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3-15 13:15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关键词: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 倩(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倩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维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的主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此外,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良好的环境和精神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的人;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里的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探讨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性无可替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指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现实的个人”。①马克思把“现实的人”当作唯物史观的前提。他批判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着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和友情,他不知道‘人和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反对“人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是抽象的孤零零的单个的人”①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首先,“现实的人”具有自然性,“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前提,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存资料,没有自然界就没有没有人类。其次,劳动是“现实的人”本质,“当人一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①这说明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可以通过劳动和实践来改造自然。最后,“现实的人”具有社会性,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人就不能称之为人,只有处在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才能称之为人。如“狼孩”,从小就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群,独自一人在狼群中长大,不具备人的社会性。

二、“现实的人”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实的人”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观点。“现实的人”在今天我们称为人民群众。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参与者,没有人民群众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繁荣和昌盛。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程中,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是维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的主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理论知识,想要对社会产生作用,必须进入实践领域,被人民群众践行。正如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选择。但是如果没有被群众所普遍掌握和认同,它就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③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和践行,才能转化为物质精神力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这个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什么都不是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现实的人”。

(二)人民群众是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的主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不同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定义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保持永久的先进性,关键是看它能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能否与社会发展状况始终保持高度一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一定会受到生产方式的决定和制约”。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社会意识又是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它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生产方式的决定和制约。人民群众是生产方式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时刻与经济基础即社会发展状况保持高度的一致,就必须时刻关注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该立足于“现实的人”。

(三)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教育理念;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发展目标是人民,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内容的进一步深入;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旨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也应该继承这一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现实的人”作为根本立足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现实的人”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充满能量,凝心聚气,迸发光彩,促进社会和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在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的时期,分工使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相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在当代,虽然我国经济飞速发展,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但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繁多,人们的“物欲”异常强烈,精神世界的发展不能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追求、行为规范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人们过于重视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生活带给人们的快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应该积极弘扬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思想,使人们自觉地接受这些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理性选择自己需求,实现人民幸福。只有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共同发展的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已经度过了以温饱为目的的阶段。跨过这个阶段后,人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一度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升。物质文明上去以后人们就会对精神文明提出更多的要求,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相互碰撞,难免会产生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外交往的时候,仅仅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强大的思想,繁荣的文化,坚定的价值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变得多样化,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让人们找到正确的方向,从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和他们的生产相一致,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①这说明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获得发展和解放的程度。只有社会发展了,才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优良的条件,人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集聚社会正能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任何一个社会总是有正能量和负能量,然而推动社会前进的只有正能量。只有凝聚正能量,国家才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才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才能变得自信、积极、乐观、向上,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基础,才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自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个人才有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的发展自己,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央视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最美乡村教师”等等节目,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案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实内涵进行解读。他们的行动感染和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位成员,让我们对社会充满希望和自信。他们无私奉献,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榜样。只有全社会充满爱,充满感恩,充满和谐,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就会齐心协力的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因此要积极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深入人脑,使人们在实践中以这种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促进人的道德素质、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期。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人民日报,2014年2月。

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参考文献:

[1]王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哲学向度[J].伦理与文明,2012.

[2]张宝森.人民主体性对中国社会发展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研究[J].社会纵横,2009,(1).

[3]方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4,(6).

[4]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1).

[5]汪钏,付维,程宇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探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