生”完成,课外部分则由“学优生+学困生”、“党员+学困生”、“学生干部+学困生”共同完成。

课内部分:学优生带动学困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当学困生积极性不高时,学优生给予及时的提醒,提高学困生听课效率。课外部分:学优生对学困生没有听懂的部分进行再讲解,对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党员帮助学困生提高课外时间的利用率,减少因为游戏、玩乐等影响知识点的加深与巩固;学生干部通过课外活动的引导,加大学困生校园生活、集体活动的参与度。

这种机制下的朋辈互动,表面看是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属于“他组织”理论,但实际上,这类互动有效利用了“自组织”理论中协同与竞争原理:利用“协同”互动提升学困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帮助其从内部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利用“竞争”互动提升学困生的课外复习与课余活动的参与度,提升其时间运用的有效性,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利用分叉选择原理规避环境或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阅历尚浅,思想单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发展道路时,难免会受到他者的影响。所以引导学困生提前预测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外部情况,做出正确的抉择,使其摆脱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关键。这时就用到了自组织理论中的分叉和选择的原理。分叉和选择的原理认为系统从无序到达有序,从低级到达高级的过程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在此过程中会存在着多种可能的道路,需要面对分叉、做出选择,而分叉和选择的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导致系统走向崩馈或退化。正如学困生身处的环境以及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一样,安静的环境有助学生专注学习,完成作业,嘈杂的环境则不利于其专心思考。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学生安心学习,突发状况的产生则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影响其学业。

根据分叉选择的原理,“分叉”意味着系统的发展变化面临多种可能性,因此可通过人为分析,提前获知将会出现的“分叉节点”与“分叉结果”,以便帮助学困生做出适当的调适与选择。以宿舍为例子,如果宿舍中学困生居多,当有学生吸烟、打网游时,必然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影响。因此,学校可尝试性地通过在新生入学前根据其入学分数科学地为其分配班级和宿舍,避开学困生扎堆居住现象的出现,利用学优生学习习惯良好的特点,营造宿舍爱学乐学的氛围。同时,可以用案例引导,如榜样引领、校友交流、企业家论坛等,通过“过来人”、“身边人”的讲述,帮助学困生规避可能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因素,提高帮助学困生做出正确的抉择并摆脱他者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在经济扶贫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心灵扶贫”问题,通过数据筛查、跟踪关注等形式,提早对学困生所面临的突发事件进行心理调适。

综上,本文尝试对自组织理论与学困生转化的契合性进行分析,希望通过自组织下的三大原理寻求学困生转化的内化方式。利用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有效开放原则,通过对学生的专业技术研究活动与兴趣爱好持开放态度,最大程度地拓宽学习外延,增加其学习兴趣,以求内化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利用协同学中协同与竞争原理,通过“学优生+学困生”完成课内帮扶,“学优生+学困生”、“党员+学困生”、“学生干部+学困生”共同完成课外帮扶,从而帮助学困生从内部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突变论下的分叉选择原理,通过人为划分、案例引导等途径,提前划分、提前预警、提前调适,帮助学困生规避环境或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加大对对自组织理论与学困生转化的契合度研究,将重点放在转化方式的具体化上。同时尝试地利用自组织原理探索检测数据库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刘秋华.高校后进生的有效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2]李玉环.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学研,2008,(1).

[3]李雪.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其转化对策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7.

[4]宋吉红,李铁铮,赵海燕.高校学生自组织群体舆论对学生思想与行为影响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1).

猜你喜欢
转化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思考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让学困生走进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